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述喜乐本尊,而这种喜乐本尊并不是实体的男女合修,而是表法现象。我们汉地的人比较儒雅些,就用太极表示。藏地的人比较质朴,就用直白的方式来表述,都是指的矛盾的统一,万物的不二,空有的圆融。和合相是喜乐本尊,代表“贪”之喜乐;青面獠牙的忿怒本尊,代表着“嗔”之忿怒;寂静相的本尊,代表了“痴”。在众生的贪嗔痴中,其实佛性完全具足,从未消失。
众生的贪嗔痴也从未离开过诸佛的妙用。在《西游记》小说中有四个主角,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呢?唐僧代表了菩提心,孙悟空代表了嗔恨,猪八戒代表了贪欲,沙僧代表了愚痴。贪嗔痴本来是不好的,是轮回和苦难的,但是在菩提心的光明引导下,贪嗔痴全体转化为道用。
唐僧代表菩提心、道心,不管遇到什么障碍困苦,他都是坚决的西行,宁可向西一步死,决不回头半步生。所以,众生的贪嗔痴只要具足菩提心,就能转化为成佛道用,转烦恼为菩提。《西游记》中的故事表述得很有深意。孙悟空嗔恨显现的时候,能降伏魔障。八戒贪财贪色,但是他能创造和谐。孙悟空被师父赶走了,八戒就能把他给叫回来,协调关系。沙僧虽然愚痴,却是很吃苦耐劳,挑着担,牵着马。这个故事就表述了,你要用菩提心转化贪嗔痴为道用。因此,《如来藏经》中所说,众生虽在贪嗔痴诸趣烦恼身中,但是佛性全体显现。
什么是菩提心呢?你想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你希望觉,你发起觉的心就是菩提心。你具有菩提心的时候,你现在不需要改变你的工作,不需要改变你的环境,不需要改变你的任何东西,你都能成佛。贪嗔痴和戒定慧同是从如来藏显现的。没有菩提心的戒定慧同样是轮回,有菩提心的贪嗔痴也能转化为妙用。如果没有唐僧的话,他哥仨再能,也不会去取经,虽然唐僧没什么本事,但是他有菩提心,也就成就了西天取经事业。取经,就是成佛的意思。虽然我们还有贪嗔痴,但只要我们具足了成佛的菩提心,我们必将成佛。
【《楞伽经》: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
《楞伽经》是当时禅宗的要典,达摩祖师到中土来传播禅宗的无上乘妙法的时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经》传播的。在《楞伽经》中,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
修多罗,就是经典的意思。我们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于一切众生身中。身中也是指心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什么是贪嗔痴?就是我们本有的烦恼障。不实垢染,不是实实在在的把我们染污了,而是虚幻的染,是贪嗔痴的假相把我们的觉性给遮挡了。如乌云遮挡了太阳,并不是把太阳给灭了。
“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好像把无价的宝物放在了污垢衣服里,我们看不见了。它从来没有消失过。“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佛陀说,虽然它藏着,虽然看似它被染污了,其实并未被实时染污,是虚假的染污。看着太阳被云彩遮挡了,其实太阳从没有受到任何的冲击。只要我们具足了菩提心,这些障碍就会云开雾散。让我们的佛性完全从我们的心性中绽放,于是我们就和佛没有区别。
“如来藏自性清净”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乱的先初与终结。本初状态的明觉是对“开悟”与“不开悟”均无所偏党。众所周知的本净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她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她就是伟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与消融于“自然完美”与“根本俱生”的——大能之空性如来藏。所有的显现都是完全的明亮与清晰,整个宇宙是开放和无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华严经》: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华严经》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所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其实,所有的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显现,但是大家都被愚痴迷惑而没有看到。我现在应该把我的教法传播给他们,慢慢让他们的妄想执著断掉,让自己心中的如来藏完全显现,和佛没有区别。
你看佛陀并不是说从外面加封给我们一个佛,我们成佛不是从外面成佛,是从内在显现成佛。我们内在本具的佛性显现出来,我们就成佛。我们不知道,其实佛性一直在那里显现,放光动地,从未消失过。我们现在没感觉到它,但是它一直在那里放光,一直在那里显现。我们知道我们与佛性不二的时候,就叫证化身。你完全感受到它显现的时候,就叫证报身。再往上完全回归自性,生生灭灭中有不生灭的东西。说生灭是基于假相而说,不生灭是基于实相而说。我们的生灭,如梦幻泡影。过去我们所担心的轮回其实是个假相,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无论破与不破都在大海中,都没有离开过大海。
