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攻略:初学 八、认识真我▪P4

  ..续本文上一页告诉我们世界是光明的,无论是大圆满的祖师,还是大方广的祖师,心地法门的祖师,都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光明圆满的,从未残缺过,我们一直误认为它残缺。

  第四,我们可以现证它是光明的。佛陀的教导是可以现证的。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于未来,现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极乐世界。普通人都有这种想法。你仔细想,难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后才有用吗?死之前呢?事实上,佛陀的教法是随时随地可令我们获得解脱的。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是可以现证的,解脱是可以现证的,成佛是可以现证的。就在我们的今生,就可以证得。

  很多居士误认为佛法在死了之后才有用,就陷在很纠结的旋涡中:“这个世界真是烦恼,我也天天念佛求生净土,可又年轻死不了,生活中烦恼又不断。能不能让我快点死了去极乐世界啊!”其实忽略了一点,佛陀所告诉我们的极乐世界是可以现证的。我们对照《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经》,尤其是《观无量寿经》的十六种观法中前十三观,就是让我们现证极乐世界的,就是让我们现证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状态。并不仅仅是让我们死了之后才去极乐世界,而是现在你就可以感受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发愿在这个身体示灭之后,我们的神识归于弥陀性海,安住于极乐世界,享受实报庄严,但也可以现在就开始感受极乐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现证的,这种现证的修法有很多种——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以及实相念佛都可以现证,人人都可以现证。不需要你死了之后佛法才起作用,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可以获得解脱境界,只要你去调整你的觉受。

  第五,因为光明,所以光明。因为如来藏是光明的,所以如来藏所显现的一切也是光明的。如一棵树本来就是棵松树,长出来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时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显现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们的自性是光明的,显现也就是光明的。之所以没感觉光明,是我们的感觉出错了。调整回去就是光明。当你觉受到了它的光明,就是证得了三昧境界,就是大圆满,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我们无论用什么词汇去表述它,就是那种美好的正常觉受。

  

我曾经问一个弟子:你认为你是不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弟子:是!

  

我问:你如何做才能成为“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弟子愣了半天,说:我不需要任何造作,就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我问:你做了什么就不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了呢?

  

弟子:无论我做什么,我都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如来之藏实不覆藏。故知圆常之理不亏,信解之机难具。”

  我们所说的法、报、化三身,在修证中会有几个特点。对于化身的境界我们都能看到了,我们用“现量”来看。什么是现量呢?这就是桌子,这就是炉子,能见闻觉知的就是现量。量,是量化、表述、标准。我们能亲眼看到的,这里有房间,有佛像,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对于化身的境界我们现量就可以看到。但对于报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么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过你所看到的东西可以去推测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你看见一个和尚,和尚一定得有个庙,那么远过来了,一定有车送过来的。没看到车,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这就是比量。对于报身境界是可以通过比量感受到的。我们现在感觉苦,别人告诉我们说佛的境界是乐的,我们去体悟就能感觉的到。也许我们还没有亲眼看到,但我们相信,佛不会骗我们,师父不会骗我们。佛说的当下就是佛国境界,当下就是解脱境界,一定不是假的。于是你去调整感觉,证悟的觉受就开始在你身上显现,要通过你去思考一下才能显现的就是比量,就叫报身境界。

  对于法身境界我们只能根据“圣言量”来说。什么是圣言量呢?佛陀的语言就是圣言量,佛陀讲的是圣言量,以及证悟佛陀心法的祖师所说也是圣言量。圣言量就是说法身境界,我们只有依靠圣言量才能知道,没有圣言量我们不知道有个法身,永远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那个泡沫,它只有听受善知识对它的教导才能开启这样的如实知见。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对于我们本有的法身状况,我们一无所知,罗汉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众生无法亲证,佛陀也是在成佛后才了知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佛陀的教导才知道有个法身。不管是谁,对法身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今天我们之所以探讨法身,是因为我们是照着佛经来探讨的,不是我们自己证得,也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是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基于对佛陀的信心,才相信有个法身。在信受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如实知见,如实觉受。于是,我们最终也能证入涅槃。所以,关于法身境界,我们只能听受佛陀的教导。

