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四愿王——忏悔业障▪P2

  ..续本文上一页对以往一切罪行都真心悔过,这样的善根若有体相,也是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因为这是对尘沙恶业的每一种都幡然悔过,立誓不犯,并进而转成相对的善,比如,立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贪、不嗔等,并行持救护众生、上供下施、守持梵行、诚实不欺、少欲知足、慈爱众生等等,合计起来,不是发起了无量善根吗?用比喻来说,有一间黑屋子,千年不见光明,某日打开电灯,光明一时间遍满了全屋,在房屋所有黑暗的空间里都现出了光明。普贤忏悔就是如此,它在一切恶业处反染为净,转恶成善,有多少恶业就转成多少善根,因此能速疾修集无量功德。《婆沙论》云:“此忏悔一念之善,如有形色者,大千世界不能容受。”

  由心造成生死业海,忏悔反染为净,仍是以一念心忏,只不过是反向用心,以前以顺生死心造集恶业,现在以逆生死心除灭业障。

  “悉以”,“悉”是全部,即对过去无始劫中所造的每种恶业都忏悔改正。

  “清净三业”,造恶业时是以染污的身口意三业,现在忏悔则应翻转来用清净的身口意。身口意是造业的工具,用于造恶,就成为轮回、恶趣的锚,用于行善则成为解脱舟。以前用身口意造恶,现在把它用于忏悔,意业虔诚恭敬,身体胡跪,口中发露罪业,三业转为忏悔所用。

  “遍于法界”,表明忏悔行愿周遍法界。无始以来,我们恶心遍布一切境,现在应翻转来令忏心周遍法界。人心本有极大力量,用错了,就用到无间地狱;用好了,一念忏悔能消万劫重罪!

  “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这是在对境上作转变,以前随念恶友,使我执、烦恼不断增上,现在翻转来随念诸佛菩萨,在诸佛菩萨前进行忏悔。

  “诚心忏悔”,这是在心态上转变。忏悔不诚心,姑息原谅自己,罪业则不能消除,所以应在诸佛菩萨面前至诚发露。诚心的反面是不诚心,如覆藏过失,心无畏惧,不认错等等。现在,无畏转为畏惧,不认错转为惭愧自责,覆藏转为坦诚发露,就是诚心忏悔。

  “后不复造”,即断相续心。关键应发誓后不再犯,如果忏后又犯,永不能净。所以,只有发起断恶的誓愿,才能截断恶业相续。以前颠倒迷乱,恶心相续,要截断这恶业之流,必须猛利发誓不再重犯。这是忏悔极重要的一环。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即今后恒时安住清净戒律一切功德中,身口意清净,行持一切善法。这是“修功补过”。

  以四对治力对应上述能忏之心,“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是依止力,即依止诸佛菩萨与菩提心;“诚心忏悔”是破恶力;“后不复造”是恢复力;“恒住一切净戒功德”是对治力。如此修逆生死心即能翻破无量罪障。

  观照“实相无相”,觉悟“罪性本空”的忏悔法门,称为“无生门忏悔”,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讲的无相忏悔:“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由我们的妄心所造,既是妄心所造,只要妄心一息,则罪业如霜露,日照即散;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在《大般涅槃经》第十九与二十卷中记载:

  佛陀在世时,有位“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害死了自己的父王。也是以此因缘,佛为韦提希夫人讲说《观无量寿佛经》,开显净业三福和十六观法。阿阇世自立为王之后不久,心生后悔懊恼,全身发热,由发热而全身生疮,臭秽不可闻。自认此身已受到害父的花报,地狱的果报也将不远了。他的母后韦提希,用种种药为他治疗,疮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发严重。他告诉母后说:“这疮病是从心理产生的,不是四大之身病,凡夫众生想治好它,是不可能的。”

  阿阇世的六位大臣,也都前来慰问:“大王,您为何忧愁、憔悴?是身体痛苦呢?还是心理痛苦?”

