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那里了,真是无常,我们得精进修行。”第四天开始臭了,第五天身体开始腐烂流水了,到第六天臭不可闻。大家就苦苦哀求:“师父,快抬出去,实在受不了了。”到第七天,没了,消失了。
这是佛菩萨的示现,在短期内给大家示现生死无常。小女孩一进来很好,一会就死了。对我们来说,我们执著这个身体,不管你对它多好,它的结局是定了的。既然这样,就不用对它好了?你对它好,或者对它不好,并不是我们探讨事情的本源。你不要期望它长生不老,更不要把它当成根本的你。
佛经中有个故事讲到:有个人迷了路,天黑了,走到深山里面了。遇到两个修罗鬼,传说中很暴烈,以人为食。他们从新埋的坟里挖出一具尸体商量着要吃,为了谁多吃谁少吃,两个鬼吵起来了。正好看到他,让他过来评评理。一个说:“我发现的,是不是我该多吃?”另一个说:“我挖出来的我背过来的,是不是我该多吃?”这个人害怕了,一个鬼问:“是不是我该多吃?”他只好说:“是你该多吃。”另一个鬼听了恼了:“你说他应该多吃?” “咔嚓”把这个人的胳膊给拽下来吃了。那个鬼一看,就把尸体上的一根胳膊拽下来,给这个人接上。另一个鬼又把这人另一条胳膊给拽了下来,那个鬼就用尸体上的胳膊给这人接上。然后是,一个鬼吃这个人的腿和五脏六腑,另一个鬼就把尸体上的腿和五脏六腑拽下来补上。这个人原来身体上的东西都没了,死人身上的东西都上他身上了,就成为了他。
佛陀通过这个比喻告诉我们,我们神识投胎,上一辈子我们的身体没了,这一辈子投胎到这个身体上,我们认为这个身体是我。你仔细想想,这个身体是你吗?你发现,他不是一个真我,他是一个假我。他不停地在生灭变化。小的时候,那个小宝宝的身体,和今天这个大身体,你认为是一个身体吗?人体都是在新陈代谢,基本上三年整个身体细胞都会换一遍,小孩长成大人,只有我执没换,其他的都换了。小宝宝六七斤,长大了一两百斤,所有小孩的一切都换掉了,有个没换的东西就是我执。不停地换,不停地换……那个我执就跟着跟着,还有伴随着我执的法执。这就是我们轮回的根本。佛教讲破除我执,破除掉就不再轮回。
【5.法执,也被称作“前尘影事”。】
法执就是之前我们积累的一些经验,成为我们内心中制造感受的能量和思想,因此我们称为“前尘影事”,就像尘埃和影子一样,虚幻不实,却被我们当做价值和真理。
【6.法执机械的认为:我最能,我最好,我最正确;我绝不会错,只有你错,即使我错,也是你的错造成的。并挖空心思为此找出理由和证据。】
法执有个基本的理念,认为“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法执认为我执最能,始终有个基本的我慢心。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我是最聪明的,从小就聪明。我绝不会错,只有你错;即使我错,也是你的错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这种基本信念。
有时候我们迟到了,会辩解是天气原因,塞车的原因。为什么考的不好啊?这次老师出的题偏了,我又生了病,我去的时候正好那个什么……他会找客观理由,不是我的错,是别人的错。什么事都这样。夫妻间也是,你怎么把碗打了?谁让你放这里了。在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一出了差错,老板就问:这是怎么回事?他会辩解:我不知情,不是我分管。他会找外面原因。他不会说:这是我不好,我德行不够,我改正。一般都是先找客观,刮风下雨什么的,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说他的错,他会起嗔恨。比如说:你怎么做错了,这个地方是不是不对?他就说:人家都这样,你怎么总盯着我啊。这就证明:不是我错,是你在找我的茬。如果一个人的脸上脏了,你告诉他,坦然的人就会洗干净,不正常的人就会先反驳你,你衣服还脏了呢。所以,你让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是真想听意见还是假想听意见,如果不是真想听意见就会生嗔恨。
这是我执自然的一个反应,包括孩子给父母提意见,下属给领导提意见,提完了他就开始收拾你。他为什么要收拾呢?并不是说他故意收拾或者不故意收拾,是法执本能地要找个茬把你报复一下。乃至这次抬扛辩论没抬过你,过三个月他还想着,找个办法把你抬回来,今天抬不完的,下回接着抬。只要有办法找回那个事来。大家都有这种基本的法执。
【7.法执为保护我执,因为不同的基本需求和恐惧点,形成种种不一的性格。】
所谓的需求,就是每个人都有个基本的恐惧点,这个恐惧点是与生俱来的。我执害怕破灭,为了保护我执,不要破灭,不要有损失,所以会产生法执。法执就会对过去所产生的经验进行归类,在这种状况下哪种方法最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达到我要求的效果,于是,慢慢用的多了就形成了习惯。这个习惯,以前我们讲过九型人格,就是九种性格,都是基于某种恐惧点而产生的性格。其实就是法执用习惯了,他认为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他用的多了,越来越多连贯起来,就形成了性格。性格就是思想分类,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性格外向,不管是哪一类,都是为了保护“我”。
