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杀的意义是:障碍了一件东西存在到未来,才叫作杀。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单是从杀害色身上来看,都没有办法肯定,是否真正的杀了色身?既然杀害了色身与否,是不定的,那么,罪报也就不一定。如何说一定会堕入地狱呢?
然后,佛陀再告诉阿阇世王,因果是不爽的,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哪来果呢?父王频婆娑罗能够为国王,甚至被杀害,都有他的前因在。所以,父王的为王与被害,不过是受其往昔所造因的报应而已。你又何必认为自己一定会下地狱呢?
后来,佛陀又告诉阿阇世王,众生有四种的狂惑:一是因贪而发狂;二是因药而发狂;三是因咒力而发狂;四是因自己过去所造业的因缘而发狂。佛陀说:他的弟子中,如果有因这四种狂而造恶,就是造了再大的业,我也不会说他犯戒;他也不会堕入三恶道。只要他以后回复本来的心,就不可说他有犯戒。
“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心作,云何有罪?大王,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有罪?”
佛陀接着告诉阿阇世王:凡夫愚痴,总是把虚幻的东西当作真实;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那不是真实的:
“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最后,佛陀再说:
“大王,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大王,色是无常,色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识是无常,识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识云何常?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我。若是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大王,若杀无常、苦、空、无我者,则与我同;我亦杀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入地狱,汝云何入?”
佛陀在开示时,阿阇世王便随理而观照、而契入,等佛开示完了,便说出他的领悟:
“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则不作罪。……
“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见佛,以是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所有一切烦恼恶。”
于是,佛陀赞叹阿阇世王终能破坏恶心;而阿阇世王的重罪,也即时微薄。末后,他说了段偈颂以表对佛和法的赞叹,其中有“无因亦无果,无生及无灭,是名大涅槃,闻者破诸结”,更是究竟真谛之言。
观罪性空,就是观罪性本空,罪业没有实体,由此破除我见,从根忏除罪业。
《维摩诘所说经》“优波离章”有一个例子:
有一次,佛吩咐优波离:“你去维摩诘那里问病。”
优波离说:“我不堪能。”
为什么呢?优波离自述了一段因缘:曾经有两个比丘犯戒后,内心羞耻,不敢去问佛,就来优波离处求助说:“愿尊者能解脱我们的疑悔,拔除罪业。”
优波离为他们如法地解说。这时,维摩诘大士过来说:“喂,优波离!你别增长他们俩的罪业了,应当直接除灭,不要扰乱他们的心。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罪性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染污故,众生染污;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与心一样,罪垢亦如此,诸法亦如此,不出于真如。优波离!如你以心相得解脱时,还有罪垢吗?”
优波离答:“没有。”
维摩诘说:“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如此。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诸法都是虚妄而见的,如梦如阳焰,如水月、如镜像,是以妄想而生的。了达这个道理,叫奉持戒律,叫善解脱。”
两个比丘听了开示,都感慨地说:“真是殊胜的智慧!优波离不能比的,持律上首也说不出这番妙理。”他们当时就解脱了疑悔之心,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这就是观罪性本空,破除我见而灭罪的。《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
由此可知,忏悔的真实义是针对自他的究竟宽恕和赦免,以使众生烦恼的心回归本然的清净。
圣者和凡夫都深信因果,并以此警策自己。其区别在于,在圣者的世界里,没有二元对立,只有一如光明。面对恶人恶行,凡夫会说:“你迟早会遭报应!”凡夫自身虽未施暴,但却寄希望于因果法则完成施暴。而圣者会说:“你终将成佛!”因为圣者祝福天下苍生,觉悟一切有情。
这是一个多维共存的有情世界。在共业所感的世界中,每个人还在感受着自己的别业。大众面对同一个人、事、物,获得的信息和感受千差万别。世界只是一面镜子,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的觉受来自于内心种子与外在因缘所起的现行。我们口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对错,其实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述和考量。
