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儀規入門▪P3

  ..續本文上一頁著一根寶杵(金剛杵),寶杵到地,這個姿勢表示(止單),意思是所有土方客人,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來寺院參禮歡迎,但暗示本佛寺不接待外來客人住宿,敬請另覓住處,另一種姿勢是合掌,掌上橫放著寶杵,面顔慈祥,這尊菩薩表示歡迎大家來挂單。

  由于韋馱菩薩十分忙碌護法,所以他的塑像都是站著的。所說中國寺院裏,卻有兩尊韋馱是坐像,這兩尊像都在四川,一尊在重慶華岩寺,住持是馬龍和尚。他很有道心,建大殿時需資甚巨,韋馱菩薩示比丘相,于忙碌中替他化緣,遠赴福建、浙江等地,及至他將化錢的緣簿帶回四川,大和尚方知其事。大殿建成後,大和尚感念韋馱菩薩,所以便塑一尊韋馱之坐像,意思是讓他坐下來休息。在另一寺的住持和尚,鑒于物質資金十方供養,來得不易,需要惜福,所以十分悭儉。來寺雕塑的工匠師傅,恨他夥食不好,便幽他一默,調皮地塑個坐下來的韋馱像,意思是要韋馱菩薩不用爲和尚建寺一事去奔波忙碌。

  四、伽藍菩薩----據說關公(關羽)也是位護法神(伽藍菩薩)。關公在叁國時代,已是一位仁德忠義的人物。他本來是信道教的,死後明神宗皇帝封他爲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伏魔君。關公經常在天上及人間顯靈,到了隋朝時,智者大師在定中見關公前來打擾,大師的定力很好,爲關公說法,關公遂皈依叁寶、受持五戒,發願在寺院內當護法神,即伽藍菩薩是也。

  入寺院(叁)大雄寶殿

  經過四天王殿,再往內進便是大雄寶殿。大雄表征智、仁勇叁字。智是自利、自覺(自己覺悟);仁是利他;勇是大無畏的精神。佛陀把自己覺悟乃至成佛的道理去普渡衆生,釋迦牟尼是“能仁寂滅”,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仁勇的表現。

  進入大雄寶殿,一般看到的是東方叁聖、西方叁聖、娑婆叁聖、叁方叁聖及華嚴叁聖、一佛二弟子、五方佛等等。

  一、東方叁聖(東方藥師琉璃世界叁聖)

  右邊:月光遍照菩薩“手持月輪”

  中間:藥師佛“左手執持藥器,右手結叁界印”

  左邊:日光遍照菩薩“左掌安日輪,右手執蔓朱赤花”

  二、西方叁聖(西方極樂世界叁聖)

  右邊:大勢至菩薩“手勢如意”

  中間:阿彌陀佛“右垂金臂手示接引衆生個”

  左邊:觀世音菩薩“手持甘露瓶”

  叁、娑婆叁聖

  右邊:地藏王菩薩

  中間:釋迦牟尼佛

  左邊:觀世音菩薩

  地藏王菩薩有“衆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大悲觀世音菩薩在這娑婆世界,救苦尋聲磁吸鐵,用千百億化身來老化衆生。

  四、叁方叁聖:又稱叁方佛(東方、西方、娑婆世界叁聖)

  右邊: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手執金臺。

  中間: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教主”各有不同姿式,左手置右手上是叁昧印,右手直垂爲觸地印還有說法印等。

  左邊:藥師佛“東方淨琉璃國教主”手托藥師塔。

  五、華嚴叁聖

  普賢菩薩,騎的是大象;文殊菩薩,騎的是獅子。爲甚麼菩薩要騎在大象或獅子身上?是一種表法,行之審慎,重莫若象,大象身體很重,走路時先用前肢試試路面是否可以承擔自己的重量,另一只腳才伸出去。普賢菩薩騎象是代表大力,腳踏實地的意思。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一吼,考慮也噤聲,代表文殊菩薩的在智慧,他一開聲,就能說服衆生,斷一切煩惱。

  六、一佛二弟子

  右邊:阿難尊者“多聞第一”

  中間:釋迦牟尼佛

  右手:苦行第一

  七、五方佛(如來)

  阿閦如來“東”寶生如來(南)彌陀如來“西”不空成就如來“北”大日如來“中”大日如來,身呈白色,住智拳印。阿閦如來,身呈黃金色,左手握拳,右手下垂觸地。寶生如來,身呈金色,左手握拳,右手向外結施願印。阿彌陀佛,身呈金色,住叁摩地印。不空成就如來,身金色,左手拳當臍,右手舒五指當胸。

  五佛身上所顯示相及手印各有不同。

  八、海島觀音

  位于大殿佛像的背後有觀音救苦八難像,名海島觀音,赤腳站在鳌魚頭上,此魚有掀風作浪,使海水翻騰,大地震動及沈沒船之險,故觀音顯神力,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

  九、十八羅漢

  再講大殿左右所供奉的十八羅漢,實際上是十六位尊者,他們是釋迦牟尼佛優秀大弟子,各有一個“第一”的稱號,如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通第一”等等。他們受佛陀的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于世,受人天供養,爲衆生種福田。在《阿彌陀經》裏便有提及這些尊者的名號。五代之後,卻演變成十八羅漢,多加的兩尊羅漢。據說雕塑家把賓頭盧尊者重複塑一尊,二是把玄奘大師加上,也有說是慶友尊者,至于叁尊中是那兩尊,則衆說不一。

  賓頭盧尊者,神力很大,佛在世時,不容許弟子顯神通,但他爲了跟外道鬥法而現了神通。被佛陀呵責,有神通也不可隨便使出來,命他長住于世,不准他入滅。(隨之說另一位未入滅的迦葉尊者,他接釋尊的法,現在雞足山,等彌勒菩薩降生娑婆世界作教主時,將衣砵傳給彌勒菩薩才入涅槃)

  此外,圓通殿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兩旁有龍女及童子。

  地藏殿是供奉大願地藏王菩薩,他右手持錫杖,表愛護衆生,左手持如意珠,表滿衆生願。旁邊有闵公和道明尊者護持。

  寺院裏還有很多堂,如五觀堂(飯堂)、客堂(客人來往登記處)、念佛堂(淨土宗)、禅堂(禅宗)、講堂(法師講經的地方)、法堂(傳戒用)、涅槃盤(又稱如意堂,是老法師圓寂往生的地方)等。恕不一一介紹。

  

  入寺院(四)入寺須知

  入寺禮佛知多少?