1号 完美型,韦驮菩萨潜质,善修持戒波罗蜜
2号 助人型,观世音菩萨潜质,善修布施波罗蜜
3号 目标型,普贤菩萨潜质,善修精进波罗蜜
4号 艺术性,缘觉菩萨潜质,善修禅那波罗蜜
5号 智慧型,文殊菩萨潜质,善修般若波罗蜜
6号 忠诚型,地藏菩萨潜质,善修愿波罗蜜
7号 快乐型,济公活佛潜质,善修方便波罗蜜
8号 权威型,大势至菩萨潜质,善修力波罗蜜
9号 和谐型,大肚弥勒菩萨潜质,善修忍辱波罗蜜
10号 圆满型,圣者佛陀,本自圆满之智波罗蜜
有的人一遇到危险就哭,为什么哭呢,因为小时候妈妈本来是批评他,一哭就不批评了。还有一种是笑,他一笑,大家就很喜欢他了,所以就形成了性格。还有一种是攻击性,先下手为强,先把他灭了再说,见谁就灭谁,灭不动的绕开,也形成了性格。还有一种是帮助别人,别人就喜欢自己,逮着谁帮谁,别人不让他帮的时候,心理还挺失落的。所以,形成了助人型的性格,像郭冬临演的相声《有事你说话》。不管自己再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就感觉产生价值,达到目的了。因为害怕“我”的消失,“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存在的。性格慢慢延续形成。他认为这种做法,对保护“我”最有效果,于是他就用这种方法。我们暂且不谈论它的对错是非,但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法执是怎么来的,知道怎么来的,我们就好调伏自己的烦恼。
【8.一个人在出生时有“俱生我执”,没有“分别我执”。所有的“分别我执”,都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的,随经验而不停变化。】
随着经验经常变化,性格也好,做法也好,随着我们事业的拓展,经验的积累,处理应对的方法也会不停地变化。
【9.法执的形成,有四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
(2)观察他人的经验。
(3)接受信任的人之灌输。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
这四种法执,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无效的,有的是能够减轻危险的,有的却是增添混乱的,不一而足,混乱不堪。如果我们不把它整理得很清楚,就会把我们搞得很纠结,一辈子处在纠结中。
【10.法执坚信下一个目标最好,幸福在未来,于是就永远不会感受到当下的幸福、成功和完美。】
我们说欢喜或者厌烦,幸福或者烦恼,快乐或者痛苦,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是我执和法执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我们要知道,这个感觉和外在事物没有具体的关系。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等你有工作就好了,等你长大了娶个媳妇就好了……就是说我未来怎么好。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我的未来才是幸福的,我的幸福在未来。我们都把对幸福的期望放在未来。包括我们做生意,明年我在哪个地方再开个店好了,再开个分公司好了,再上个什么项目就好了,都是放在未来就好了。
因此,我们的法执就形成了固定的感受模式:我的好在未来。潜台词是——我现在不好。当他潜台词“我现在不好”的时候,怎么都是不好,就是烦、累;怎么都不安心,老想着,我的幸福在未来。
就好比我们走路,我“两米前方”是幸福。我们往前走的时候,“两米前方”也往前走了。我们的感觉是固定模式的感觉:两米前才是幸福。这时候,我们就认可了我的幸福在未来,当下是没有幸福的。因此,我们就发现什么都陷入到一种不幸福的感觉中。
我们追女孩子的时候,没追到怎么看怎么好,追到了就不好了,总是喜新厌旧。开公司也这样,觉得开起来一定很好,开起来就感觉不好了。再开下一个,下一个,下一个……就像黑熊掰棒子,黑熊认为“下一个”棒子最大,当它掰下来的时候就不是“下一个”了,是“这个”了。而它的法执感觉模式是“下一个”最大,手里的扔了。没掰的时候它就是“下一个”,掰过来了就不是“下一个”了。我要的是“下一个”,于是就扔了。所以,它掰一天也找不到最大的。我们也是这样,不断地扩展,开分公司,买上了车就幸福了,买不上就不幸福。
