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四願王——忏悔業障▪P3

  ..續本文上一頁。殺的意義是:障礙了一件東西存在到未來,才叫作殺。

  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發現,單是從殺害色身上來看,都沒有辦法肯定,是否真正的殺了色身?既然殺害了色身與否,是不定的,那麼,罪報也就不一定。如何說一定會墮入地獄呢?

  然後,佛陀再告訴阿阇世王,因果是不爽的,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哪來果呢?父王頻婆娑羅能夠爲國王,甚至被殺害,都有他的前因在。所以,父王的爲王與被害,不過是受其往昔所造因的報應而已。你又何必認爲自己一定會下地獄呢?

  後來,佛陀又告訴阿阇世王,衆生有四種的狂惑:一是因貪而發狂;二是因藥而發狂;叁是因咒力而發狂;四是因自己過去所造業的因緣而發狂。佛陀說:他的弟子中,如果有因這四種狂而造惡,就是造了再大的業,我也不會說他犯戒;他也不會墮入叁惡道。只要他以後回複本來的心,就不可說他有犯戒。

  “王本貪國逆害父王,貪狂心作,雲何有罪?大王,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已心生悔恨,當知是業亦不得報。王今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雲何有罪?”

  佛陀接著告訴阿阇世王:凡夫愚癡,總是把虛幻的東西當作真實;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那不是真實的:

  “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殺法、殺業、殺者、殺果及以解脫,我皆了之則無有罪。王雖知殺,雲何有罪?”

  最後,佛陀再說:

  “大王,夫衆生者,名出入息;斷出入息故名爲殺,諸佛隨俗亦說爲殺。大王,色是無常,色之因緣亦是無常;從無常因生,色雲何常?乃至識是無常,識之因緣亦是無常;從無常因生,識雲何常?以無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無我。若是無常苦空無我,爲何所殺?殺無常者得常涅槃,殺苦得樂,殺空得實——殺于無我而得真我。大王,若殺無常、苦、空、無我者,則與我同;我亦殺于無常、苦、空、無我不入地獄,汝雲何入?”

  佛陀在開示時,阿阇世王便隨理而觀照、而契入,等佛開示完了,便說出他的領悟:

  “世尊,我今始知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則不作罪。……

  “世尊,我若不遇如來世尊,當于無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見佛,以是見佛所得功德,破壞衆生所有一切煩惱惡。”

  于是,佛陀贊歎阿阇世王終能破壞惡心;而阿阇世王的重罪,也即時微薄。末後,他說了段偈頌以表對佛和法的贊歎,其中有“無因亦無果,無生及無滅,是名大涅槃,聞者破諸結”,更是究竟真谛之言。

  觀罪性空,就是觀罪性本空,罪業沒有實體,由此破除我見,從根忏除罪業。

  《維摩诘所說經》“優波離章”有一個例子:

  有一次,佛吩咐優波離:“你去維摩诘那裏問病。”

  優波離說:“我不堪能。”

  爲什麼呢?優波離自述了一段因緣:曾經有兩個比丘犯戒後,內心羞恥,不敢去問佛,就來優波離處求助說:“願尊者能解脫我們的疑悔,拔除罪業。”

  優波離爲他們如法地解說。這時,維摩诘大士過來說:“喂,優波離!你別增長他們倆的罪業了,應當直接除滅,不要擾亂他們的心。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爲罪性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染汙故,衆生染汙;心清淨故,衆生清淨。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與心一樣,罪垢亦如此,諸法亦如此,不出于真如。優波離!如你以心相得解脫時,還有罪垢嗎?”

  優波離答:“沒有。”

  維摩诘說:“一切衆生心相無垢亦如此。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諸法都是虛妄而見的,如夢如陽焰,如水月、如鏡像,是以妄想而生的。了達這個道理,叫奉持戒律,叫善解脫。”

  兩個比丘聽了開示,都感慨地說:“真是殊勝的智慧!優波離不能比的,持律上首也說不出這番妙理。”他們當時就解脫了疑悔之心,發起了無上菩提心。

  這就是觀罪性本空,破除我見而滅罪的。《普賢觀經》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勤忏六根罪。”

  由此可知,忏悔的真實義是針對自他的究竟寬恕和赦免,以使衆生煩惱的心回歸本然的清淨。

  聖者和凡夫都深信因果,並以此警策自己。其區別在于,在聖者的世界裏,沒有二元對立,只有一如光明。面對惡人惡行,凡夫會說:“你遲早會遭報應!”凡夫自身雖未施暴,但卻寄希望于因果法則完成施暴。而聖者會說:“你終將成佛!”因爲聖者祝福天下蒼生,覺悟一切有情。

