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假是因緣假,性是因緣性,相是因緣相。因緣所生,乃是假現,故不可說有無實假性相。因爲因緣法橫遍豎窮,盡虛空遍法界無一法不是因緣所現。于是說一即遍一切。若知一即一切,當知一切即一,是謂自性清淨心。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
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
此明五藏,五藏者一義多名。如來藏中法性,即自性清淨藏。法界無界,即自性清淨藏。法身非身,即自性清淨藏。出世間上上藏,即佛藏也。佛藏即自性清淨藏。先明自性清淨藏之含義,以下講自性清淨藏被煩惱所染,唯佛能知。
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
客者非主,塵者不住,此明煩惱虛妄,無有實體。虛妄無體的客塵煩惱,能染自性清淨的如來藏。這是不可思議的,唯是如來境界,非余人所能知。
客塵煩惱是講無明住地煩惱。上煩惱是由無明住地,生起的增上煩惱。
【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
何以故下,自作解釋自性清淨如來藏,爲客塵煩惱所染,爲何是不思議的。
剎那心是生滅的虛妄的,性屬虛妄,則無實體。既無實體,雲何能被煩惱所染?
善是因緣善,不善是因緣不善。因緣生法,皆是假現,無有實體。故曰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
【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雲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
這是進一步解釋,自性清淨不被煩惱所染的道理。上面講過善心不善心,無有實體,不被煩惱所染。今雙明煩惱與心,均無實體,故不相觸。
心不可得,因緣而現。煩惱不可得,因緣而現。因緣假現,無有實體。故心與煩惱,當緣即空。若論真谛,本性空寂。若論世俗谛,似有即無。所以心與煩惱,蕭然無寄。能緣之心既寂,能染之煩惱亦空。如是則空不觸空,空不染空。故曰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雲何不觸之法,而能得染心呢?這是勝鬘第一個疑問,下面勝鬘便提出第二個疑問。
【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
尊。實眼實智。爲法根本。爲通達法。爲正法依。如實知見。】
勝鬘夫人提第二個疑問說,但是事實上有煩惱,亦有煩惱染心。所以自性清淨心而有煩惱染者,這是很難了解的。雲何空能染空呢?
當知畢竟空中,實無有淨,亦無有染。而凡夫迷悶,妄見有淨有染。故實是非淨而淨,淨而非淨,非染而染,染而非染。
最後勝鬘仰推于佛說,唯佛世尊,實眼實智。
實眼者,贊佛見也。實智者,贊佛知也。
法因佛弘,故曰爲法根本。諸佛如來正遍知,故曰爲通達法。正法甚深,唯佛所說,故曰正法依。自性清淨心有染,唯佛世尊如實知見也。
【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于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
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
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乃能聽受。諸余聲
聞唯信佛語。】
于是佛隨喜贊歎。文義淺顯,不須贅講。
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乃能聽受。
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有說是初地以上。有說是八地以上。大法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聽受者,聞教奉行也。
至于其余聲聞人,唯有仰信佛語而已。真子章第十四
如來真子者,其它經稱爲佛子。但是這兒的真子,不是泛指而言,經意似乎指能行一乘道者,是謂真子。
吉藏大師引用攝論解釋真子。攝論謂如來真子,須具備五個條件。一、信爲種子,二、般若爲其母,叁、叁昧爲胞胎,四、以忍爲乳,五、以佛爲父。
信者可以說從佛口生。般若爲母者,是從正法生。大悲心,亦可配從法化生。
但是我們亦可不必勉強引用攝論。因攝論總是後世菩薩造的。不如就經論經,比較直捷。此經所說是一乘法,所以信受奉行一乘法,直至究竟佛道者,即是如來真子也。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故唯有奉行一佛乘者,是佛真子也。
【若我弟子隨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智。而得究竟。隨順法智者觀察
施設根意解境界。觀察業報。觀察阿羅漢眼。觀察心自在樂禅樂。觀察
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此五種巧便觀成就。于我滅後未來世
中。我弟子隨信增上依于明信隨順法智。自性清淨心。彼爲煩惱染汙而
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信如來者。有是大利益。不謗深義。】
