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是你念念念佛的一念投归的至诚的心去和弥陀佛相感应的。你有感,弥陀有应。我再引用一句《无量寿经》偈文来说明此事:“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梦幻响是如幻如化,如果说极乐世界是假,它也是假。如果说极乐世界是真,它也是真。总之,不能离幻找真。天台家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因此虽然如幻如化,但是不舍如幻如化的作用,所以佛才在如幻当中成就净土。因为不舍其作用,所以如幻的净土接引如幻的众生,投入弥陀真实的愿海,然后成就真实的佛果。成就了佛果之后,又如幻的没有了佛果。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一众生可度,无一佛可成,当体即空。正是诸法如幻,才能成就无边的庄严,谁说阿弥陀佛是假的呢?既然是如幻如化的,所以“静坐观实相,罪业如霜露。”因为弥陀本愿有彻底方便,但得众生坚持往生的心,业不业都不是重点,所以说五逆十恶,也能往生。
第五个问题是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十八愿也没有摄尽一切众生,对诽谤正法跟五逆不是它就不能摄受吗?
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解释得好,他说十八愿是就平常说的通途而论。因为你平时就诽谤正法,你不可能仰信。你不能仰信或者信的不真实,当然不为十八愿所摄,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可能由于你信乐之心不坚固,起了恶心颠倒,因而你就谤法。譬如《梁皇忏》当中,说到有一位外道修到升非想非非想天了,自以为已经成佛,八万大劫之后,禅定消失,他就想我还有烦恼,我还没有成佛,佛陀骗我。这一念恶心谤法,立刻堕落为狸猫脖子上一个虫子。所以你生起恶心谤法,即得恶果。你无法信受极乐世界,无法仰信阿弥陀佛,是你不入弥陀愿海,当然就不为十八愿所摄。
那么《观经》上十六观下品下生为什么又能被摄受呢?因为他是地狱相现前,极度的恐怖,生起了一念真诚的忏悔心,具足十念,求佛接引往生,所以可以为十八愿所摄。这两种不同情况,毫无矛盾冲突。起一念恶心,就不为十八愿所摄,就不能往生。可是临终舍掉恶心,起大忏悔心,又可以被摄。就和按开关一样,按对了电灯就亮,按错了就亮不了。这是因果律决定的。不是弥陀不接引,佛的本愿是要摄受一切众生的。
下面还有十五分钟时间接着要稍微讲一下另一件事情,希望你们用心听,但是也不要认为我在批评人,我觉得作为一个出家人,固然是无诤,但既然我们有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这里把我们的疑虑谈出来,希望给大家参考。就佛法的立场来说,这种事情应该公开讨论,那就是有关《无量寿经》会集本的问题。从古以来这个会本总共有三会一节,就是有三种会集本,还有一种节录本,把《无量寿经》竟然节录成一卷。很有意思的是这三会一节的作者都是白衣居士,最早的是宋朝的王日休,但是后来遭到了莲池大师的批评。既然大师的批评在前,我有将自己疑虑公开说出的责任。这牵涉到我们怎么去尊重经典以及将来佛法流传的权威性的问题,这需要大家了解一下。其次,面对会本已经流通的事实,最大的疑虑是佛法在将来二百年以后,后代子孙如何面对分歧的事情。我作为一个净宗行者,有责任将这个时代当中对待会本的另一种看法表达出来。对会本我提出十八条质疑,希望大家仔细地思考。
一、古德不弘疑:会集本古即有之,但古来大德皆不弘扬,唯有民国以来才有少数人弘扬。
二、康本流通疑:古来净宗大德皆采用康僧铠译本,持诵、注疏、弘扬,现在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的《净土五经》中的《无量寿经》,是印光大师选定的,也采用康本。
三、能证非人疑:会集本的证明者——慧明老法师,并不专修净土,也不是学教之人,据云是参禅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为证明者。
四、勤苦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很专心、很辛苦地会集佛经。经云:“历劫勤苦非涅槃因。”错用了心,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么、证明什么呢?佛法“宁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法是法,必须拿法的证据出来,佛陀讲:“依法不依人”,不能以“很努力”来做为法或非法的证明。
五、感应非证疑:弘扬会集本的人,宣称有很多人读了会集本,得了感应。其实感应只代表了众生有诚、菩萨有感的事实罢了。感应并不能证明会集本的无误可信,不能纯拿感应印证会集本之正确。
六、割裂经文疑:有些人同情地说,都是经文嘛,应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优婆塞菩萨戒经》上讲,倒说经律,抄前著后,犯菩萨轻垢罪。更何况割裂经文!
