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寬容。業的源頭亦是真如空性。歌利王肢解仙人(佛陀前生),阿阇世王弑父,都爲佛陀無生忏悔所教化,寬恕和赦免了自己;善星比丘謗佛,提婆達多害佛,也爲佛陀所授記,蒙受赦免和寬恕。寒山大師雲:“有人辱罵我,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我們要效法佛陀和祖師,無條件的赦免自己和衆生如夢似幻的罪業,赦免所有傷害過我們的每一個人,每一樁事,每一個念頭,每一絲內疚,每一個牽挂,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外在的和諧。而這一切,都要在慈悲心和智慧心中完成。
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平安、富足、幸福、甯靜,超越世俗的尊嚴與美感、被保護的溫暖、不會受傷的溫柔、深沈而持久的撫慰,以及不受攪擾的究竟安樂……寬恕之道都會帶給我們,甚至更多。寬恕是幸福世界取代地獄的不二法門。寬恕會讓我們的心中充滿深湛的甯靜、平安,以及揭開面紗後的驚豔、法喜和禅悅:
我們以祈禱來達到寬恕。不要評判人,不要定人的罪,不要期望惡人被因果重創。無條件的赦免他們,祝福他們,給予他們安樂和覺醒。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我們擁有這份權利和力量,因爲我們是慈悲的。
不要做內疚的事,不要定自己的罪,不要讓內心的不安折磨自己。安住在空性和光明中,無條件的赦免自己,祝福自己,給予自己安樂和覺醒。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我們擁有這份權利和力量,因爲我們是智慧的。
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就會變的非常的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或者傷害你。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而應去了解它的真實本質,體悟它的完美,享用它的奉獻。時間在當下,空間取當體。我們所想要的一切,此刻都會擁有:現前這一切的源頭,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當下這一念的感覺,就是我們的圓滿報身;眼前這一切的顯現,就是我們的千百億化身。須知: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正等正覺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覺的境界中圓滿,因而完整的心靈解脫,也只能在本覺自性中實現,圓滿的覺悟之道,從來也不能向外尋覓和希求。
不要遺忘寬恕之道和悲智光明,試著至少用一分鍾的時間想一想它們,提醒自己這些禮物的珍貴,將它們謹記于心中:
慈悲偉大的空性如來,我的生命之源,您是如此完美而神聖,我要向您表達我的感恩和贊美。我是您光明的化身,是諸佛的不二顯現,您爲我量身幻化美麗的夢境,恩賜我智慧和能量。我卻深陷煩惱執著,錯解您的深意。對不起,請原諒!我非常愛您,我當享用這美好的一切,融入您圓滿的悲智光明。
《都市茅棚》196、夢裏的那點兒事
夢裏的你,無需拯救世界,因爲外面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需要拯救的是——你自己。
在夢中,你虛擬顯現了一個場景:有你、衆生、萬物,還發生了種種事件,你真切感受到了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等你醒後,發現什麼都沒有,原來夢中的“你、衆生、空間、萬物、事件”等,都是你自我心念的造作。
佛陀告訴我們,此時此刻的當下,亦如大夢。在這個夢中的“你、衆生、空間、萬物、事件”亦是平等一如的妄念,是一心所現的場景。你不可以只把你的身體和心識認爲是你,其他是“外人、外物”,這一切絕不僅僅是你的身外之物,而是“心內之物”。
《楞嚴經》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當你只把身體和心識認爲是你,則“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身爲大海,卻只認可一個泡沫爲自我。
屬于五蘊六識的娑婆世界中的任何形象,包括你所感知到的身體在內,既稱爲“形象”,表示它只能算是心念的象征,或者說是心識妄念的投射、解讀和物化。
世上本無物。即使物質現形以後,仍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空間都是空的,都不存在,即使那好似包含有某些實質的極小元素,以及所謂的能量、波動、空,就實相來說,也不存在。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的頭腦,你的身體,你的世界,整個娑婆世界,甚至叁千大千世界,只要是有形有相,都是心識的投射。它們不過是同一個心念的種種示現而已。
當你由此夢過渡到彼夢,不論是由今生過渡到來世,或再度投胎,就像你看完一場電影,再走進另一場電影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你的影片比較像未來的那一種“虛擬實境”的影片。每一個情節,經由你的觸覺,帶給你身臨其境的真實感。當你落入生死輪回,你好似再度進入一具身體,忘記過去的一切,這都是自我(我執)心識玩的把戲。
對娑婆世界的一切認知,一經佛法的修正,就會消失。但這個“消失”也是幻象。因爲在真如實相中,它根本從未存在過。“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其實,沒有人要你放棄一切來換得那個“空的境界”,正相反,你放棄之物才是“空的”,卻回歸了如夢如幻的涅槃。
只要是遠離真如之光——源頭的一切,終將都會回歸。因爲開始與結束,根本是同一回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起點在何處,終點便在何處。穩立于起點的人,必知道終點是怎麼一回事,而且不必再品嘗死亡和輪回的滋味。
《般若經》雲:“一切法如夢如幻,涅槃亦如夢如幻,較涅槃有勝法者,此亦如夢如幻。”
《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心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四願王——忏悔業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