若我弟子,隨信(經文中漏印),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治,而得究竟。
有人說隨信是十信位,信增上者,十解位。依明信已隨順法智,是初地以上。
有人根據仁王經,謂此是說信忍順忍二位。仁王經說五忍,五忍者,住行向位爲伏忍,初二叁地爲信忍,四五六地爲順忍,七八九地爲無生忍,十地至妙覺爲寂滅忍。
總而言之,勝鬘一經,在演一乘教法。無論聲聞緣覺菩薩,只要初業不愚一乘教法,便是隨信。繼續精進,可使信增上。依一乘之明信前進,即可隨順法智。隨順法智者,隨順無生法忍。終至而得究竟無上菩提。
隨順法智者,觀察施設根意解境界。
此下分述五種巧便觀。五種巧便觀,自淺至深。第一觀先觀根塵識。所謂施設者,是假施設。因爲根塵識叁者,皆系因緣生法,假現無實,故曰假施設。
根是眼等六根。意解是眼識等六識。境界是色等六塵。于根塵識應如實觀察其假施設,本性空寂。
觀察業報。
觀察業報,即觀察因果。因是因緣起,果是因緣有,應如實而觀察,唯因果無人。
觀察阿羅漢眼(眠)。
經文爲阿羅漢眼,有經本爲阿羅漢眠,有外國僧人名法智者,謂依梵本應爲阿羅漢明。我們且以阿羅漢眠作解。
阿羅漢取有余涅槃,然無明未破,而阿羅漢自以爲得究竟涅槃。而無明煩惱未斷,眠伏識內,故名阿羅漢眠。應如實觀二乘涅槃,猶是幻化,非爲一乘真實之道。
觀察心自在樂禅樂。
心自在樂者,即心解脫之淨果。斷盡見思,心得解脫,出煩惱障,得自在樂。禅樂者,得禅定之樂,不被煩惱所侵。應如實觀察,心自在樂禅樂,皆因緣生法,非究竟也。
觀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
聖自在通者,言慧也。修行人若能斷煩惱者爲聖,如果不能斷煩惱,僅斷心心所法者,爲凡。斷煩惱換句話說,即斷見思惑也。聖者既斷見思惑,于是其智慧能通解諸法。是叁乘聖者所得,故曰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
又可解釋叁乘人所得神通,爲聖自在通。無論叁乘智慧,叁乘神通,應如實觀察,皆非究竟也。
如是五種巧便觀,次第完成,可謂我之真子了。
最後佛明如來真子功德利益。于我滅後未來世中。未來世者不簡像法末法,只要我之弟子,隨信信增上,依于明信隨順法智,于自性清淨心被煩惱所染而得究竟。若得究竟,即是入大乘道之因。
是故信如來者。信如來者,即如來真子也。有如是大利益。有何等大利益?即不謗深義也。
不謗深義,即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大利益,已如前說。勝鬘章第十五
以上諸章在于勝鬘說法,第十五章系勝鬘護法。亦可以說以前諸章是正宗分,今此第十五章,是流通分。
【爾時勝鬘白佛言。更有余大利益。我當承佛威神複說斯義。佛言。更說
。勝鬘白佛言。叁種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
乘道。何等爲叁。謂若善男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
人。成就隨順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于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惟世尊。
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惟如來。除此諸善男子善女
人已。諸余衆生。于諸甚深法堅著妄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
當以王力及天龍鬼神力而調伏之。】
爾時勝鬘白佛言,更有余大利益,我當承佛威神複說斯義。佛言更(便之誤)說。
勝鬘欲起化他行,故複說余益。
勝鬘白佛言,叁種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
于甚深義離自毀傷者,不謗深義也。不謗深義,則不種惡因。不種惡因,則不墮惡道,故曰離自毀傷。
有人言離自毀傷,是信忍,在初二叁地。生大功德,是順忍,在四五六地。入大乘道,是無生忍,在七八九地。我們不妨作爲參考。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甚深法智……
勝鬘此說,是由深至淺。成就甚深法智,是初地究竟。成就隨順法智,是地前解行位。于諸深法不自了知,是解行以前,隨信信增上人。
仰惟(推字之誤)世尊。下文仰「惟」如來亦同。
除這叁種善男子善女人外,其余諸衆生,于諸深法不知不解,卻堅持執著其虛妄邪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當以王力,及天龍鬼神等強力而調伏之。
【爾時勝鬘與諸眷屬頂禮佛足。佛言。善哉善哉。勝鬘。于甚深法方便守
護。降伏非法善得其宜。汝已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
爾時勝鬘與諸眷屬,頂禮佛足。
法會將屆圓滿,勝鬘與諸眷屬,頂禮于佛。
佛言善哉善哉……
世尊歎勉勝鬘,令其護持正法,降伏非法。汝已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者,謂勝鬘久種善根能說此義也。
【爾時世尊。于勝光明普照大衆。身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足步虛空還舍衛
