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是你念念念佛的一念投歸的至誠的心去和彌陀佛相感應的。你有感,彌陀有應。我再引用一句《無量壽經》偈文來說明此事:“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刹。”
夢幻響是如幻如化,如果說極樂世界是假,它也是假。如果說極樂世界是真,它也是真。總之,不能離幻找真。天臺家早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因此雖然如幻如化,但是不舍如幻如化的作用,所以佛才在如幻當中成就淨土。因爲不舍其作用,所以如幻的淨土接引如幻的衆生,投入彌陀真實的願海,然後成就真實的佛果。成就了佛果之後,又如幻的沒有了佛果。所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無一衆生可度,無一佛可成,當體即空。正是諸法如幻,才能成就無邊的莊嚴,誰說阿彌陀佛是假的呢?既然是如幻如化的,所以“靜坐觀實相,罪業如霜露。”因爲彌陀本願有徹底方便,但得衆生堅持往生的心,業不業都不是重點,所以說五逆十惡,也能往生。
第五個問題是十八願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那麼十八願也沒有攝盡一切衆生,對誹謗正法跟五逆不是它就不能攝受嗎?
印光大師對這個問題解釋得好,他說十八願是就平常說的通途而論。因爲你平時就誹謗正法,你不可能仰信。你不能仰信或者信的不真實,當然不爲十八願所攝,這是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是可能由于你信樂之心不堅固,起了惡心顛倒,因而你就謗法。譬如《梁皇忏》當中,說到有一位外道修到升非想非非想天了,自以爲已經成佛,八萬大劫之後,禅定消失,他就想我還有煩惱,我還沒有成佛,佛陀騙我。這一念惡心謗法,立刻墮落爲狸貓脖子上一個蟲子。所以你生起惡心謗法,即得惡果。你無法信受極樂世界,無法仰信阿彌陀佛,是你不入彌陀願海,當然就不爲十八願所攝。
那麼《觀經》上十六觀下品下生爲什麼又能被攝受呢?因爲他是地獄相現前,極度的恐怖,生起了一念真誠的忏悔心,具足十念,求佛接引往生,所以可以爲十八願所攝。這兩種不同情況,毫無矛盾沖突。起一念惡心,就不爲十八願所攝,就不能往生。可是臨終舍掉惡心,起大忏悔心,又可以被攝。就和按開關一樣,按對了電燈就亮,按錯了就亮不了。這是因果律決定的。不是彌陀不接引,佛的本願是要攝受一切衆生的。
下面還有十五分鍾時間接著要稍微講一下另一件事情,希望你們用心聽,但是也不要認爲我在批評人,我覺得作爲一個出家人,固然是無诤,但既然我們有自己對佛法的認識,這裏把我們的疑慮談出來,希望給大家參考。就佛法的立場來說,這種事情應該公開討論,那就是有關《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問題。從古以來這個會本總共有叁會一節,就是有叁種會集本,還有一種節錄本,把《無量壽經》竟然節錄成一卷。很有意思的是這叁會一節的作者都是白衣居士,最早的是宋朝的王日休,但是後來遭到了蓮池大師的批評。既然大師的批評在前,我有將自己疑慮公開說出的責任。這牽涉到我們怎麼去尊重經典以及將來佛法流傳的權威性的問題,這需要大家了解一下。其次,面對會本已經流通的事實,最大的疑慮是佛法在將來二百年以後,後代子孫如何面對分歧的事情。我作爲一個淨宗行者,有責任將這個時代當中對待會本的另一種看法表達出來。對會本我提出十八條質疑,希望大家仔細地思考。
一、古德不弘疑:會集本古即有之,但古來大德皆不弘揚,唯有民國以來才有少數人弘揚。
二、康本流通疑:古來淨宗大德皆采用康僧铠譯本,持誦、注疏、弘揚,現在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行的《淨土五經》中的《無量壽經》,是印光大師選定的,也采用康本。
叁、能證非人疑:會集本的證明者——慧明老法師,並不專修淨土,也不是學教之人,據雲是參禅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爲證明者。
四、勤苦非證疑:有人說會集本的作者很專心、很辛苦地會集佛經。經雲:“曆劫勤苦非涅槃因。”錯用了心,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麼、證明什麼呢?佛法“甯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法是法,必須拿法的證據出來,佛陀講:“依法不依人”,不能以“很努力”來做爲法或非法的證明。
五、感應非證疑:弘揚會集本的人,宣稱有很多人讀了會集本,得了感應。其實感應只代表了衆生有誠、菩薩有感的事實罷了。感應並不能證明會集本的無誤可信,不能純拿感應印證會集本之正確。
六、割裂經文疑:有些人同情地說,都是經文嘛,應該一樣讀誦受持、爲人演說。《優婆塞菩薩戒經》上講,倒說經律,抄前著後,犯菩薩輕垢罪。更何況割裂經文!
