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住王舍城耆暗崛山。與大菩薩及比丘僧無量百千億那
由他衆俱。】
此爲證信序,證明此經爲佛所說,取信于後人。
依大智度論說有六種成就,如是爲信成就,證明爲佛所說,取信于後人。我聞爲聞成就,系結集經人自言,如是之經,我親于佛處聽聞。一時是時成就,不以當時年代爲記載者,因各國年代不同,不宜記載,故以「一時」代表。尤其佛經流傳十方永世,若以當時年代記載,多有不便,故曰一時。佛爲主成就,佛爲法王法主也。王舍城耆阇崛山爲處成就,言說經之處也。與大菩薩及比丘僧爲衆成就,既有能說之主,自有所聞之衆。以此六種因緣,證此一部經確爲佛說,真實不虛。
佛取滅前,阿難以四事問佛,一、佛在依佛爲師,佛滅以何爲師?佛答以戒爲 師。二、佛在依佛而住,佛滅依何而住?佛答依四念處而住。叁、佛滅後,惡性比丘如何製之?佛答默擯。第四問即是佛滅後結集經時,應如何說?佛答應寫「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大衆說此經」。故知此證信序,爲佛所遺囑。
「佛」有通說別說。通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爲佛。別說則指本師釋迦牟尼佛而言。
經中有雲佛住某處,有雲佛在某處。住與在,少有分別,久在則曰住,暫住則曰在。
王舍城。是摩竭陀國都城,其王爲頻婆娑羅。原住于上茅城。因上茅城屢有火災,故王遷于此,故曰王舍城。
耆阇崛山。即靈鹫山。有雲山頭似鹫鳥,有雲山中多鹫鳥故得名。王舍城周圍有五山,耆阇崛山在城東北。
大菩薩亦曰菩薩摩诃薩,意指登地菩薩。菩薩具稱爲菩提薩陲。菩提者覺也,薩陲者有情也。覺悟無上佛道曰覺有情。又義,此輩有情,既已自覺,複能覺悟其他有情故名覺有情。無上佛道名爲大道,有情又名衆生,故菩薩者大道心衆生也。 自覺無上佛道是上求,覺悟其它有情是下化。上求佛道者智也,下化衆生者悲也,故悲智雙運者是菩薩行。
比丘。凡受具足戒的男衆曰比丘,女衆曰比丘尼。比丘含叁義,即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但乞食不乞法,不名比丘。怖魔:比丘出家受具,諸魔恐怖。破惡:破身口七支惡。
那由他譯作億,有曰十萬,有曰百萬,有曰千萬。
其余諸經,多是先言比丘,後言菩薩,以比丘是常隨衆。何故此經,先言菩薩後言比丘?因爲此經特爲大乘機說,故先言菩薩。
【其諸菩薩。一切皆得大智善權。悉能通達無字法藏。具樂說辯不違真俗
。勇猛精進永離蓋纏。調伏諸根無所執著。憐愍衆生如視一子。愛重實
智如大寶洲。慚愧爲身定慧爲首。以大慈悲而爲體性。知善不善實不實
法。照了二空住勝妙地。得大名稱永安隱眠。決定修行最上之法。永離
胎藏下劣之身。示現受生守護國土。諸所施爲普遍賢善。離于叁界能救
叁界。其行清淨善達自他。皆得具足如是功德。】
于諸菩薩,先贊德後稱名。一切皆得大智善權。甚麼是大智,甚麼是善權?大 智就是根本智、實智、無分別智。善權就是後得智、權智、差別智。佛以實用權,以無分別智知一切差別法。大智曰「正」,善權曰「遍知」。菩薩大智是下化衆生而不失佛道,菩薩善權是上求佛道而不忘下化衆生。大智不變,善權隨緣。不變隨緣是悲導智,現身十方普度衆生,隨緣不變則智導悲,淨性湛寂窮滿佛道。是諸菩薩皆具大智善權之德。
我輩凡夫,雖不敢想望其德,但此大智善權之德性,卻與一切衆生心地原無二致。例如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清聽得明,當下心中即無亂想。雖無亂想,卻非無記,因爲「南無阿彌陀佛」正想得至誠懇切,清楚明白。正因爲一句佛號想得懇切明白,所以才無亂想。正因爲無有亂想,一句佛號才想得懇切明白。如此想不異無想,無想不異想。想即是無想,無想即是想。正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念而無念,善權之用即會大智之體。無念而念,大智之體,即起善權之用也。
大智者般若智能也,善權者漚和方便也。照而寂曰大智,寂而照曰善權。
悉能通達無字法藏。無字法藏者,諸法如實性相也。諸法如實性相,離文字相 言語相心緣相,故稱無字法藏。無字法藏之義,已略如上釋。這些大菩薩均已通達無字法藏。
具樂說辯。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而說法,雖有言說而不取于相,雖不取相而不礙言說。有言說而不取于相,是理契佛旨也。不取于相而不礙言說,是語稱物性也,如此謂之樂說辯。此明化他之德。無礙辯總說有四,今略明其一,以例其余。法本不可說,爲利他故,說無斷絕,名樂說無礙辯。菩薩行樂說辯,是名護持正法。
