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当下圆满
【12.所有人的内心的情绪、困扰和纠结,都来自法执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亦是起源于两者内心的法执的冲突。当下具足圆满,烦恼来自回忆过去,焦虑来自恐惧未来。“烟、酒、毒”之瘾的本质是来自“当下解脱的快感”。】
法执的冲突,就是价值观的冲突。法执的冲突,有时候是某些习惯养成不一样,有时候是过去经历不一样。如果我们学佛的人老陷在冲突中,一定是不对的。要有包容意识。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亦是起源于两者内心的法执的冲突。】他觉得往东,他觉得往西;他觉得应该那样,他觉得应该这样。乃至对于修行,他觉得应该念佛,他觉得应该持咒,他觉得这样拜,他觉得那样拜,都会起冲突。
【当下具足圆满。】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具足圆满。这个“圆满”就是佛陀所说的“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佛的境界。我们此时此刻和佛的境界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我们因为妄想执著,才误认为是个苦难的世界而已。这个圆满是指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具足了佛陀的实报庄严。
【烦恼来自回忆过去,焦虑来自恐惧未来。】如果你安于此时此刻的当下,我们如果产生了烦恼,你仔细观察:烦恼是怎么起来的呢?都是对过去的事情的分析、批判、纠结而产生烦恼,对未来的焦虑、担忧产生恐惧。没有为当下产生烦恼和恐惧的。
烦恼源自过去。例如说:那个人以前怎么说我,那个人以前怎么骂我,那个人怎么对不起我,那个人曾经害过我……都是前边的信息,现在没有。
恐惧源自未来。我们恐惧于:我老了怎么办?我将来病了怎么办?我企业做不下去怎么办?我那……怎么办?于是,我们恐惧的都是针对未来,没有恐惧当下的。
人在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恐惧的纠结中,就焦头烂额,很狼狈不堪,很痛苦!这种痛苦,如果有一天他抽一支烟,“嘶——哈——”点上支烟的时候,顺着烟看烟圈,他突然好像很轻松;或者他喝一瓶酒,喝到六成八成醉的时候,他感觉很舒坦。
他为什么就感觉很舒坦呢?我们仔细来看,他之所以舒坦,是烟、酒让他暂时忘了过去,让他不想未来,他安于当下。
像一个人喝酒,本来一脑子的烦事,可两杯酒下肚,立刻不烦了:“来,兄弟,干!”在这当下,在这时候大家前面事都不想了。谁骂过我、谁欠我钱,不想了,喝!大家都喝,当下。他也不用想未来了,未来我……“来,喝酒、喝酒,不琢磨了!”所以,当安于当下的时候,他突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个叫解脱相!
这种解脱相,他不是来源于酒的解脱相,而是喝了酒他不想过去了,不想未来了,当下的解脱相。只要你安于当下,就是解脱!大家能明白这个道理吧?当你安于当下的时候,就是轮回和涅槃不二的境界,就是三昧的境界,就是无烦恼的解脱境界。
所以一个人喝了酒之后,为什么有些人慢慢就会上瘾?他贪的不是那个酒,而是喝了酒之后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种解脱相让他上瘾!
所以,佛陀在教法中讲到:方便为究竟,烦恼即菩提。烦恼当下具足菩提妙用,就是指这个含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不良好的行为中,人之所以产生依赖,是因为他依恋其中的某种感觉——就是解脱相!而酒、烟,乃至吸毒,都能产生那种解脱相。但是,由于众生不了解这种解脱相是怎么来的,他就依恋在酒上。他没有理论的指导,所以依恋在酒上,喝坏了身体,喝乱了套;越乱套,越要喝一口;乱得越多,喝得越多,他就越依赖。就产生这个情况。所以我们要知道,他的根源在——求解脱。
包括有些人为什么求财?为什么求官?他其实不是求那个财,你守着一堆钱干什么?他觉得:我有了钱,想买什么买什么!我当了官,谁都不能管我了。其实他也是在求一个解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由。有钱想买什么买什么,这个叫自由;当官谁也别管我,叫自由!所以,对钱的贪,对官的贪,对名的贪,其实都是对自由的向往。
但他不知道是对自由的贪。他认为是钱让我很舒坦,从而对钱产生依赖。如果你明白了这个,你就会发现,世间所追慕的一切,都是在追慕解脱。他不知道追慕解脱,他只是追慕在解脱的错误条件上,就陷入到世间名闻利养的艰苦追求,最终却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其实每个人在追慕的都是解脱,所以“方便为究竟,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含义。
在我们生活中,有十种现见自性明体的解脱相。自性明体并不神秘,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如醉后、呵欠、喷嚏时等等,但是这些显现时机很短,普通人不能体会。但是如果是在定中或受惊时,则体会明体的机会更多,禅宗棒喝和大圆满瑜伽就是抓住这个时机开悟的。