佛以一圓音說法,天臺判四教,華嚴判五教,南山律過判叁教,淨土宗判二教……這些都是爲了避免佛法混濫而做的。所以不能說——都是佛法,都是經文,所以就可以一樣讀誦受持、爲人演說!佛說:不得增減經法。所以,對于經法,我們應當明確無誤地傳承。
七、願數不同疑:古來有關彌陀本願之說明、注疏等,皆以四十八願爲本,所謂“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觀無量壽經》也講四十八願。而會集本僅二十四願。
八、叁輩對應疑:康僧铠譯的《無量壽經》十八願(信)、十九願(願)、二十願(行),叁願與叁資糧了了相應。經文下卷也有叁輩往生,以對應此叁願。而會集本將叁願抄前著後,完全混濫,無法與叁輩往生文相對應。
九、叁願明確疑:彌陀攝取衆生的叁願,十八願以“信”爲主,願、行爲輔;十九願以“願”爲主,信、行爲輔;二十願以“行”爲主,信、願爲輔,這樣,叁資糧的組織次第清晰、明了。而會集本則完全看不出此叁願各具的信、願、行。
十、有違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滿前人譯本不盡善盡美的,因此找出梵本,重新翻譯,但是絕對不采用會集的作法。且會集佛經,從古至今都是白衣居士所爲;古今高僧大德,曆代以來,從來沒有出家人做會集本的事情。
十一、輕視梵本疑:《無量壽經》十二譯,均屬出家大德所爲,都采用由梵本重譯,表示對法的慎重,對梵本的重視與尊重。
十二、分經招報疑:昭明太子分《金剛經》爲叁十二段,一字未改,也未抄前著後,竟慘遭地獄苦報,更何況會集本分割五部經文,抄前著後,又另立標題。要知佛陀無盡的智慧,無量的功德,你讀《華嚴》才懂——“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盡說佛功德。”佛的功德,並非凡夫俗子小心小量所能測度的。而且佛意深廣、圓妙,昭明太子強以已見分經,尚有地獄慘報,何況會集五本,令各經文意大亂呢?
十叁、各解不同疑:佛以一音說法,衆生隨類得解;況且佛在不同地方說同樣的法門,自會有不同的經文産生,這也是梵文原本各有不同的原因之一。而會集本全然不考慮梵本各有不同的存在事實,硬是牽強附會地將不同的譯本進行會集,自然大失原貌,也讓衆生失去接受不同經典的熏陶機會。
十四、體系不同疑:應知會集本采用的五種現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時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譯的。不但各時代用字、遣詞不同,而且各譯本所據的梵文原本更是完全不同。尤其是各大譯師對佛法、對淨宗的立場、認識亦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所譯的經文,其內容、立場亦有大同小異之處,從而各自形成體系。如今會集本無視文句、體系不同的客觀事實,而完全以個人私見做所謂的“整合”,只有壞亂佛法、贻誤衆生罷了。
十五、信力不足疑:古德譯經者無一不是有修有證者,方能譯經。如安士高、玄奘法師、久遠劫來發願譯經的千佛譯師鸠摩羅什等。而會集佛經的人,修證並未得到普遍之認可。而且古代譯經,大多奉诏而譯,皇帝集天下之人力、物力、財力于譯經場所,是如履薄冰一樣地謹慎從事。今只一人,修證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輕率地以一已之力而會集佛經,信力何在?
十六、有違傳承疑:中日蓮宗曆代祖師,皆以康僧铠之譯本做注。而會集本一旦推行,將使祖師注解漸趨無效,也等于斷了蓮宗傳承。
十七、今人不許疑:今日有許多法師,或默默摒除會集本,將其束之高閣;或作少分說明,不應受持會集本。例如臺灣性梵老法師就講:“會集本不能當作另外的譯本。”慧淨法師也講:“會集本不了彌陀叁願,混亂彌陀叁願。
十八、舍利非證疑:有人說會集本的作者臨終後燒出舍利,證明他道德修持好,從而肯定會集佛經這件事沒有做錯。其實,一個人稍有修行,就以爲他所說、所做的一切都對,這正是泛修行論!如此將造成依人不依法的過失。對泛修行的迷信,將導致壞亂佛法,贻誤衆生,罪過真是大極了!彌陀法門是特異、一乘、圓頓、究竟、了義的捷徑法門,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燒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淨土聖賢錄》、《法華經持經記》等,就明了深信了。但這並不意味會集本就是上契佛陀之理,下契衆生之機!
以上是對會集本的十八點質疑。一部經的弘揚,牽涉到法門的興衰。我是愛護法門,所以提出膚淺的看法,希望能普遍引起有心護法的大德的反省。彌陀法門難解、難信、難思。我誠摯希望護法大德在弘揚淨土的作法上,能更加謹慎。這是衆生之幸,佛教之幸!
第六講 問題解答
要我來之前,已經病了幾天,並未治療。來之後沒有想到用這樣方式講淨土法門,竟然每天講六個小時,以致自出家以來,嗓音第一次這樣的嚴重沙啞。你們聽得很累,我也覺得很抱歉。時間有限,希望大家繼續打起精神。
淨土法門難解、難信,不容易學,可是效果不可思議。要講解清楚不是短暫幾天內可以做到得到的。如果按照一部經論來講,因緣不夠成熟,無法做一些整合,面對知見的愁林,難以脫困。所以我用這樣分幾個講次的方法,希望給大家一些實際的利益。可是幾堂課下來,願海法師告訴我說:“你這種講法恐怕他們不…
《淨土深義(臺灣法藏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