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
目錄
講述無字法門經的緣起前言講經題講經文
述無字法門經的緣起前言
講述無字法門經的緣起
民國七十年,本苑戒子從戒壇帶回「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數冊。是朱培榮老居士所書寫本,字體工正,令人一見喜悅。
展讀之下,驚喜萬分。因爲我曾印過「佛經選集」二冊,本擬將此經納入佛經選集。但是等到書出版後,此經竟被遺漏了。所以重睹之下,倍增法喜。
于是與朱老居士連絡,欲請百本與衆講解。承蒙朱老居士慨允惠贈,始促成講此經的因緣。
所謂「講」經,不過自美其名而已。愚癡如我者,誠如經雲,「凡所有說,皆是虛妄也。」
慧修隨堂聽講,錄製成冊,欲留作紀念。此又妄上加妄了。
講解此經,全依朱老居士書寫本。當時未與藏經校對,但我相信朱老居士所書,不會有錯的。
比丘智谕
前言
此經有叁種譯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卷。第一種譯本爲元魏時菩提流支所譯,名「無字寶箧經」。元魏系拓跋氏所建,因爲孝文帝改姓元,故稱元魏。亦稱後魏、北魏。
第二種譯本,即地婆诃羅初譯本,名「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第叁種譯本,地婆诃羅再次翻譯,名「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此經所闡,以般若爲宗。般若漚和互爲裏表,般若譯爲智能,漚和譯爲方便,爲叁乘所共秉,人天所遵循。叁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而得成就。般若波羅蜜即是佛性,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曰「般若菩薩母,方便以爲父,叁世諸導師,皆由此法出。」今以方便故,出二字法門。二字法門者,除修之道,智斷之功也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
大唐天竺叁藏地婆诃羅再譯
智谕法師講述
講經題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
大乘是華語,梵文叫摩诃衍。摩诃是「大」。衍,譯作乘。大乘是對小乘立名,所謂大小二乘。其實二乘有二種說法:一、聲聞緣覺叫二乘。二、大乘小乘叫二乘。又有所謂叁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緣覺皆名小乘,菩薩是名大乘。大乘在因上說叫大乘,如果在果上說叫佛乘。所以法華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有說一乘究竟,有人說大乘究竟,有人認爲一乘不二所以一乘究竟。有人認爲大乘無外,所以大乘究竟。又有人說一乘是果大乘是因。若詳細分辨經義實無這些分別。
大乘說何道理?摩诃衍論雲,摩诃衍者,空義也。空義是究竟了義,亦叫第一義。不過很多人不知空義,他把空對有來分別,他不知佛所說的有即是空。佛滅以後提倡大乘法的,都知道是馬鳴菩薩與龍樹菩薩,馬鳴菩薩的時候,尚未特別提出 空義。到龍樹菩薩時特提出空義。他說的空義不對于有而說空的,所以龍樹菩薩說,若人于空義取著于空相是爲邪見人。所以空不可執著,執著空是戲論,戲論就是不實之論。所以接著龍樹菩薩說,若人了達空而不取著于空是佛道初相。我們知道初地菩薩初初了達于空,這空叫中道義。
小乘聲聞緣覺亦了達空,可是他們是偏空,大乘雖然了達空而不偏于空。以後無著、天親二位菩薩出現于世,他們依如幻邊立法相宗,後人說他們是說有的,我們要知道,佛不說有,佛說一切有法如幻。以如幻故當體即空。我們可以說,法相宗是從如幻邊說空。甚麼是如幻義呢?如幻是假的,假非實有,所以如幻就是空義。一切法相皆如幻,若人了達諸相如幻,是人爲如實知法相。若人執著法相爲實有,此人便生邪見。
所以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家千萬不要聽到說相宗就執著相是實在的,那是顛倒見邪見之人,所以說佛法就是明真空理,故出家叫入空門。
大乘與小乘分別在何處?這個大乘從智方面說比小乘大,小乘智小。聲聞緣覺 所求是有所得智叫一切智。何謂一切智?知一切法皆空。所以小乘人是偏空。一切法皆空這是實在沒錯,可是他沒打轉身,不會全體之義。
有人說小乘人是知法的總相。其實小乘人實在不是了達法的總相。爲什麼呢?經雲,于空知無量,于無量知空。于空知無量,是了達法的差別相,謂之差別智。于無量知空,才是了達法的總相。了達法的總相,謂之無分別智。若人得無分別智,即能分別一切。
小乘人的智能不同,小乘人只得偏空之智,不能于空知無量,所以不能算是知法的總相。
今舉例說明,譬如我們的身體,大家都認爲是實有的。其實我們的身體,是無量細胞所組成。除去細胞,找不到身體的存在。如果實有身體存在,應該離開細胞,還有身體才對。現在離開細胞的組織,根本無有身體,故知身體實空。這便是于無量知空的道理。于無量知空者,乃于法界緣起知是畢竟空也。
