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那裏了,真是無常,我們得精進修行。”第四天開始臭了,第五天身體開始腐爛流水了,到第六天臭不可聞。大家就苦苦哀求:“師父,快擡出去,實在受不了了。”到第七天,沒了,消失了。
這是佛菩薩的示現,在短期內給大家示現生死無常。小女孩一進來很好,一會就死了。對我們來說,我們執著這個身體,不管你對它多好,它的結局是定了的。既然這樣,就不用對它好了?你對它好,或者對它不好,並不是我們探討事情的本源。你不要期望它長生不老,更不要把它當成根本的你。
佛經中有個故事講到:有個人迷了路,天黑了,走到深山裏面了。遇到兩個修羅鬼,傳說中很暴烈,以人爲食。他們從新埋的墳裏挖出一具屍體商量著要吃,爲了誰多吃誰少吃,兩個鬼吵起來了。正好看到他,讓他過來評評理。一個說:“我發現的,是不是我該多吃?”另一個說:“我挖出來的我背過來的,是不是我該多吃?”這個人害怕了,一個鬼問:“是不是我該多吃?”他只好說:“是你該多吃。”另一個鬼聽了惱了:“你說他應該多吃?” “咔嚓”把這個人的胳膊給拽下來吃了。那個鬼一看,就把屍體上的一根胳膊拽下來,給這個人接上。另一個鬼又把這人另一條胳膊給拽了下來,那個鬼就用屍體上的胳膊給這人接上。然後是,一個鬼吃這個人的腿和五髒六腑,另一個鬼就把屍體上的腿和五髒六腑拽下來補上。這個人原來身體上的東西都沒了,死人身上的東西都上他身上了,就成爲了他。
佛陀通過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我們神識投胎,上一輩子我們的身體沒了,這一輩子投胎到這個身體上,我們認爲這個身體是我。你仔細想想,這個身體是你嗎?你發現,他不是一個真我,他是一個假我。他不停地在生滅變化。小的時候,那個小寶寶的身體,和今天這個大身體,你認爲是一個身體嗎?人體都是在新陳代謝,基本上叁年整個身體細胞都會換一遍,小孩長成大人,只有我執沒換,其他的都換了。小寶寶六七斤,長大了一兩百斤,所有小孩的一切都換掉了,有個沒換的東西就是我執。不停地換,不停地換……那個我執就跟著跟著,還有伴隨著我執的法執。這就是我們輪回的根本。佛教講破除我執,破除掉就不再輪回。
【5.法執,也被稱作“前塵影事”。】
法執就是之前我們積累的一些經驗,成爲我們內心中製造感受的能量和思想,因此我們稱爲“前塵影事”,就像塵埃和影子一樣,虛幻不實,卻被我們當做價值和真理。
【6.法執機械的認爲:我最能,我最好,我最正確;我絕不會錯,只有你錯,即使我錯,也是你的錯造成的。並挖空心思爲此找出理由和證據。】
法執有個基本的理念,認爲“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法執認爲我執最能,始終有個基本的我慢心。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我是最聰明的,從小就聰明。我絕不會錯,只有你錯;即使我錯,也是你的錯造成的。每個人都有這種基本信念。
有時候我們遲到了,會辯解是天氣原因,塞車的原因。爲什麼考的不好啊?這次老師出的題偏了,我又生了病,我去的時候正好那個什麼……他會找客觀理由,不是我的錯,是別人的錯。什麼事都這樣。夫妻間也是,你怎麼把碗打了?誰讓你放這裏了。在工作中也會産生這樣的情況,一出了差錯,老板就問:這是怎麼回事?他會辯解:我不知情,不是我分管。他會找外面原因。他不會說:這是我不好,我德行不夠,我改正。一般都是先找客觀,刮風下雨什麼的,什麼事情都是這樣。如果你說他的錯,他會起嗔恨。比如說:你怎麼做錯了,這個地方是不是不對?他就說:人家都這樣,你怎麼總盯著我啊。這就證明:不是我錯,是你在找我的茬。如果一個人的臉上髒了,你告訴他,坦然的人就會洗幹淨,不正常的人就會先反駁你,你衣服還髒了呢。所以,你讓別人提出意見的時候,是真想聽意見還是假想聽意見,如果不是真想聽意見就會生嗔恨。
這是我執自然的一個反應,包括孩子給父母提意見,下屬給領導提意見,提完了他就開始收拾你。他爲什麼要收拾呢?並不是說他故意收拾或者不故意收拾,是法執本能地要找個茬把你報複一下。乃至這次擡扛辯論沒擡過你,過叁個月他還想著,找個辦法把你擡回來,今天擡不完的,下回接著擡。只要有辦法找回那個事來。大家都有這種基本的法執。
【7.法執爲保護我執,因爲不同的基本需求和恐懼點,形成種種不一的性格。】
