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住王舍城耆暗崛山。与大菩萨及比丘僧无量百千亿那
由他众俱。】
此为证信序,证明此经为佛所说,取信于后人。
依大智度论说有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证明为佛所说,取信于后人。我闻为闻成就,系结集经人自言,如是之经,我亲于佛处听闻。一时是时成就,不以当时年代为记载者,因各国年代不同,不宜记载,故以「一时」代表。尤其佛经流传十方永世,若以当时年代记载,多有不便,故曰一时。佛为主成就,佛为法王法主也。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处成就,言说经之处也。与大菩萨及比丘僧为众成就,既有能说之主,自有所闻之众。以此六种因缘,证此一部经确为佛说,真实不虚。
佛取灭前,阿难以四事问佛,一、佛在依佛为师,佛灭以何为师?佛答以戒为 师。二、佛在依佛而住,佛灭依何而住?佛答依四念处而住。三、佛灭后,恶性比丘如何制之?佛答默摈。第四问即是佛灭后结集经时,应如何说?佛答应写「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说此经」。故知此证信序,为佛所遗嘱。
「佛」有通说别说。通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为佛。别说则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而言。
经中有云佛住某处,有云佛在某处。住与在,少有分别,久在则曰住,暂住则曰在。
王舍城。是摩竭陀国都城,其王为频婆娑罗。原住于上茅城。因上茅城屡有火灾,故王迁于此,故曰王舍城。
耆阇崛山。即灵鹫山。有云山头似鹫鸟,有云山中多鹫鸟故得名。王舍城周围有五山,耆阇崛山在城东北。
大菩萨亦曰菩萨摩诃萨,意指登地菩萨。菩萨具称为菩提萨陲。菩提者觉也,萨陲者有情也。觉悟无上佛道曰觉有情。又义,此辈有情,既已自觉,复能觉悟其他有情故名觉有情。无上佛道名为大道,有情又名众生,故菩萨者大道心众生也。 自觉无上佛道是上求,觉悟其它有情是下化。上求佛道者智也,下化众生者悲也,故悲智双运者是菩萨行。
比丘。凡受具足戒的男众曰比丘,女众曰比丘尼。比丘含三义,即乞士: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但乞食不乞法,不名比丘。怖魔:比丘出家受具,诸魔恐怖。破恶:破身口七支恶。
那由他译作亿,有曰十万,有曰百万,有曰千万。
其余诸经,多是先言比丘,后言菩萨,以比丘是常随众。何故此经,先言菩萨后言比丘?因为此经特为大乘机说,故先言菩萨。
【其诸菩萨。一切皆得大智善权。悉能通达无字法藏。具乐说辩不违真俗
。勇猛精进永离盖缠。调伏诸根无所执着。怜愍众生如视一子。爱重实
智如大宝洲。惭愧为身定慧为首。以大慈悲而为体性。知善不善实不实
法。照了二空住胜妙地。得大名称永安隐眠。决定修行最上之法。永离
胎藏下劣之身。示现受生守护国土。诸所施为普遍贤善。离于三界能救
三界。其行清净善达自他。皆得具足如是功德。】
于诸菩萨,先赞德后称名。一切皆得大智善权。甚么是大智,甚么是善权?大 智就是根本智、实智、无分别智。善权就是后得智、权智、差别智。佛以实用权,以无分别智知一切差别法。大智曰「正」,善权曰「遍知」。菩萨大智是下化众生而不失佛道,菩萨善权是上求佛道而不忘下化众生。大智不变,善权随缘。不变随缘是悲导智,现身十方普度众生,随缘不变则智导悲,净性湛寂穷满佛道。是诸菩萨皆具大智善权之德。
我辈凡夫,虽不敢想望其德,但此大智善权之德性,却与一切众生心地原无二致。例如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清听得明,当下心中即无乱想。虽无乱想,却非无记,因为「南无阿弥陀佛」正想得至诚恳切,清楚明白。正因为一句佛号想得恳切明白,所以才无乱想。正因为无有乱想,一句佛号才想得恳切明白。如此想不异无想,无想不异想。想即是无想,无想即是想。正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念而无念,善权之用即会大智之体。无念而念,大智之体,即起善权之用也。
大智者般若智能也,善权者沤和方便也。照而寂曰大智,寂而照曰善权。
悉能通达无字法藏。无字法藏者,诸法如实性相也。诸法如实性相,离文字相 言语相心缘相,故称无字法藏。无字法藏之义,已略如上释。这些大菩萨均已通达无字法藏。
具乐说辩。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说法,虽有言说而不取于相,虽不取相而不碍言说。有言说而不取于相,是理契佛旨也。不取于相而不碍言说,是语称物性也,如此谓之乐说辩。此明化他之德。无碍辩总说有四,今略明其一,以例其余。法本不可说,为利他故,说无断绝,名乐说无碍辩。菩萨行乐说辩,是名护持正法。