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国王,都拥有绝对的权力。是做暴君还是圣王,是把内心世界建成净土还是地狱,每个人都有权力自主选择。当我们对他人施以批判、攻击和抱怨时,等于是在宣判他人有罪;我们期待恶有恶报时,则是施以诅咒和刑罚。我们判决罪人越多,我们的内心就越黑暗。
然而,这绝不是菩萨所期望得到的结果。菩萨“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个菩萨道行者,我们不希望被宣判有罪,我们也不判众生有罪;我们不希望遭受惩罚,我们也不希望惩罚他人。我们拥有慈悲和智慧,我们爱所有的众生,祝福一切,觉醒一切,安乐一切。
六祖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我们忘记了慈悲和智慧,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生动乱,就会被贪欲、自卑、内疚、烦恼、嫉妒、嗔恨、愤怒所政变,失去权柄和掌控,内心世界就会演变成充满了冲突和危机的战场,处处不得安心。《坛经》云:“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如果说烦恼和怨结是黑暗,智慧和慈悲就是明灯,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其实,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因为没有智慧和慈悲,内心才会颠倒错乱,产生冲突、矛盾和挣扎。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自己和他人,我们当以大慈悲心智慧地宽恕和赦免并祝福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于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自觉,念念反省,念念改过。以普贤忏悔愿王摄持,令身心远离障碍,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都市茅棚》186、宽恕江湖
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居士诉说自己工作中的烦恼:自己的一个副职是高干子弟,平时在工作中很不配合自己,有时见了面连招呼也不打,很影响自己威信,搞得自己很窝火,很生气,又无可奈何。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清净讲了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有个下属叫杨戏,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清净说:俗话说“人在江湖漂,哪能不中招”,职场中什么人都会遇到,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要包容,要宽恕。其实,你只是被自己的感觉伤害了而已。如果你不包容他,就会继续被伤害;如果你能宽恕对方,也就宽恕了自己!
居士问:难道佛教就只是教人忍让,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吗?
清净说:我不想用各种理论来混淆你,但你必须看清自己的烦恼和恐惧如何混淆了生命真相。它使你沦为世界的受害者,但那不是生命的事实。一旦感觉沦为受害者,你便再也看不清你的能力、成就、辉煌、精彩和幸福。
我们经常会感觉自己是某个事件的受害者,可那只是一场虚幻的游戏,一种镜中的人生,毫无真实可言。侵犯你的那个人,不过反映出你缺乏自我肯定的事实而已,是你自己的念头对号入座,或者干脆在自己的镜子里造出了他的形相,演绎了事件的发生。怀恨他,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惩罚他,更不会让你好受一些。你只需接受眼前的一切,事件会自行转变。保持一份中立的心态去看世界,你就会明白,他的存在只是提供你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是:当你宽恕了江湖,江湖也就风平浪静。释放那些虐待你的人,为他们祈福,不要用报复的念头捆绑他们,用包容、宽恕和祝福,温柔地释放他们。你很明白,在释放他们之际,同时也释放了自己!
《都市茅棚》250、宁静无烦恼
“宁静无烦恼”:身心清净,平和淡泊,解脱自在。
佛陀教导我们学习慈悲和智慧:宽恕别人是慈悲,宽恕自己是智慧。宽恕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净念相继,悲智光明。拥有慈悲和智慧的人会洞悉无常,内心安稳,没有错综复杂的纠结和迂回曲折的忧伤。夕阳下赏竹,闹市中安步,繁杂喧嚣的人事物围绕在身边,却不被牵连和挂碍。《楞严经》云:欲望于心,颠倒妄想,我心不动,欲望何在?“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缘已无法扰乱其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远离烦恼,享受轻安和宁静,这是最吉祥的生活。
佛法是解脱法,自在而智慧,庄重而平和,慈悲…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四愿王——忏悔业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