所謂的需求,就是每個人都有個基本的恐懼點,這個恐懼點是與生俱來的。我執害怕破滅,爲了保護我執,不要破滅,不要有損失,所以會産生法執。法執就會對過去所産生的經驗進行歸類,在這種狀況下哪種方法最能起到保護的作用,達到我要求的效果,于是,慢慢用的多了就形成了習慣。這個習慣,以前我們講過九型人格,就是九種性格,都是基于某種恐懼點而産生的性格。其實就是法執用習慣了,他認爲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他用的多了,越來越多連貫起來,就形成了性格。性格就是思想分類,有的性格內向,有的性格外向,不管是哪一類,都是爲了保護“我”。
1號 完美型,韋馱菩薩潛質,善修持戒波羅蜜
2號 助人型,觀世音菩薩潛質,善修布施波羅蜜
3號 目標型,普賢菩薩潛質,善修精進波羅蜜
4號 藝術性,緣覺菩薩潛質,善修禅那波羅蜜
5號 智慧型,文殊菩薩潛質,善修般若波羅蜜
6號 忠誠型,地藏菩薩潛質,善修願波羅蜜
7號 快樂型,濟公活佛潛質,善修方便波羅蜜
8號 權威型,大勢至菩薩潛質,善修力波羅蜜
9號 和諧型,大肚彌勒菩薩潛質,善修忍辱波羅蜜
10號 圓滿型,聖者佛陀,本自圓滿之智波羅蜜
有的人一遇到危險就哭,爲什麼哭呢,因爲小時候媽媽本來是批評他,一哭就不批評了。還有一種是笑,他一笑,大家就很喜歡他了,所以就形成了性格。還有一種是攻擊性,先下手爲強,先把他滅了再說,見誰就滅誰,滅不動的繞開,也形成了性格。還有一種是幫助別人,別人就喜歡自己,逮著誰幫誰,別人不讓他幫的時候,心理還挺失落的。所以,形成了助人型的性格,像郭冬臨演的相聲《有事你說話》。不管自己再困難,只要能幫助別人就感覺産生價值,達到目的了。因爲害怕“我”的消失,“我”是有價值的,“我”是存在的。性格慢慢延續形成。他認爲這種做法,對保護“我”最有效果,于是他就用這種方法。我們暫且不談論它的對錯是非,但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法執是怎麼來的,知道怎麼來的,我們就好調伏自己的煩惱。
【8.一個人在出生時有“俱生我執”,沒有“分別我執”。所有的“分別我執”,都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經由生活體驗而産生的,隨經驗而不停變化。】
隨著經驗經常變化,性格也好,做法也好,隨著我們事業的拓展,經驗的積累,處理應對的方法也會不停地變化。
【9.法執的形成,有四個途徑:
(1)本人的親身經驗。
(2)觀察他人的經驗。
(3)接受信任的人之灌輸。
(4)自我思考做出的總結。】
這四種法執,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無效的,有的是能夠減輕危險的,有的卻是增添混亂的,不一而足,混亂不堪。如果我們不把它整理得很清楚,就會把我們搞得很糾結,一輩子處在糾結中。
【10.法執堅信下一個目標最好,幸福在未來,于是就永遠不會感受到當下的幸福、成功和完美。】
我們說歡喜或者厭煩,幸福或者煩惱,快樂或者痛苦,其實只是一種感覺,是我執和法執結合所産生的一種感覺。我們要知道,這個感覺和外在事物沒有具體的關系。從小我們就被灌輸:等你考上大學就好了,等你有工作就好了,等你長大了娶個媳婦就好了……就是說我未來怎麼好。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了:我的未來才是幸福的,我的幸福在未來。我們都把對幸福的期望放在未來。包括我們做生意,明年我在哪個地方再開個店好了,再開個分公司好了,再上個什麼項目就好了,都是放在未來就好了。
因此,我們的法執就形成了固定的感受模式:我的好在未來。潛臺詞是——我現在不好。當他潛臺詞“我現在不好”的時候,怎麼都是不好,就是煩、累;怎麼都不安心,老想著,我的幸福在未來。
就好比我們走路,我“兩米前方”是幸福。我們往前走的時候,“兩米前方”也往前走了。我們的感覺是固定模式的感覺:兩米前才是幸福。這時候,我們就認可了我的幸福在未來,當下是沒有幸福的。因此,我們就發現什麼都陷入到一種不幸福的感覺中。
我們追女孩子的時候,沒追到怎麼看怎麼好,追到了就不好了,總是喜新厭舊。開公司也這樣,覺得開起來一定很好,開起來就感覺不好了。再開下一個,下一個,下一個……就像黑熊掰棒子,黑熊認爲“下一個”棒子最大,當它掰下來的時候就不是“下一個”了,是“這個”了。而它的法執感覺模式是“下一個”最大,手裏的扔了。沒掰的時候它就是“下一個”,掰過來了就不是“下一個”了。我要的是“下一個”,于是就扔了。所以,它掰一天也找不到最大的。我們也是這樣,不斷地擴展,開分公司,買上了車就幸福了,買不上就不幸福。