再解釋于空知無量。雖然我們知道身體實空。但是空非有外之空,如果有外立空,則其「空」便是另一型態的有,不得謂之空也。須知空即是有,有當體即是空 。因爲無量的有,皆是因緣所成。既是因緣所成,故無自性。若有自性,無須待因緣成。既然法無自性,故名曰空。所以空者,實是因緣有。這便是于空知無量的道理。所以身體空,便是細胞有的緣故。故曰畢竟空,建立無量法界緣起。于空知無量,是知法的差別相。于無量知空,是知法的總相。此是大乘空義,亦名第一義空。所以大乘者,智能大也。
其次,大乘人心量大,虛空界盡衆生界盡我願不盡。這個心量有多大!大乘人要度一切衆生。小乘人沒這些心量,大乘人是你要害我,我要度你。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佛說我得道以後第一個先度你。小乘人心量小,你要害我,我沒你辦法,我就躲開你。
大乘人要發願度盡一切衆生。聲聞乘人父母妻子兒女都不管,我只管自己,叫自了漢。緣覺乘人多少好一點,還度他的親緣眷屬,可是比較起菩薩要度盡一切無量衆生,那心量不可比擬。
大乘人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曾譬喻說,好比夜晚,聲聞乘人拿一個火把照亮回到家裏。他不肯把火把交給別人亦照亮回家,他把火把丟在地下,用腳踩滅,回家睡覺去了。 所以佛說聲聞乘人不能續佛慧命,不得名爲佛子。大乘比小乘的心量大。
再講,大乘果大,大乘之果唯是一人,唯是一人是誰?「佛」也。大乘所得的果大,因爲「乘」字有運載的意思。大小「乘」,是指言教教法講。小乘的教法,可把小乘人運載到有余涅槃;大乘的教法,可把行人運載到佛果。先說小乘所得到的法。總而言之修學佛道的人都是要舍業報身得法身。大家沒得法身,沒舍業報身,所以叫凡夫六道。聖人舍業報身,得法身,所以說他了生死。小乘人如何了生死得法身呢?小乘人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那五分呢?一戒法身。二定法身。叁慧法身。四解脫法身。五解脫知見法身。戒定慧叁個是因,解脫與解脫知見是果。所以小乘人所得的果是解脫與解脫知見。小乘人得到解脫法身稱爲涅槃。他認爲所得的解脫有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他獲得的解脫知見,他稱爲菩提。解脫知見者即所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大家要知道小乘人沒有究竟了生死,了的分段生死,不是究竟涅槃。小乘人得的偏空一切智,不是究竟菩提。比較起來在果上講,小乘人所得的果小,大乘人的果可至佛地,所以大乘的果大。
所謂涅槃佛果,就是大乘所修的真空。佛本是無,清淨則有。清淨即是空。究竟菩提無上菩提是什麼呢?無上菩提就是空義。所以說了達于空義即名爲菩提。
空義是什麼呢?空義即是無相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義即是無住義。菩提者無所住而生心。空義者無分別義,假使可分別,如何能叫空?空義者不可得義,假使可得,如何能說是空?空當然不可得。空當然沒有分別,空當然是無相。空是無生無滅義,空焉有生有滅?空是不來不去,有誰能說空可來可去?要是有來有去當然不空啊。空是不一不異義,若有一有異,就不空了。空是無我人衆壽義。大家仔細想一想,上面說那麼多不過是說一個空。空是一義。所謂無義。不要認爲一義是有「一」義。如果有一個「一」,便不叫一,那是二。一義者,佛在經上說一相所謂無相。空是不變隨緣義,隨緣不變義。空是常住功德義。空是如幻義。空是無量義。這是大乘人所得的菩提果,比小乘人所得的果大。根據經上論上說,空是中道義。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是中道。這便是大乘得的菩提。
大乘人所得的涅槃是什麼義呢?大乘所得的涅槃是無相義。小乘人所得的涅槃是有相義。大乘人的涅槃是無住義,小乘人所得的涅槃是有住。佛的涅槃叫無住涅槃。大乘涅槃是無分別義,小乘涅槃取有分別義。大乘涅槃是無所得義,小乘涅槃有所得義。大乘涅槃是無生無滅義,小乘涅槃是取滅義。所以乘明菩薩說:「若人說有滅度,此人不能教化衆生。」就是因爲他是小乘的原因。大乘涅槃是不來不去義,小乘涅槃有來有去義。大乘涅槃是不一不異義,小乘涅槃有一有異義。大乘涅槃是無我人衆壽,小乘涅槃有我人衆壽。大乘人的涅槃是一義,是無義,小乘涅槃是二義,是出生死入涅槃。大乘涅槃是不變隨緣義,本無來無去而現來現去,現來去而實在沒來沒去。小乘人不得。他是出生死爲涅槃,不敢再入生死隨緣度衆生。大乘涅槃是常住功德義。一切法本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因爲常住故,有佛無佛大乘性相常住。常住就是清淨義。清淨具有無量劫的無數無邊的功德。大家看大乘起信論或勝鬘經就知此道理了。
大乘的涅槃是如幻義。大家要知道,若人說有涅槃可證者,是人是邪見。若人說無涅槃,亦是邪見。有者如幻隨緣,無者是性空。大乘的涅槃是無量義,大家莫 認爲無量是其量很多。明明是告訴你無量啊,所以不可作有量會。如果說其量,這無量無數無邊…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