  阿阇世王回答说:“我现在的身心怎能不痛苦呢?我的父王是无辜的,我却将他杀害。我曾经从有智慧的人那里,听闻到这样的话:世上有五种人,不能脱离地狱罪报,就是造了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我造了五逆罪之一的杀父,我现在已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罪,如何叫我身心能不痛苦呢?又没有良医能够医治我身心的痛苦。”

  这六位大臣各是当时印度有名的学者,也就是佛教所称的六师外道的弟子。于是,他们六人就各自介绍自己的老师,能为大王解除身心的痛苦,并对自己老师的学说略加说明;同时,劝说阿阇世皈依他们的老师。王回答:“如果有人能够确实除灭我的罪,我会皈依。”

  最后,印度当时有名的医生耆婆,前往拜见阿阇世王。耆婆是佛教徒,他向阿阇世王介绍了佛陀所说,忏悔能灭罪的道理。

  “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且有惭愧。大王且听,臣闻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亦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 

  耆婆并为阿阇世王大概介绍了佛陀的身世、学说,然后劝阿阇世王往见佛陀,唯有佛陀能究竟的解除他身心痛苦,和使他不堕入地狱。但阿阇世王却自惭形秽,又是极恶之人,怕去了佛陀也不愿接见、开示,因此不愿去。后来,经过其父频婆娑罗显灵出声告以:佛陀将入灭,若不速去,就见不到佛了,除佛能相救,使他不堕地狱之外,再也无人能救他。阿阇世王受到其父的警策之后,才决定往见佛陀。

  于是,佛陀为阿阇世详细地解说灭罪的理观。先告诉阿阇世王,要先观身,对身体作二十种观想,能够如此观想,就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就能得到正观。然后,再次第的观心——了解妄念的生相、住相、灭相……如此,就不会再作恶。阿阇世听了之后,就陈述他的心得:从小以来就未曾对身体作二十种的观想,才会造恶,由于造恶害怕死后堕入三恶道。但是,自己已经造了重恶,杀害了父母,现在再对身体作二十种观想,恐怕已经没有用了。

  “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诸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

  “大王,如汝所言,父王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然)于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阴)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

  “大王,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可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别应无罪。

  “大王,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何以故?过去,(已)过去故;现在,(于)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色若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

  “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娑罗,常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王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有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耶?

  “大王,频婆娑罗往有恶心,于毗富罗山游行猎鹿,周遍旷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五通具足。见已即生瞋恚恶心:我今游猎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更敕左右而杀之,其仙临终生瞋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于来世亦当如是还以心口而害于汝。时王闻已,即生悔心供养死尸。先王如是尚得轻受,不堕地狱,况王不尔,而当地狱受果报耶?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大王,云何言无?夫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若无辜,云何有报?频婆娑罗于现世中,亦得善果及恶果。是故先王亦复不定;以不定故,杀亦不定;杀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狱?””

  这真是一段非常精彩,充满了智慧结晶的破罪理观。

  佛陀告诉阿阇世王,所有的一切法,无论是从它的本体或现象上来说,都是无常的,不能决定某种法一定会怎样。所以,阿阇世王认为杀了父亲,就一定会堕入地狱,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接着,佛陀详细地分析了世俗所谓的“父”是什么?不过是指一个人的五阴身体。但五阴中广分之,有十二入、十八界,当中,哪一个是父?要不然,身体是五阴——五种东西。试问:其中,哪一个是父?如果一个是父,其他四个就必须不是父了,反之亦然。如果说五阴中的色和四个非色的受、想、行、识合起来才叫作父,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色——物质是不可能和非物质的东西合在一起的,它们性质不同。

  同时,色有十种,但色的体性却是空而无常——不常住的。既然如此,色又如何可杀害?……

  另外,色——物质身体的存在,有过去、未来、现在三种。过去的、现在的,都不可能杀害。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如何杀害?现在呢?因为,色是无常的,又是念念生灭,更不可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到未来,也不可能杀…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四愿王——忏悔业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