  這是一個多維共存的有情世界。在共業所感的世界中,每個人還在感受著自己的別業。大衆面對同一個人、事、物,獲得的信息和感受千差萬別。世界只是一面鏡子,我們所看到的影像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我們的覺受來自于內心種子與外在因緣所起的現行。我們口中的是非善惡,好壞對錯,其實都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表述和考量。

  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國王,都擁有絕對的權力。是做暴君還是聖王,是把內心世界建成淨土還是地獄,每個人都有權力自主選擇。當我們對他人施以批判、攻擊和抱怨時,等于是在宣判他人有罪;我們期待惡有惡報時,則是施以詛咒和刑罰。我們判決罪人越多,我們的內心就越黑暗。

  然而,這絕不是菩薩所期望得到的結果。菩薩“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爲一個菩薩道行者,我們不希望被宣判有罪,我們也不判衆生有罪;我們不希望遭受懲罰,我們也不希望懲罰他人。我們擁有慈悲和智慧,我們愛所有的衆生,祝福一切,覺醒一切,安樂一切。

  六祖雲:“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當我們忘記了慈悲和智慧,我們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生動亂,就會被貪欲、自卑、內疚、煩惱、嫉妒、嗔恨、憤怒所政變,失去權柄和掌控,內心世界就會演變成充滿了沖突和危機的戰場,處處不得安心。《壇經》雲:“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如果說煩惱和怨結是黑暗,智慧和慈悲就是明燈,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其實,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爲沒有明燈,所以才會黑暗。因爲沒有智慧和慈悲,內心才會顛倒錯亂,産生沖突、矛盾和掙紮。我們要歡喜地接受自己和他人,我們當以大慈悲心智慧地寬恕和赦免並祝福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天下平。于是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念念自覺,念念反省,念念改過。以普賢忏悔願王攝持,令身心遠離障礙,趣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都市茅棚》186、寬恕江湖

  一位擔任領導職務的居士訴說自己工作中的煩惱:自己的一個副職是高幹子弟,平時在工作中很不配合自己,有時見了面連招呼也不打,很影響自己威信,搞得自己很窩火,很生氣,又無可奈何。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清淨講了一個故事:

  叁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有個下屬叫楊戲,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衆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爲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裏能撐船”。

  清淨說:俗話說“人在江湖漂,哪能不中招”,職場中什麼人都會遇到,什麼事都可能發生,要包容,要寬恕。其實,你只是被自己的感覺傷害了而已。如果你不包容他,就會繼續被傷害;如果你能寬恕對方,也就寬恕了自己!

  居士問:難道佛教就只是教人忍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嗎?

  清淨說:我不想用各種理論來混淆你,但你必須看清自己的煩惱和恐懼如何混淆了生命真相。它使你淪爲世界的受害者,但那不是生命的事實。一旦感覺淪爲受害者,你便再也看不清你的能力、成就、輝煌、精彩和幸福。

  我們經常會感覺自己是某個事件的受害者,可那只是一場虛幻的遊戲,一種鏡中的人生,毫無真實可言。侵犯你的那個人,不過反映出你缺乏自我肯定的事實而已,是你自己的念頭對號入座,或者幹脆在自己的鏡子裏造出了他的形相,演繹了事件的發生。懷恨他,對你沒有一點好處;懲罰他,更不會讓你好受一些。你只需接受眼前的一切,事件會自行轉變。保持一份中立的心態去看世界,你就會明白,他的存在只是提供你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已。

  我們每個人都是:當你寬恕了江湖,江湖也就風平浪靜。釋放那些虐待你的人,爲他們祈福,不要用報複的念頭捆綁他們,用包容、寬恕和祝福,溫柔地釋放他們。你很明白,在釋放他們之際,同時也釋放了自己!

  

  《都市茅棚》250、甯靜無煩惱

  “甯靜無煩惱”:身心清淨,平和淡泊,解脫自在。

  佛陀教導我們學習慈悲和智慧:寬恕別人是慈悲,寬恕自己是智慧。寬恕就是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淨念相繼,悲智光明。擁有慈悲和智慧的人會洞悉無常,內心安穩,沒有錯綜複雜的糾結和迂回曲折的憂傷。夕陽下賞竹,鬧市中安步,繁雜喧囂的人事物圍繞在身邊,卻不被牽連和挂礙。《楞嚴經》雲:欲望于心,顛倒妄想,我心不動,欲望何在?“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緣已無法擾亂其內心的清淨與安甯,遠離煩惱,享受輕安和甯靜,這是最吉祥的生活。

  佛法是解脫法,自在而智慧,莊重而平和,慈悲…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四願王——忏悔業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