如果我们感觉没有的才是最好的,有了的就不好,而没有的永远是没有,当你没有的东西拥有了,有了它就不是“没有的”了。所以,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折腾,折腾了一年又一年,折腾了一辈子又一辈子,我们折腾了无始劫到今天。所以,从现在我们要调整这个法执。怎么调整呢?我现在就是最好的!——我过去是最好的,现在是最好的,未来也是最好的。此刻的当下就是最好的,我要体验当下。
告诉自己,时间取当下,幸福就在我的脚下。既然幸福在我的脚下,往前两米也是在我的脚下,往后两米也是在我的脚下,无论在哪里幸福都在我的脚下,都在我的当下。你不要以为我这个工作不要了,换个工作就好了。不,我这个工作就是最好的。我这个人就是最好的,我这个事就是最好的,我这个家就是最好的,我这个世界就是最好的,我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这时候,你不需要改变外面的任何事情,只需要改变想法,而这种想法会成为你的感受模式:现在就是最好的,当下就是最完美的,一切都具足了幸福的资源。一般认为幸福得具足几种条件才叫幸福,不!幸福和外在条件没有因果关系。同样,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你此时此刻具足了幸福所要的一切资源。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已经超过我们所需要的。大家说我交上好朋友我就幸福了,你现在的朋友就是好朋友;我学佛了就幸福了,你现在就在学佛;有饭吃就幸福了,你现在就有饭吃;我再买辆车很好,你现在那辆车就很好;我再买套房子就好,你现在的房子是最好的;你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你的太太是最好的太太,你的行业是最好的行业。你此时此刻是最好的状态,不需要等到未来。你强化自己的这种感觉,于是你的幸福指数豁然提升,这就叫解脱境界。千万不要想未来才会幸福,不!你现在就具足了幸福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就这样!把感受模式调整过来,就会发现我们当下具足幸福。
【11.信念必须有价值的支持,信念的改变,来自价值的改变。】
有时候,我们的信念和别人的信念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想把我们的信念凌驾到别人的信念之上。为了改变他的信念,使之接受我们的信念,我们就会在别人身上下功夫,包括在自己家人、朋友身上下功夫,老想改变别人。其实,期望改变别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一头牛,拉着一辆车,我们要让它往前走,你拍打车是不起作用的,但当你与牛达成共识就好办了。同样,你要想改变一个人,你要让他接受你的价值观,他就被改变了。你不改变他的价值观,以强行的手段改变他的行为没有作用,可能在某种强权下改变了行为,但是稍微离开你的视野立刻就变回原来,是没有用的。想改变就调整价值观,调整别人和调整自己都一样,价值调整了,态度就调整了。比如,刚学佛的人劝导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老婆:你要好好学佛,你不能喝酒吃肉了!你强行压制他,他就偷着喝,还弄得很烦恼:凭什么不让我喝酒,凭什么?搞得大家焦头烂额。如果你给他调整价值观。什么价值观呢?过去他认为,喝了酒有朋友,是好汉,有面子。当他认识到,喝了酒会伤害身体,损失钱财,失去理性,胡言乱语,他自然就不喝酒了,价值观改变了。你强行改变会很辛苦,会起冲突。但是,他认可了你的价值观的时候,你不在他身边,他也会与你保持一致。
当我们与人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寻求相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相同,你不需要去征服和约束。就像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乱糟糟?就是大家的价值观混乱。你用强权的手段只能维持表相,不能治本。
比如,咱们过去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吃点喝点,这是大家的价值观。当我们学佛后就发现,光这样折腾没意义,帮助别人做点善事才有价值,大家就忙着做世间的善事。面对生死,光做善事还不够,人天善行再多只是个福报问题,并不能解脱生死,然后我们又调整到要成佛。当大家认识到解脱成佛的时候,自会精进修行。我们过去的价值观就是挣钱,有面子。价值观的调整,所以行为和态度也都调整了。我们和别人产生冲突,没有对和错,只是价值观不一样。如果我们希望他和我们一样,就把我们的价值观介绍给他。他认可了我们的价值观,自然的行为和态度就和我们一样了。
《大乘攻略:初学 六、认识自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