对于众生来说,想要轮回其实是不容易的,想要成佛却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想:这个泡沫千万别破了,我要保护好它!这个泡沫想要不破,想要永恒存在,是不可能的。一个泡沫在大海中老想着不破,你累死它也是要破灭的。我们总是想要长生不老,累死你也不会长生不老。泡沫说:“我不在我这个泡沫上用功夫了,我要回归大海!”其实很简单的,“啪”断掉我执就回归大海。这个泡沫是大海的时间要比是泡沫的时间更久远,同样,我们本是佛的境界比我们现在显现五浊恶世的烦恼境界要更久远。这个泡沫想永远当泡沫是不可能的,而想回归大海完全是很简单的。
我们想要当一个凡夫是不容易的,你想当个世间的好人,不可能,你当不了好人。但是我想成佛,反倒很简单。悟道就能成佛,悟道破初关,破重关,破生死牢关。破初关是解决了见地问题,破重关是解决了觉受问题,见地问题和觉受问题两者全都解决了,就是破生死牢关,就是成佛。所以,想成佛是容易的,想不成佛反倒是不容易了。这就是佛经告诉我们的。我们过去认为当众生容易,成佛不容易,恰恰是颠倒见。
“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什么是妄想?你只要离了妄想,当下就证得了如来的无量智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我们的化身与佛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你看讲佛陀化身的《阿含经》,就知道佛是一个慈悲长者。经中讲到,佛陀对阿难说:“阿难,给我捶捶背,我的背好痛啊!”阿难就给他捶捶背。佛陀临终前,有人给佛陀供养了一盆蘑菇汤,没挑拣干净,有个毒蘑菇在其中。佛以他的报身证量知道锅里面有毒蘑菇,佛陀想:要不喝,这个人这辈子就没机会供养佛陀了,我快要入涅槃了,众生一念供佛的心会获得无量的福报,那就喝了吧!喝了之后就肚子疼,佛陀临终前肚子疼得汗流浃背。
我们看佛的三身境界,佛的化身和我们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没有其他的不同。生老病死,一模一样。在修行中吃错了东西,拉肚子就找耆婆尊者,耆婆尊者是阿阇世王的弟弟,舍卫国的神医。耆婆尊者熬好了药,用莲花蘸蘸让佛陀闻,闻一次吐一次,闻一次吐一次,吐到第二十九次的时候就好了。吐到第二十八次的时候,佛还有点不舒服。耆婆尊者就问佛:“吐到几次了?”佛说:“吐了第二十八次了。”耆婆尊者说:“你再吐一次,第二十九次就好了。”佛又闻了一次,再吐了一次就好了。
经典中记载的,佛的化身和我们是一样,并没有飞来飞去的神异。佛坐在那里讲法,就是一位慈悲的沙门长老,个子高一点,没有任何神秘。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和我们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没有其他的不同。
什么是报身呢?阿弥陀佛就是报身境界。我们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诸佛的报身境界。阿弥陀佛其实代表了一切佛,一切佛的报身境界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国土庄严,慈悲清净,能利益无量众生。这是报身境界。
我们和佛的报身只有觉受不同。什么是觉受呢?觉受就是感受,感受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也有报身,我们的报身就是这个世界。我们的饮食、衣服、用具,那是报,现在坐在这里凳子硬不硬,房间暖不暖,这都是报身显现。我们的报是业报身、识报身,佛是法报身、智报身。识报和智报,外在的体相没有区别,但感受不同。所以,我们要转识成智。
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境界,我们看《阿弥陀经》,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其实我们此时此刻也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极乐世界——“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我们这里也是这样,光盘、念佛机就是迦陵频伽,外面的鸟叫就跟念佛一样。当我们进入修行状态的时候,一切都是令我们念佛念法念僧。风声、树声、鸟叫声,都是令我们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一样的。
经典中讲到,“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非是罪报所生。这个世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境,在我们的梦境中,梦见很多的人,都是化现出来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时此刻,我们也是一个梦,一个大梦,大梦中的一切都是我自性显现的,自性显现的一切都是佛性显现,为令法音宣流所作。众生没有下地狱的,如果我做的不好,只是我呈现地狱境界,而众生并未呈现地狱境界。一切好的都是我的法师,一切不好的都是我…
《大乘攻略:初学 八、认识真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