  進入寺院,每個殿堂,都各有叁寶,是大家用功辦道的地方,要注意威儀動態,有規有矩,所謂“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倘若有人喧嘩,便會騷擾用功辦道,如打坐、念佛或拜佛的人,所以一舉一動都要靜。此外,衣履要端正,不得衣纏頸或腰及置肩、手不叉腰,不得談家庭世務,即使講佛法亦不宜高聲,坐不交足不倚壁,不靠桌,不可隨便涕唾等,總之,入寺院一定要恭敬心,例如,我們南傳佛教的寺院一定先脫鞋,把鞋放在架上才內進,這也是一種佛弟子一定受過佛門教育,學習威儀。

  中國有兩個著名的戒壇,一個是寶華山,另一個是鼎湖山。據說以前此兩個戒壇很嚴格,在那裏受具足戒的戒子,都要受嚴格的訓練。從戒入手,收攝身心。要吃過苦頭,受過磨煉及考驗的人方成大器,所謂“要從千人頭上過,先從萬人足下行”,可惜現今的戒壇已簡單得多了。

  再說入叁門時,不要隨便由中門或中央直入,用邊六時,若由左門入則以左腳先入,由右六入則以右腳先入,任何殿堂都一樣,除佛像、經籍或供佛物品外,余物不得隨便攜入。在殿內,眼睛不得左顧右盼,心中要專一誠敬。一舉手,一投足,一拈都可以看得出你有沒有受過佛門教育、有沒有師承。

  在大殿禮佛,要注意在甚麼地方拜才恰當。大殿正中有主墊,那是專供住持大和尚拜佛用的,大家千萬不能在這個拜墊拜。主墊後通常有叁個拜墊,是做法事時,供齋主用的。通常可以在東單或西單拜。拜佛只要心誠,在哪裏拜也一樣,不這一定要行到最前或正中央拜。若非集體法會,最好隨地而拜(所謂五體投地,以後會講到)。此外,若有人在拜佛時,切勿在他前面橫過,既打擾他人禮佛,也是對佛不恭敬。

  你可懂得上香?

  上香注意事項

  1、香爐內若已有點著香便不需再插。若然帶了香上殿,則事放下,讓僧侶做早晚課時代爲插上,功德較大。不要把香東插西插,插滿一大爐,搞得烏煙瘴氣,而且東拜西求,求的都是世間俗事,那真的失去供佛、供菩薩的意義了。

  2、插香要誠心。香代表自己的“心香”,表敬意,插一枝表示一心一意供佛,沒胡妄念,沒有分別心,沒有染汙。插叁枝香亦有表法,例如供養佛、法、僧叁寶。或勤修戒、定、慧叁學。亦可發願,願斷一切惡、願作一切善、願渡一切衆生。(插一枝香發一個心願)。”

  3、敬香的正確方法:

  (1)先拿起一枝或叁枝香點火,點著後,馬上把香頭豎向上。

  (2)用另一手把火輕輕扇熄,不要用口吹或把香揮動使火熄滅。

  (3)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第二、叁指)把香杆夾著,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著(頂著)香腳。把香頭平對佛像舉起齊眉供一供。

  (4)若是一枝香,便用左手在香爐中央。

  (5)若是叁枝香,先插中央一枝,然後用左手插左邊的一枝,右手插右邊的一枝,叁枝香中間約距一寸二左右,若香爐大,香亦粗大話,香與香的間距可稍寬;相反,若香爐細,香與香之間距離亦可縮短,總之要看情形而定。插每枝香時,默念供養佛、法、僧而發願等。

  插香時注意,香頭到香腳要垂直,不要東歪西倒。

  叁枝香插好後,便是問一個訊。

  供佛,除了用香之外,還可以用燈、花、水、果……等等。

  燈:表示光明及智慧。

  花:表示相好莊嚴

  水:表示心水、淨水;水淨月現,心淨佛現。

  果:表示菩提之果----現在供果是種下菩提之因,將來便結菩提之果。

  以上的香、燈、花、水、果合稱爲五供養,加上茶、食、寶、珠、衣稱十供養等等。並以身心恭敬禮拜供養佛。

  4、拜佛禮儀

  (1)先合掌;直立合掌當胸如棒水,腳要前八後二,就是左右兩腳的距離,前面(腳指部分)距離約八寸,後面(腳跟部分)距離約二寸,列成“八”字形。

  (2)先慢慢彎腰,屈膝靠近拜墊邊,頭亦開始向下叩。

  (3)手“兩掌半”右掌按在拜墊中央爲第一掌。

  (4)次將左掌按拜墊左前方(較右掌前一掌)爲第二掌。

  (5)再將右手移至右前方使兩掌相齊爲半掌。合爲兩掌半。

  (6)當頭貼著拜墊時,兩掌同時翻起,掌心抽上意思是用手心接佛的足以示極度的尊敬。

  …

《佛教儀規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寺須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