不違真俗,勇猛精進。真俗者,言不違二谛也。佛以二谛說法,說一切法不違二谛。二谛者,真谛與俗谛也。真谛是大智,俗谛是善權。合于二谛者,是佛法。違于二谛者是外道法。真谛明無,俗谛明有,此是空假義。真谛明非有,俗谛明非無,此是中道義。故雖無而有,則不滯于無,雖有而無,則不累于有。不滯于無則斷見滅,不累于有則常見消。即無而有,是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即有而無,則萬法森羅而不離真際。即無而有,則實相宛然諸法,即有而無,則一切諸法皆歸實相。是等諸菩薩,皆能于此法勇猛精進。
永離蓋纏,調伏諸根。蓋者五蓋,纏者十纏。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此五法蓋覆衆生之真如本性,故名爲蓋。
貪、瞋二法,大家屢聞不鮮,勿須贅述。今略介紹其余叁蓋。何謂掉悔蓋?掉是掉動、散亂、不甯靜的意思,如果心不甯靜,必是前邊動念,後即生悔。如果心無掉動,意志集中,始終如一,便不會生悔了。
因掉生悔,悔有大過。因爲掉悔之「悔」,即是不正知不正見也。若人具有正知正見,必然心性清淨湛寂。悔是有所得心。如果把有所得心放下就是心無所住了。到心無所住的時候自然隨遇而安,上下東西南北四維那裏都好,那麼你的心就是極樂世界。所以掉悔是一蓋,蓋住你的佛性。
何謂睡眠蓋?心重欲眠名睡,心攝離覺,一切昧略名眠。大家須知,睡眠即是無明。徒令時日空過,障乎道業令不成,昧乎真性令不現。所以我們要損減睡眠,調節睡眠。
五蓋最後一個是疑蓋。疑,是對正法不信,對叁寶疑惑,疑師疑法。
纏有十種,即無慚、無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纏是煩惱總稱,此十種法入道人心,縛著行人,故名纏。是等菩薩,永離蓋纏。
現在約略將十種纏講一講,遇有與五蓋重複的,便不講了。
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換句話說,自己犯了過錯,不感覺羞恥,亦不良心發現。
無愧。自己犯了過錯,見人不感覺羞恥。有一種人,自己臉皮厚厚的,一點沒有羞恥心。
悭是悭吝,吝啬鬼。嫉是嫉妒,只顧自己的名利,不耐別人榮顯。忿是對現前沒有饒益的事起憤惱。覆是隱瞞自己的過錯。其余睡、悔、掉、眠等四項,于講五蓋時,已大略介紹過了,所以不再重複。
調伏諸根──戒律亦翻譯作調伏。若人持戒,自然能調伏諸根,所謂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能夠調伏使它不起貪著,便名六根清淨。
我們心裏又有五種根。憂、喜、苦、樂、舍。于此五者皆不貪著。所以下面經文講無所執著。
大家檢討自己,我看到好看的是否想多看幾眼?聽到好聽的是否想多聽一聽?看到那個人順眼是否想永遠和他在一起?看那個人不順眼是否一眼都不想看他?如果如此則未調伏諸根。都是心有所執著。
如果能無所執著便是調伏諸根。如果調伏諸根以後一定是永離蓋纏,如此勇猛精進,慢慢地一定是不違背真谛俗谛,這樣慢慢你一定可得四無礙辯智,一定可通達無字法藏,你一定大智善權,亦是菩薩摩诃薩。你如果背道而馳,便不得大智善權了。
憐憫衆生。是說菩薩起大悲心,以大悲願心度化衆生。他自己既然已得己利,于是興起利他行──度化衆生,由于憐愍衆生的緣故。
是等菩薩,雖然深證空性無所執著,但爲憐愍衆生,而入叁界行于化道。
如視一子者,平等視衆生也。如視一子,而無分別之心。又如視一子,表愛重心切也。
譬如人有多子,關心的程度便不太重了。假使只有一子,關心的程度便不同了。直如天上的寶貝心頭的肉,關心冷,關心熱,疼愛備至。菩薩對于衆生愛念殷重亦複如是,若不令衆生得究竟大樂,永不舍離。
如視一子的另一重意義,視一切衆生,如同一子,不分彼此,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均以平等心度化之。
愛重實智。即是上面所講的大智,因爲實智出一切智,出生的一切智就是權智。
如大寶洲者,施濟一切也。昔商人入海尋寶,若得寶洲,即可滿願。菩薩行施,如大寶洲,能令一切貧乏衆生皆得滿願。
慚愧爲身,定慧爲首。言戒定慧也。內慚外愧以明戒,懷慚愧則能諸惡不作衆善奉行。戒如大地,能出一切功德,故以身爲喻。
以大悲心而爲體性。佛道爲什麼修定修慧呢?爲度衆生修定修慧。要是不爲度衆生修定修慧沒有什麼價值。度衆生應該起大悲心,所以說以大悲心而爲體性,這些大菩薩都是如此。
知善不善法,實不實法。無所得名爲善法,有所得名爲不善法。因爲無所得則不取著于名相,不取著于名相則不起惑造業受苦,故爲善法。若有所得反是,故爲不善法。
佛在大集經說,無我者爲善知識,有我者爲惡知識。因爲有我是分別心,有分別心爲惡,無分別心爲善。取相爲惡,離相爲善。有住心生爲惡,心無所住爲善。有五欲五蓋爲惡,沒有五欲五蓋爲善。這些大菩薩都知道這一切一切的善不善法。
實不實法者,叁乘爲權是不實,一乘爲實;叁乘一乘皆權是不實,叁一俱泯,泯則常寂,寂則常照是實。
什麼叫實法?明白點兒講,空法。什麼是不實法呢?有法。空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故是實…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