如果我們感覺沒有的才是最好的,有了的就不好,而沒有的永遠是沒有,當你沒有的東西擁有了,有了它就不是“沒有的”了。所以,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折騰,折騰了一年又一年,折騰了一輩子又一輩子,我們折騰了無始劫到今天。所以,從現在我們要調整這個法執。怎麼調整呢?我現在就是最好的!——我過去是最好的,現在是最好的,未來也是最好的。此刻的當下就是最好的,我要體驗當下。
告訴自己,時間取當下,幸福就在我的腳下。既然幸福在我的腳下,往前兩米也是在我的腳下,往後兩米也是在我的腳下,無論在哪裏幸福都在我的腳下,都在我的當下。你不要以爲我這個工作不要了,換個工作就好了。不,我這個工作就是最好的。我這個人就是最好的,我這個事就是最好的,我這個家就是最好的,我這個世界就是最好的,我當下一切都是最好的。這時候,你不需要改變外面的任何事情,只需要改變想法,而這種想法會成爲你的感受模式:現在就是最好的,當下就是最完美的,一切都具足了幸福的資源。一般認爲幸福得具足幾種條件才叫幸福,不!幸福和外在條件沒有因果關系。同樣,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你此時此刻具足了幸福所要的一切資源。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已經超過我們所需要的。大家說我交上好朋友我就幸福了,你現在的朋友就是好朋友;我學佛了就幸福了,你現在就在學佛;有飯吃就幸福了,你現在就有飯吃;我再買輛車很好,你現在那輛車就很好;我再買套房子就好,你現在的房子是最好的;你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你的太太是最好的太太,你的行業是最好的行業。你此時此刻是最好的狀態,不需要等到未來。你強化自己的這種感覺,于是你的幸福指數豁然提升,這就叫解脫境界。千萬不要想未來才會幸福,不!你現在就具足了幸福所需要的一切資源,就這樣!把感受模式調整過來,就會發現我們當下具足幸福。
【11.信念必須有價值的支持,信念的改變,來自價值的改變。】
有時候,我們的信念和別人的信念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總想把我們的信念淩駕到別人的信念之上。爲了改變他的信念,使之接受我們的信念,我們就會在別人身上下功夫,包括在自己家人、朋友身上下功夫,老想改變別人。其實,期望改變別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一頭牛,拉著一輛車,我們要讓它往前走,你拍打車是不起作用的,但當你與牛達成共識就好辦了。同樣,你要想改變一個人,你要讓他接受你的價值觀,他就被改變了。你不改變他的價值觀,以強行的手段改變他的行爲沒有作用,可能在某種強權下改變了行爲,但是稍微離開你的視野立刻就變回原來,是沒有用的。想改變就調整價值觀,調整別人和調整自己都一樣,價值調整了,態度就調整了。比如,剛學佛的人勸導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老婆:你要好好學佛,你不能喝酒吃肉了!你強行壓製他,他就偷著喝,還弄得很煩惱:憑什麼不讓我喝酒,憑什麼?搞得大家焦頭爛額。如果你給他調整價值觀。什麼價值觀呢?過去他認爲,喝了酒有朋友,是好漢,有面子。當他認識到,喝了酒會傷害身體,損失錢財,失去理性,胡言亂語,他自然就不喝酒了,價值觀改變了。你強行改變會很辛苦,會起沖突。但是,他認可了你的價值觀的時候,你不在他身邊,他也會與你保持一致。
當我們與人産生沖突的時候,我們可以尋求相同的價值觀。價值觀相同,你不需要去征服和約束。就像我們這個世間,爲什麼亂糟糟?就是大家的價值觀混亂。你用強權的手段只能維持表相,不能治本。
比如,咱們過去認爲,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吃點喝點,這是大家的價值觀。當我們學佛後就發現,光這樣折騰沒意義,幫助別人做點善事才有價值,大家就忙著做世間的善事。面對生死,光做善事還不夠,人天善行再多只是個福報問題,並不能解脫生死,然後我們又調整到要成佛。當大家認識到解脫成佛的時候,自會精進修行。我們過去的價值觀就是掙錢,有面子。價值觀的調整,所以行爲和態度也都調整了。我們和別人産生沖突,沒有對和錯,只是價值觀不一樣。如果我們希望他和我們一樣,就把我們的價值觀介紹給他。他認可了我們的價值觀,自然的行爲和態度就和我們一樣了。
《大乘攻略:初學 六、認識自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