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攻略:初學 八、認識真我▪P5

  ..續本文上一頁述喜樂本尊,而這種喜樂本尊並不是實體的男女合修,而是表法現象。我們漢地的人比較儒雅些,就用太極表示。藏地的人比較質樸,就用直白的方式來表述,都是指的矛盾的統一,萬物的不二,空有的圓融。和合相是喜樂本尊,代表“貪”之喜樂;青面獠牙的忿怒本尊,代表著“嗔”之忿怒;寂靜相的本尊,代表了“癡”。在衆生的貪嗔癡中,其實佛性完全具足,從未消失。

  衆生的貪嗔癡也從未離開過諸佛的妙用。在《西遊記》小說中有四個主角,他們分別代表了什麼呢?唐僧代表了菩提心,孫悟空代表了嗔恨,豬八戒代表了貪欲,沙僧代表了愚癡。貪嗔癡本來是不好的,是輪回和苦難的,但是在菩提心的光明引導下,貪嗔癡全體轉化爲道用。

  唐僧代表菩提心、道心,不管遇到什麼障礙困苦,他都是堅決的西行,甯可向西一步死,決不回頭半步生。所以,衆生的貪嗔癡只要具足菩提心,就能轉化爲成佛道用,轉煩惱爲菩提。《西遊記》中的故事表述得很有深意。孫悟空嗔恨顯現的時候,能降伏魔障。八戒貪財貪色,但是他能創造和諧。孫悟空被師父趕走了,八戒就能把他給叫回來,協調關系。沙僧雖然愚癡,卻是很吃苦耐勞,挑著擔,牽著馬。這個故事就表述了,你要用菩提心轉化貪嗔癡爲道用。因此,《如來藏經》中所說,衆生雖在貪嗔癡諸趣煩惱身中,但是佛性全體顯現。

  什麼是菩提心呢?你想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覺的意思,你希望覺,你發起覺的心就是菩提心。你具有菩提心的時候,你現在不需要改變你的工作,不需要改變你的環境,不需要改變你的任何東西,你都能成佛。貪嗔癡和戒定慧同是從如來藏顯現的。沒有菩提心的戒定慧同樣是輪回,有菩提心的貪嗔癡也能轉化爲妙用。如果沒有唐僧的話,他哥仨再能,也不會去取經,雖然唐僧沒什麼本事,但是他有菩提心,也就成就了西天取經事業。取經,就是成佛的意思。雖然我們還有貪嗔癡,但只要我們具足了成佛的菩提心,我們必將成佛。

  【《楞伽經》: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具叁十二相,在于一切衆生身中,爲貪瞋癡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世尊複說常恒清涼不變。】

  《楞伽經》是當時禅宗的要典,達摩祖師到中土來傳播禅宗的無上乘妙法的時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經》傳播的。在《楞伽經》中,聖者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

  修多羅,就是經典的意思。我們每個衆生本具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在于一切衆生身中。身中也是指心中。“爲貪瞋癡不實垢染”,什麼是貪嗔癡?就是我們本有的煩惱障。不實垢染,不是實實在在的把我們染汙了,而是虛幻的染,是貪嗔癡的假相把我們的覺性給遮擋了。如烏雲遮擋了太陽,並不是把太陽給滅了。

  “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好像把無價的寶物放在了汙垢衣服裏,我們看不見了。它從來沒有消失過。“如來世尊複說常恒清涼不變。”佛陀說,雖然它藏著,雖然看似它被染汙了,其實並未被實時染汙,是虛假的染汙。看著太陽被雲彩遮擋了,其實太陽從沒有受到任何的沖擊。只要我們具足了菩提心,這些障礙就會雲開霧散。讓我們的佛性完全從我們的心性中綻放,于是我們就和佛沒有區別。

  “如來藏自性清淨”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亂的先初與終結。本初狀態的明覺是對“開悟”與“不開悟”均無所偏黨。衆所周知的本淨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她是一切現象産生的根源。她就是偉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與消融于“自然完美”與“根本俱生”的——大能之空性如來藏。所有的顯現都是完全的明亮與清晰,整個宇宙是開放和無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華嚴經》:奇哉!奇哉!此諸衆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衆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所說。“奇哉!奇哉!此諸衆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其實,所有的衆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顯現,但是大家都被愚癡迷惑而沒有看到。我現在應該把我的教法傳播給他們,慢慢讓他們的妄想執著斷掉,讓自己心中的如來藏完全顯現,和佛沒有區別。

  你看佛陀並不是說從外面加封給我們一個佛,我們成佛不是從外面成佛,是從內在顯現成佛。我們內在本具的佛性顯現出來,我們就成佛。我們不知道,其實佛性一直在那裏顯現,放光動地,從未消失過。我們現在沒感覺到它,但是它一直在那裏放光,一直在那裏顯現。我們知道我們與佛性不二的時候,就叫證化身。你完全感受到它顯現的時候,就叫證報身。再往上完全回歸自性,生生滅滅中有不生滅的東西。說生滅是基于假相而說,不生滅是基于實相而說。我們的生滅,如夢幻泡影。過去我們所擔心的輪回其實是個假相,就像大海中的泡沫,無論破與不破都在大海中,都沒有離開過大海。