國。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合掌向佛觀無厭足。目不暫舍。過眼境已踴
躍歡喜。各各稱歎如來功德。具足念佛還入城中。向友稱王稱歎大乘。
城中女人七歲已上。化以大乘。友稱大王。亦以大乘化諸男子七歲以上
。舉國人民皆向大乘。】
爾時世尊放勝光明……
法會圓滿,佛放光現瑞。
初說法時,佛從空而來。今說經畢,複從空而去。從空而來者,表空生諸法。從空而去者,表諸法性空。
多羅樹,據說乃椰樹類,高可七丈。七多羅樹,約四十九丈。
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合掌向佛……
勝鬘送佛已,各各稱歎于佛。合掌向佛,是身業恭敬,各各稱歎如來功德,是口業恭敬。具足念佛,是意業恭敬。
還入城中,向友稱王稱歎大乘……
勝鬘送佛畢,還入城中,向友稱歎,向王稱歎大乘功德。化城中七歲以上女人,皆向大乘。勝鬘化女,王化七歲以上男子,皆向大乘。
西域人成熟期早,七歲可作沙彌。
【爾時世尊入祇桓林。告長老阿難。及念天帝釋。應時帝釋與諸眷屬。忽
然而至住于佛前爾時世尊向天帝釋及長老阿難。廣說此經。說已告帝釋
言。汝當受持讀誦此經。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沙劫修菩提行。
行六波羅蜜。若複善男子善女人。聽受讀誦乃至執持經卷。福多于彼。
何況廣爲人說。是故憍屍迦。當讀誦此經爲叁十叁天分別廣說。複告阿
難。汝亦受持讀誦。爲四衆廣說。】
爾時世尊入祇桓林……
佛付囑天帝釋,令流傳經法于天上。付囑阿難,令流傳經法于人間。佛念天帝釋,天帝釋即知,故應念而至。佛複爲天帝釋及阿難,重說此經,令受持讀誦。
憍屍迦,是天帝釋別稱。于過去世,波羅奈國有婆羅門名憍屍迦。與同道叁十叁人,同修福業。命終後憍屍迦生爲天主,余叁十二人,同生忉利天以爲輔臣。佛知此事,故直呼天帝釋爲憍屍迦。
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沙劫修菩提行,行六波羅蜜……
此下是校量功德。菩提行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種波羅蜜。恒河沙劫行六度之功德,若與此經相較,受持讀誦此經,乃至執持經卷的功德,福多于彼。何況爲人廣說?其福當更殊勝。
【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雲何奉持。佛告帝釋。此經成就
無量無邊功德。一切聲聞緣覺。不能究竟觀察知見。憍屍迦。當知此經
甚深微妙大功德聚。今當爲汝略說其名。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時天帝釋
及長老阿難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言。此經歎如來真實第一
義功德。如是受持。不思議大受。如是受持。一切願攝大願。如是受持
。說不思議攝受正法。如是受持。說入一乘。如是受持。說無邊聖谛。
如是受持。說如來藏。如是受持。說法身。如是受持。說空義隱覆真實
。如是受持。說一谛。如是受持。說常住安隱一依。如是受持。說顛倒
真實。如是受持。說自性清淨心隱覆。如是受持。說如來真子。如是受
持。說勝鬘夫人師子吼。如是受持。】
天帝釋請問于佛,此經是何名字,當雲何奉持。經法本無名字,以第一義中,無有名相故。所以于第一義中,無有受持奉行,無有不受持奉行。若欲經法益世,當以世谛。衆生以世谛故,方能信受奉持。所以天帝釋,問佛經名。
于是佛說出十五個經名。這十五個經名,我們已分別于十五章中解釋過。大家看經文就可明白,不須要多作解釋。
【複次憍屍迦。此經所說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憍屍迦。今以此
說勝鬘夫人師子吼經。付囑于汝。乃至法住受持讀誦。廣分別說。帝釋
白佛言。善哉世尊。頂受尊教。時天帝釋長老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羅
幹闼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複次憍屍迦!此經所說,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
因爲此經入一乘道,所以決定了義。以決定了義故,能斷一切疑。
憍屍迦!今以此說勝鬘夫人師子吼經付囑于汝,乃至法住,受持讀誦,廣分別說。
釋迦牟尼佛法住于世,正法住世千年,像法住世千年,末法位世萬年。若依無量壽經,佛法沒後,無量壽經猶多住世百年。
于是帝釋頂受奉行。時天帝釋長老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羅幹闼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弟子慧修敬記)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終
後記
整理完了這篇講記,不覺長長吐出一口氣來。此經甚深,不可思議。尤其言約義隱,益發令人莫測涯底。
自忖根鈍智劣,實不足講解是經。只因慕法情癡,故不揣庸愚,勉力爲之。若有錯誤,敬待來賢。
吉藏大師曾言,自來經家注疏,多系猜佛意旨。
古德尚且如此,何況我愚癡凡夫?是以不敢稱講經,權且領衆虔誠誦經而已。
誦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