  【《如来藏经》:佛说: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虽然看着我们外在好像充满了贪嗔痴的烦恼,但在我们烦恼的状态中却有个如来在那如如不动。这个如来是指我们的自性,在我们生灭的假相中,佛性是从未消失的。所以,佛性是在佛不增,在佛那里并没有增加;在凡不减,在凡夫这里佛性也从未消失过。而且“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与无情同样都有佛性。这个桌子也有佛性,而且这个桌子的佛性和我们的佛性,以及诸佛的佛性,都是同一佛性。《华严经》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同一法身;诸佛如来,同一法性。”我们是同一法性显现的一切。就像大树上有无数的树枝,突然有个树枝开悟了:哦,我之前羡慕人家大树,其实我本来就是棵大树啊!于是就告诉其他的树枝,其他树枝还在烦恼,都想着“我们精进努力,艰苦修行,一定要成为一棵大树”。一个觉悟了的树枝说:“行了行了,无需折腾,我们本来就是大树。”身边的树枝相信了它,就叫开悟,就叫悟道。有的树枝很难相信,告诉它还生恐惧毁谤,就用道次第先哄着它玩,建立好感,“是啊,我们都要成为大树,我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为大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再告诉它:“其实,你本来就是大树啊!”如果直接告诉它,就是“直指”;用一些比喻来告诉它,就是“喻授”;还有一些需要慢慢建立良好的关系再告诉它,就叫“教授”。

  所以,佛陀教化众生用三种方法来说实相:教授,就是慢慢教导他;喻授,用比喻来告诉他;直指,就是直接告诉他,你就是大树。

  佛陀祖师经常告诉我们:你本来就是佛,你从未离开过佛,你的法性就是佛,这就叫直指。像我们从前面一点点来说就是教授法。佛陀明确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心性中有如来现跏趺坐,俨然不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尊佛,这个佛我们称为佛性,我们的心性就是佛,这是《如来藏经》中所说。

  “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虽然看着众生是充满烦恼的,但是在佛陀眼里看众生都是佛的德相,没有区别。为了圆满众生的道果,有时候用些表法的方式告诉大家。比如说,有时佛陀示现为愤怒相来代表我们的嗔恨,嗔恨中是有着解脱相的,无论贪嗔痴任何一种看似凡夫的烦恼心态,佛性仍然是存在的。六世达赖喇嘛说:“你见,或者不见佛性,佛性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佛性,觉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佛性,悟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佛性,佛性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我也模仿写过几句:

  “觉悟若是那西子湖畔的一朵红莲,我愿与佛性相恋;我愿为一池清莹的湖水,与佛性朝夕相伴。在这美丽的江南,佛性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一生一世的牵绊;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今世的眷恋;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不老的思念;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最美的红颜。”

  “爱,若是一种呢喃,我对佛性的爱有千语万言;爱,若是一种思念,我对佛性的爱朝思暮想千万遍;爱,若是一种迷恋,我对佛性的爱生生世世、永不改变;爱,若是一段奇缘,今生我愿与佛性相恋!”

  “在躲过雨的香樟树下体悟你,终于可以牵你的手赞美你。有觉悟的地方就格外的清新,想着佛性我的嘴角都会扬起,倾城的轮廓沾满我的憧憬。对全世界宣布爱觉悟,我只想和佛性在一起,这颗心没畏惧太坚定,庆幸让我能够遇见佛性,就算全世界都否定,我也要跟佛性在一起,天崩地裂也要在一起。”

  其实,诗人们的情诗,稍一转换,就是“道歌”,如:“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日日思佛不见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如今我心似佛心,定不负相思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冷落清秋节。今宵梦醒此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执著生灭幻法的心总是充满苦痛,总是处于还有那伤感的时节。今天从大梦中醒来,原来苦苦追慕的实相就在身边,就在日出月落,花开花谢。从此之后的岁月,尽显光明和解脱。如此这般的美好景致,可以和谁来分享呢。

  我们现贪心的时候,在藏传佛教,佛陀就用双修法来代表,一尊佛抱着一个明妃,有人说这不是耍流氓吗?这是表法。就像太极,一阴一阳,一天一地,其实它代表的是矛盾的统一,万物的不二,辩证法。藏传佛教比较直白,用一尊佛抱着一个明妃,其实是指的悲智不二,悲智双运,用它来表…

《大乘攻略:初学 八、认识真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