(1)窒息时意识中断,也有机会见到明体,但此法很危险。
(2)修行者无修无证无散乱的定住,可以当下认识明体。
(3)婴儿的思想单纯,没有多少外界的影响,因而有机会见到明体,但是这实际上没有意义。
(4)临死时,修行者进去临终中阴,明体会显现出来,但这对于修行者已经没有意义。
(5)醉酒后,人的意识混乱,妄念变化,在妄念变化的间隙,有机会见到明体。
(6)打喷嚏时意识中断,也有机会见到明体,但时间太短。
(7)在夫妻生活的大乐时,有机会见到明体。
(8)在打呵欠时意识中断,有机会见到明体。
(9)在受惊时,妄念顿时斩断,可在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当下,有机会见到明体。
(10)在睡眠中,妄念活动最弱,有机会见到明体。
自性明体,就是佛教所说的各种真心、妙心、空性、法性、如来藏、真如胜义等等,是众生本有心体,它超越概念,但为了方便表述,只好假立此名相。
例如,突然惊吓开悟的。临济义玄祖师的禅法,以其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于世,门下很多弟子都是在其大喝声中开悟。他一直在思维的明体,突然在大喝惊吓中“啪!”的出现,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捕捉住了那种解脱明相。我们叫它现见明体,获得当下解脱的境界。
我们把它分析好了,认识充分,要捕捉它就很容易。祖师称为“如灵猫捕鼠”。你过去的别想,未来的放下。过去不想,烦恼就消失;未来不想,恐惧就消失。所有让我们产生痛苦的法执,都是烦恼和恐惧,就这两个,没有别的!而烦恼和恐惧在当下是没有的,当下我们真的圆满和具足!
大家安于当下:咱们的素食做得挺好吃;这里很温暖;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在云雾缭绕的山上,如神仙般的生活。当下具足一切解脱相,法尔自然!
有的人说:光安于当下,那未来怎么办呢?你只要安于当下,你就是圣人,你就是道人。道人是吃天饭的,吃天饭的人根本不可能饿着。自己折腾才容易饿着!自己折腾就好比是城市里面的花草,它要浇水施肥,不浇水施肥就不行;山里的草木,那是吃天饭的。你见哪个山里的草木饿着了?没有!在城里的容易饿着,造作容易饿着。所以说,当你懂得安于当下的时候,你与天地同在,就是圣人的境界。这时候,你堪受龙天供养。
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吸烟、喝酒、吸毒会上瘾,就是因为有当下解脱的快感,令他身心解脱,从而产生依赖,所以这是理上不明。理上明了,他就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就会用正确的方法获得解脱了。
【13.修六度,转“法执”,博爱奉献,无缘大慈;行四摄,化“我执”,回归自性,同体大悲。则契入胜义谛。】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修六度能转化我们的法执,行四摄就是把我们的小我转化为大我。就如这个小指头,老认为自己是小指头的时候,他就会烦恼:我这么小,这么卑微,人家会不会欺负我,将来会不会没饭吃,得祈求身体多给我点营养,如果不给我营养,我就枯萎了,我就毁了。其实他的担心有没有用?完全是多余的。他打开心量,别想自己是个小指头,你想着和这个身体是一体不二的,这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道家来讲,是人天一体。好比这个小指头和这个身体是一体的,我根本就不用担心。这个身体会照顾我的,我受伤了他也会心疼我,我有事没事他都会给我营养的。
同样,我们在天地间,真正的大我是与天地同在,天地万物和我其实是一体的。我是天地万物的一份子,我与天地万物同在,这个才叫真我,这叫真如大我。你根本不用担心,我怎么才有饭吃啊?不用担心,你是上天所赐的,怎么都有你的饭吃。就如这个山河大地,哪里都有你的活路,你愿意选择哪一条活路,是你的自由。老天绝不会饿着你。我得变的好,老天才给我饭吃吧?不,你好或者坏,老天都一样给你饭吃。对身体来说,并没有区别说:哪个指头我要多给他营养,哪个指头我要少给他营养。身体不会这样的。所以,天地万物都是利和同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佛性才是真我。下午我们会谈到真我的状态。
我们知道,这个“小我”是我们误认为的,局限的。佛陀告诉我们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我们光看到那一片树叶,不见森林。也告诉我们,在大海中我们只认为泡沫是我们,却不认为大海就是我们,这就叫我执。我们要知道大海就是我们,我执当下与大海合二为一,就叫成佛,就叫成道。真正进入成道的修法,就进入圣义谛。圣义谛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语言文字所不能触及的境界了。
我们翻开《都市茅棚》319页,这是我写的一篇文章——《我的世界只有我》。这个我,指大我,我与天地万物同体的那个我。
我站在大圆镜前,欣赏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风,芸芸众生,山河大地,古往今来,了了分明,无碍显现,帝王将相,粉墨登…
《大乘攻略:初学 七、当下圆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