  對于衆生來說,想要輪回其實是不容易的,想要成佛卻是非常簡單的。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想:這個泡沫千萬別破了,我要保護好它!這個泡沫想要不破,想要永恒存在,是不可能的。一個泡沫在大海中老想著不破,你累死它也是要破滅的。我們總是想要長生不老,累死你也不會長生不老。泡沫說:“我不在我這個泡沫上用功夫了,我要回歸大海!”其實很簡單的,“啪”斷掉我執就回歸大海。這個泡沫是大海的時間要比是泡沫的時間更久遠,同樣,我們本是佛的境界比我們現在顯現五濁惡世的煩惱境界要更久遠。這個泡沫想永遠當泡沫是不可能的,而想回歸大海完全是很簡單的。

  我們想要當一個凡夫是不容易的,你想當個世間的好人,不可能,你當不了好人。但是我想成佛,反倒很簡單。悟道就能成佛,悟道破初關,破重關,破生死牢關。破初關是解決了見地問題,破重關是解決了覺受問題,見地問題和覺受問題兩者全都解決了,就是破生死牢關,就是成佛。所以,想成佛是容易的,想不成佛反倒是不容易了。這就是佛經告訴我們的。我們過去認爲當衆生容易,成佛不容易,恰恰是顛倒見。

  “即教彼衆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衆生。”什麼是妄想?你只要離了妄想,當下就證得了如來的無量智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我們的化身與佛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你看講佛陀化身的《阿含經》,就知道佛是一個慈悲長者。經中講到,佛陀對阿難說:“阿難,給我捶捶背,我的背好痛啊!”阿難就給他捶捶背。佛陀臨終前,有人給佛陀供養了一盆蘑菇湯,沒挑揀幹淨,有個毒蘑菇在其中。佛以他的報身證量知道鍋裏面有毒蘑菇,佛陀想:要不喝,這個人這輩子就沒機會供養佛陀了,我快要入涅槃了,衆生一念供佛的心會獲得無量的福報,那就喝了吧!喝了之後就肚子疼,佛陀臨終前肚子疼得汗流浃背。

  我們看佛的叁身境界,佛的化身和我們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沒有其他的不同。生老病死,一模一樣。在修行中吃錯了東西,拉肚子就找耆婆尊者,耆婆尊者是阿阇世王的弟弟,舍衛國的神醫。耆婆尊者熬好了藥,用蓮花蘸蘸讓佛陀聞,聞一次吐一次,聞一次吐一次,吐到第二十九次的時候就好了。吐到第二十八次的時候,佛還有點不舒服。耆婆尊者就問佛:“吐到幾次了?”佛說:“吐了第二十八次了。”耆婆尊者說:“你再吐一次,第二十九次就好了。”佛又聞了一次,再吐了一次就好了。

  經典中記載的,佛的化身和我們是一樣,並沒有飛來飛去的神異。佛坐在那裏講法,就是一位慈悲的沙門長老,個子高一點,沒有任何神秘。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和我們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沒有其他的不同。

  什麼是報身呢?阿彌陀佛就是報身境界。我們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諸佛的報身境界。阿彌陀佛其實代表了一切佛,一切佛的報身境界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國土莊嚴,慈悲清淨,能利益無量衆生。這是報身境界。

  我們和佛的報身只有覺受不同。什麼是覺受呢?覺受就是感受,感受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也有報身,我們的報身就是這個世界。我們的飲食、衣服、用具,那是報,現在坐在這裏凳子硬不硬,房間暖不暖,這都是報身顯現。我們的報是業報身、識報身,佛是法報身、智報身。識報和智報,外在的體相沒有區別,但感受不同。所以,我們要轉識成智。

  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境界,我們看《阿彌陀經》,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實我們此時此刻也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極樂世界——“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我們這裏也是這樣,光盤、念佛機就是迦陵頻伽,外面的鳥叫就跟念佛一樣。當我們進入修行狀態的時候,一切都是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風聲、樹聲、鳥叫聲,都是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一樣的。

  經典中講到,“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非是罪報所生。這個世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夢境,在我們的夢境中,夢見很多的人,都是化現出來的。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時此刻,我們也是一個夢,一個大夢,大夢中的一切都是我自性顯現的,自性顯現的一切都是佛性顯現,爲令法音宣流所作。衆生沒有下地獄的,如果我做的不好,只是我呈現地獄境界,而衆生並未呈現地獄境界。一切好的都是我的法師,一切不好的都是我…

《大乘攻略:初學 八、認識真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