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攻略:初学 八、认识真我▪P3

  ..续本文上一页堂里,一种心态是听闻佛法欣喜万分,另一种心态为简直是折磨,快结束吧。在同一个体性中,佛陀所感受的这个世界是完全的佛国净土,而众生所感受的这个世界就是五浊恶世。

  悟道不是让你改变世界,这世界不需要你去改变。本来就是从佛性中显现的,没有任何的问题,是我们的感觉出了问题,我们把感觉调整到正觉上,当下的一切就是圆满的状态。这就是大圆满的修法,大方广、禅宗心地法门,也是如此。因此,对佛来说是光明的,对众生来说是烦恼的。佛用智来感悟,就是实报庄严,殊胜光明;众生用识来感受,就是烦恼苦难,轮回业报。因此,众生需要转识成智。禅宗、唯识宗、密宗、律宗,都有转识成智的修法,转烦恼成菩提,转众生的分别执著为佛的慈悲觉受。

  实相还具有显现的能量,研究实相的“显性”为如来藏系。虽然实相空性,却显现万有。尤其是禅宗的心地法门,密宗的大准提修法,以及华严宗的大方广修法,这些修法都是体悟显现的。如来藏的显性,你想显现什么,他就营造什么。这个世界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在显现,如来藏显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谁都有自己显现的能量。一切都是根据心的变化而显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就如此刻太阳在天空普照万物,房间窗户的玻璃好比我们的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为玻璃(我执),玻璃(我执)上有个什么,在你的化现投射境界里就有什么。阳光好比我们的佛性如来藏,玻璃好比代表我们的“我执”,投射显现的影像好比我们的万物世界。生命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佛性一体不二的显现。我们现在显现的一切,不论是五浊恶世的境界,还是光明庄严的境界,它的能量源都是来自于佛性。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就如同如来藏按照我们所下的订单,我们想要什么,如来藏就给我们显现什么。这种感受是根据众生的认识不同而感受不同。所以,叫“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的心决定了你要显现什么现象,你的认识决定了你的感受是苦是乐。佛性的力量在佛那里并未增加什么,在众生这里也从未减少过什么。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五祖知道惠能完全悟达了本心的概念,知道是如何显现,如何变现。它的本有状态也完全证悟。这个本心就是自性,我们的分别心是妄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本心,学习佛法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埋头研究世间的生灭法只会造作继续轮回的种子。你如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佛性、自己的本心,这时候你就是丈夫、天人师、佛。

  “丈夫”就是大丈夫、伟人、圣人。“天人师”就是堪为人天师范,可受人天供养。“佛”,证得佛之知见就是化身佛,证得佛之觉受就是报身佛,证得佛之不二就是法身佛。对于众生来说,如何来证得了化身呢?就是你深信深知你和一切来自佛性,天地万物都是同一佛性的显现。你相信有佛性,你是从佛性显现,只要你认识到这个,就是证化身。你现在感觉世界不圆满,你不需要改变外在的任何现象和事物,只需改变自己的感受,感受当下具足的光明,当下具足的解脱,当下是圆满完美的一切,感受到它,把你的错觉调整到正觉上。当下就证得了实报庄严身,就是报身。而法身本来就是那样,不需要证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身、报身、化身。

  证悟后有什么特征呢?如果具足三种感觉,就是正确的。

  第一,喜悦。你生命中的所有万法,一切现象都让你充满了喜悦。在佛教中称为法喜、禅悦。我们用喜悦来表述便于大家理解,他是充满了喜悦的。如果你做的这件事一点不包含喜悦,那和成佛没有任何关系。和成佛有关的一切,一定是充满了喜悦。

  第二,慈悲。慈悲就是你对众生真实地充满爱心,乃至对你身边的一切万物,桌椅板凳、草木岩石都充满了柔情蜜意。你不会为了对一个人好,而伤害别的人,开门的时候你不会一脚踹开。一个真正悟道的心,他会爱天地间的一切,爱所有的人,爱所有的生命,爱所有的一切万物,把一切情与无情同等看作佛的化身,带着感恩和慈悲去体悟。他是慈悲的,他不会恨任何人,不会伤害任何人,不会轻慢任何人。你不慈悲就和成佛不相应,和成佛相应必然慈悲。像净土的根本经典《观无量寿经》明确讲到:“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佛就是以大慈悲心为体,所谓的佛心就是大慈悲,就是博爱。只要是往成佛之路递进的修行,一定是充满慈悲的。