佛以一圆音说法,天台判四教,华严判五教,南山律过判三教,净土宗判二教……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佛法混滥而做的。所以不能说——都是佛法,都是经文,所以就可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佛说:不得增减经法。所以,对于经法,我们应当明确无误地传承。
七、愿数不同疑:古来有关弥陀本愿之说明、注疏等,皆以四十八愿为本,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观无量寿经》也讲四十八愿。而会集本仅二十四愿。
八、三辈对应疑: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十八愿(信)、十九愿(愿)、二十愿(行),三愿与三资粮了了相应。经文下卷也有三辈往生,以对应此三愿。而会集本将三愿抄前著后,完全混滥,无法与三辈往生文相对应。
九、三愿明确疑:弥陀摄取众生的三愿,十八愿以“信”为主,愿、行为辅;十九愿以“愿”为主,信、行为辅;二十愿以“行”为主,信、愿为辅,这样,三资粮的组织次第清晰、明了。而会集本则完全看不出此三愿各具的信、愿、行。
十、有违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满前人译本不尽善尽美的,因此找出梵本,重新翻译,但是绝对不采用会集的作法。且会集佛经,从古至今都是白衣居士所为;古今高僧大德,历代以来,从来没有出家人做会集本的事情。
十一、轻视梵本疑:《无量寿经》十二译,均属出家大德所为,都采用由梵本重译,表示对法的慎重,对梵本的重视与尊重。
十二、分经招报疑:昭明太子分《金刚经》为三十二段,一字未改,也未抄前著后,竟惨遭地狱苦报,更何况会集本分割五部经文,抄前著后,又另立标题。要知佛陀无尽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你读《华严》才懂——“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并非凡夫俗子小心小量所能测度的。而且佛意深广、圆妙,昭明太子强以已见分经,尚有地狱惨报,何况会集五本,令各经文意大乱呢?
十三、各解不同疑: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况且佛在不同地方说同样的法门,自会有不同的经文产生,这也是梵文原本各有不同的原因之一。而会集本全然不考虑梵本各有不同的存在事实,硬是牵强附会地将不同的译本进行会集,自然大失原貌,也让众生失去接受不同经典的熏陶机会。
十四、体系不同疑:应知会集本采用的五种现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译的。不但各时代用字、遣词不同,而且各译本所据的梵文原本更是完全不同。尤其是各大译师对佛法、对净宗的立场、认识亦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译的经文,其内容、立场亦有大同小异之处,从而各自形成体系。如今会集本无视文句、体系不同的客观事实,而完全以个人私见做所谓的“整合”,只有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罢了。
十五、信力不足疑:古德译经者无一不是有修有证者,方能译经。如安士高、玄奘法师、久远劫来发愿译经的千佛译师鸠摩罗什等。而会集佛经的人,修证并未得到普遍之认可。而且古代译经,大多奉诏而译,皇帝集天下之人力、物力、财力于译经场所,是如履薄冰一样地谨慎从事。今只一人,修证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轻率地以一已之力而会集佛经,信力何在?
十六、有违传承疑:中日莲宗历代祖师,皆以康僧铠之译本做注。而会集本一旦推行,将使祖师注解渐趋无效,也等于断了莲宗传承。
十七、今人不许疑:今日有许多法师,或默默摒除会集本,将其束之高阁;或作少分说明,不应受持会集本。例如台湾性梵老法师就讲:“会集本不能当作另外的译本。”慧净法师也讲:“会集本不了弥陀三愿,混乱弥陀三愿。
十八、舍利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临终后烧出舍利,证明他道德修持好,从而肯定会集佛经这件事没有做错。其实,一个人稍有修行,就以为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对,这正是泛修行论!如此将造成依人不依法的过失。对泛修行的迷信,将导致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罪过真是大极了!弥陀法门是特异、一乘、圆顿、究竟、了义的捷径法门,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烧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净土圣贤录》、《法华经持经记》等,就明了深信了。但这并不意味会集本就是上契佛陀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以上是对会集本的十八点质疑。一部经的弘扬,牵涉到法门的兴衰。我是爱护法门,所以提出肤浅的看法,希望能普遍引起有心护法的大德的反省。弥陀法门难解、难信、难思。我诚挚希望护法大德在弘扬净土的作法上,能更加谨慎。这是众生之幸,佛教之幸!
第六讲 问题解答
要我来之前,已经病了几天,并未治疗。来之后没有想到用这样方式讲净土法门,竟然每天讲六个小时,以致自出家以来,嗓音第一次这样的严重沙哑。你们听得很累,我也觉得很抱歉。时间有限,希望大家继续打起精神。
净土法门难解、难信,不容易学,可是效果不可思议。要讲解清楚不是短暂几天内可以做到得到的。如果按照一部经论来讲,因缘不够成熟,无法做一些整合,面对知见的愁林,难以脱困。所以我用这样分几个讲次的方法,希望给大家一些实际的利益。可是几堂课下来,愿海法师告诉我说:“你这种讲法恐怕他们不…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