不违真俗,勇猛精进。真俗者,言不违二谛也。佛以二谛说法,说一切法不违二谛。二谛者,真谛与俗谛也。真谛是大智,俗谛是善权。合于二谛者,是佛法。违于二谛者是外道法。真谛明无,俗谛明有,此是空假义。真谛明非有,俗谛明非无,此是中道义。故虽无而有,则不滞于无,虽有而无,则不累于有。不滞于无则断见灭,不累于有则常见消。即无而有,是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即有而无,则万法森罗而不离真际。即无而有,则实相宛然诸法,即有而无,则一切诸法皆归实相。是等诸菩萨,皆能于此法勇猛精进。
永离盖缠,调伏诸根。盖者五盖,缠者十缠。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此五法盖覆众生之真如本性,故名为盖。
贪、瞋二法,大家屡闻不鲜,勿须赘述。今略介绍其余三盖。何谓掉悔盖?掉是掉动、散乱、不宁静的意思,如果心不宁静,必是前边动念,后即生悔。如果心无掉动,意志集中,始终如一,便不会生悔了。
因掉生悔,悔有大过。因为掉悔之「悔」,即是不正知不正见也。若人具有正知正见,必然心性清净湛寂。悔是有所得心。如果把有所得心放下就是心无所住了。到心无所住的时候自然随遇而安,上下东西南北四维那里都好,那么你的心就是极乐世界。所以掉悔是一盖,盖住你的佛性。
何谓睡眠盖?心重欲眠名睡,心摄离觉,一切昧略名眠。大家须知,睡眠即是无明。徒令时日空过,障乎道业令不成,昧乎真性令不现。所以我们要损减睡眠,调节睡眠。
五盖最后一个是疑盖。疑,是对正法不信,对三宝疑惑,疑师疑法。
缠有十种,即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缠是烦恼总称,此十种法入道人心,缚着行人,故名缠。是等菩萨,永离盖缠。
现在约略将十种缠讲一讲,遇有与五盖重复的,便不讲了。
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换句话说,自己犯了过错,不感觉羞耻,亦不良心发现。
无愧。自己犯了过错,见人不感觉羞耻。有一种人,自己脸皮厚厚的,一点没有羞耻心。
悭是悭吝,吝啬鬼。嫉是嫉妒,只顾自己的名利,不耐别人荣显。忿是对现前没有饶益的事起愤恼。覆是隐瞒自己的过错。其余睡、悔、掉、眠等四项,于讲五盖时,已大略介绍过了,所以不再重复。
调伏诸根──戒律亦翻译作调伏。若人持戒,自然能调伏诸根,所谓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能够调伏使它不起贪着,便名六根清净。
我们心里又有五种根。忧、喜、苦、乐、舍。于此五者皆不贪着。所以下面经文讲无所执着。
大家检讨自己,我看到好看的是否想多看几眼?听到好听的是否想多听一听?看到那个人顺眼是否想永远和他在一起?看那个人不顺眼是否一眼都不想看他?如果如此则未调伏诸根。都是心有所执着。
如果能无所执着便是调伏诸根。如果调伏诸根以后一定是永离盖缠,如此勇猛精进,慢慢地一定是不违背真谛俗谛,这样慢慢你一定可得四无碍辩智,一定可通达无字法藏,你一定大智善权,亦是菩萨摩诃萨。你如果背道而驰,便不得大智善权了。
怜悯众生。是说菩萨起大悲心,以大悲愿心度化众生。他自己既然已得己利,于是兴起利他行──度化众生,由于怜愍众生的缘故。
是等菩萨,虽然深证空性无所执着,但为怜愍众生,而入三界行于化道。
如视一子者,平等视众生也。如视一子,而无分别之心。又如视一子,表爱重心切也。
譬如人有多子,关心的程度便不太重了。假使只有一子,关心的程度便不同了。直如天上的宝贝心头的肉,关心冷,关心热,疼爱备至。菩萨对于众生爱念殷重亦复如是,若不令众生得究竟大乐,永不舍离。
如视一子的另一重意义,视一切众生,如同一子,不分彼此,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均以平等心度化之。
爱重实智。即是上面所讲的大智,因为实智出一切智,出生的一切智就是权智。
如大宝洲者,施济一切也。昔商人入海寻宝,若得宝洲,即可满愿。菩萨行施,如大宝洲,能令一切贫乏众生皆得满愿。
惭愧为身,定慧为首。言戒定慧也。内惭外愧以明戒,怀惭愧则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戒如大地,能出一切功德,故以身为喻。
以大悲心而为体性。佛道为什么修定修慧呢?为度众生修定修慧。要是不为度众生修定修慧没有什么价值。度众生应该起大悲心,所以说以大悲心而为体性,这些大菩萨都是如此。
知善不善法,实不实法。无所得名为善法,有所得名为不善法。因为无所得则不取着于名相,不取着于名相则不起惑造业受苦,故为善法。若有所得反是,故为不善法。
佛在大集经说,无我者为善知识,有我者为恶知识。因为有我是分别心,有分别心为恶,无分别心为善。取相为恶,离相为善。有住心生为恶,心无所住为善。有五欲五盖为恶,没有五欲五盖为善。这些大菩萨都知道这一切一切的善不善法。
实不实法者,三乘为权是不实,一乘为实;三乘一乘皆权是不实,三一俱泯,泯则常寂,寂则常照是实。
什么叫实法?明白点儿讲,空法。什么是不实法呢?有法。空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故是实…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