  第三,高尚。崇高的,光明的,天然的。当心安住在“我要成佛”“我是要成佛的人”,这时候他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高尚,不管他行为是什么,只要他心中想着“我是一个要成佛的人”,他的行为和心性中就具足了高尚。不管他现在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只要他说“我是一个要成佛的人”,他的行为中就具足了高尚,他不是低级趣味的,他是绝对高尚的。

  喜悦、慈悲、高尚,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种觉受在我们内心中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行住坐卧统统是无上密意,统统是修行,统统是戒定慧,六度四摄,菩萨万行,八万四千种功德都在此刻的心性中涌现。缺乏这三种心性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残缺的,不圆融的。这是我们要培养和保持的一种心态。喜悦、慈悲、高尚,生起了就是觉受轻安,不再退失就是三昧境界。

  现在我们了知了实相中,具足“空、显、明”三种基本特质。其实实相的特质还有很多,广说无尽,究竟为空。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沿用这三种特质来表述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本来面目。他是空分、显分、和明分。空分,在佛教中大部分用中观见和般若来表述。中观就是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般若是六百三十卷的大般若经。像《心经》《金刚经》就是般若系的。显分,如来藏和自性就是禅宗和密宗经常体悟的,以及净土宗都是修如来藏法。明分,是他本自光明,我们忘了他的光明,要体悟他的光明就是大瑜伽修法,是转识成智的修法。密宗、禅宗中也都有这种修法,转换感受。

  修行就是为了证得实相。而实相此时此刻和我们一直同在,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只是忽略了实相的存在。我们说实相空性,空性状态是什么呢?无常就是空性的粗相。我们了知万事的无常生灭,我们就了知了空性的粗相。进一步去深化,就能感悟到空性的状态。

  显发万物。我们想要什么,我们的世界里就会显现什么。这个显现我们在上几次的课中讲过,想生病的人他就生病了,想倒霉的人他就倒霉了,想升官的人他就升了,想发财的人他就发了,想着想着那事就来了。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想着想着它就产生了。显分,我们也称作给如来藏下个订单,你到底想要什么,明确你的想法,它就显现什么,这个就是显分。

  我们现在的显现都是光明的,为什么是光明的呢?因为我们了知佛性是光明的,而佛性显现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就像松树长出来的树枝一定是松枝,同样佛性是光明的,他所显现的一切万物也一定是光明的。我们不必怀疑佛性显现的光明,天地万物是佛性显现的,所以它一定也是光明的。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光明,是因为我们掉到了一个妄想执著的错觉中。你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变感觉。实报庄严的境界当下显现,它是可以现证光明的。

  为什么说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圆满光明呢?祖师用五种方式来证明当下的光明。

  第一,它本来光明。所以不需要证明,它也是具足光明的。

  第二,佛说它是光明的。佛在很多经典中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光明的,是大圆满的世界,从未残缺过,是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残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具如来的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原来众生都具有佛的光明境界,却因为妄想执著而没感受到佛的光明。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佛陀高坐说法。佛陀的一个弟子就想:“佛陀经常说其他佛国清净庄严,而我们的国土却是五浊恶世。难道我们的佛不如他们的佛修得好?”这时候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赶紧说:“尊者,千万不要这样想啊!你觉得是五浊恶世,我觉得这个世界和我的天国宫殿没有什么区别。”这时佛陀微笑,用脚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里的世界,果然清净光明。佛虽然和我们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在佛的境界里这个处所完全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净土,佛的世界。而我们坐在这里就感觉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样的地方因众生的觉悟不一样,他的感受就不一样。因此,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此刻的这个世界就是完美世界,光明的。

  明明是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显现,获得不同的感受,称作“斯格托玛现象”。“斯格托玛”在希腊文中指“黑暗、失去了部分视野、盲点”。

  第三,祖师现证它是光明的。无数的祖师开悟之后明确告诉我们世界是光明的。祖师开悟之后,人们问开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啊?祖师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饥来吃饭困来眠。方信禅师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师开悟后说:“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们来看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开悟后的境界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云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里的,水就是在杯子里的,就是这样的。我们过去总感觉“不该这样”,开悟后的境界体悟到了之后“就是这样”。因此,并不是改变这个世界怎么去成佛,而是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显现到了我们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么呢?就像我们一样,只要不去攻击、谩骂,不去烦恼,安住于当下,不要悔恨过去的那些事,别去担忧未来的事,安住于当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脱相。解脱相和完全解脱高度不一样。但你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了圆满的解脱相,稳住它,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祖师开悟之后…

《大乘攻略:初学 八、认识真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