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魔逆经通义
目录
导言
释经题
释经文
导言
魔逆经义理高妙,每读不忍释手。只是译笔似词简而文深,所以读来颇觉不易 。愿读者耐心细寻其味,然后可得其旨也。
数年前曾读此经,法喜充满。今者复诵其文,益感欢喜万分。竟至不揣庸愚, 妄思作解。然经义甚深,虽有其心,而无其力。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但愿与经本 义,差距不太远也。莫落猕猴拟天之失,则万幸矣。
此经在明第一义,故专弘大乘。呵诸取相分别,皆为魔事也。所谓第一义,则 一切诸法,无非第一义。故今于经中,只破执着见,不破于法也。读者其留意之。 佛说魔逆经通义
释经题
【佛说魔逆经】
【佛说】
佛是大圣,自觉觉他觉满。梵文菩提译为觉,自觉者,共声闻缘觉菩提,觉他 者共菩萨菩提,觉满者是佛独证不共三乘之无上菩提。十方诸佛,诸恶永尽,众善 圆满,空二执除二障,尽二死是名曰佛。
以上是通论,若别论者,此之佛字,系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而言。意即释迦牟尼 佛说此魔逆经也。
然寻诸经文,此经实是文殊师利菩萨所说,何故云佛说魔逆经呢?因为佛以二 谛说法,凡说法者,无论弟子、菩萨,乃至化人,只要所说法不违二谛,均蒙佛印 可,故曰佛说。再者,余人说法,皆系佛威神力加被。不蒙佛力加被,无有能说法 者,故曰佛说。
说,有悦可众心之意。凡有所说,上契佛理下应众机,普令闻者欢喜受益,故 说此经。
【魔逆】
此有二意,一者因魔波旬兴意违逆,以是因缘而说是经,故曰魔逆。二者示佛 法平等,无有选择,等视诸逆,一皆化度,故曰魔逆。
【经】
梵文修多罗,译曰契经。契者契合之义,上契诸佛果德,下契众生因心,此所 谓契理应机也。佛所说法能应众生之机,普令欢喜。佛所说法,虽以随顺众生为方 便,而不失第一义,故能普令众生得度,故曰契经。
经者经纬之经也,经线能贯穿纬线,为纬线之所依。故经者线义,有贯穿义, 所谓贯华结鬘。而贯穿义者,乃以理贯文也。至理无名,因文而显,非文无以显理 。文以理立,非理无以成文。文者言教也,故约文名之理教,约理名之教理。如此 理教,为佛之一代时教,名曰契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西晋是朝代名,系司马炎所建。至元帝之后,谓之东晋。竺法护系晋武帝时人 也。
三藏,即三藏法师,略称曰三藏。三藏者经律论也,通达经律论者,号曰三藏 。竺法护洞达三藏,为时所重,当时之人,以竹林七贤比之。
竺昙摩罗剎是其本名,译晋语曰竺法护。月支人,世居于炖煌郡。八岁出家, 依外国僧人竺高座为师。日可诵经万言,才智甚高。曾译正法华等经。
佛说魔逆经通义
释经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千二百五十。摩
诃菩萨不可计。及欲行天诸色行天净居天人。】
此是证信序,证明此经为佛所说。并举出时间、地点,大众以为证明。
闻如是,余经作「如是我闻」,意思相同。是结集经人语,言此魔逆经是我从 佛所闻,当某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某些大众宣说此经,今此大众皆可证 明。
一时是说经之时。因为欲令经法流布十方,不便以年代记载之,故以「一时」 代表。
佛是说经之人,即释迦牟尼佛是也。
舍卫国,舍卫原是城名,其国名曰憍萨罗。因恐与南方的憍萨罗国相混,故以 城名,曰舍卫国。舍卫译为丰德,状其城物产丰富,而人民有德也。佛在世时,该 国为波斯匿王所居,祇桓精舍在焉。
祇树给孤独园,该园系悉达长者,(给孤独长者)以黄金布地,向波斯匿王太 子祇陀所买,用以供佛者,故名给孤独园。悉达长者既买园已,而园中之树仍为祇 陀太子所有。当时祇陀太子亦起随喜心,以园中之树供佛,故曰祇树。
比丘是出家众,出家受具之男众曰比丘,出家受具之女众曰比丘尼。比丘有三 义,即乞士、怖魔、破恶。乞士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如果乞食 而不乞法者,不名比丘。比丘出家受具,诸魔恐怖,故曰怖魔。破恶者,比丘出家 受具,破身口七支恶也。破身口七支者,即不杀不盗不淫,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 两舌,故曰破恶。
大比丘,所谓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言是等比丘于余众中道德戒腊俱尊 。多者,言是等比丘识见多,遍通内外经典。胜者,言是等比丘知见殊胜,胜过九 十六种外道。
「众」者,即僧团也。依律比丘四人以上为众,因为四人即可作白二羯磨也。 三人以下,羯磨不成。俱者,在一起也。
千二百五十,这些大比丘僧,有千二百五十人。此中三迦叶师徒一千人。优楼 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 弗师徒百人,大目犍连师徒百人。另外耶舍长者子率众五十人,共计千二百五十人 。此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依佛出家后,均证圣果。因感佛恩,常侍佛左 右,是佛常随众。
摩诃译曰大,摩诃菩萨即大菩萨。不可计数也。
欲行天即欲界天人,色行天即色界天人。净居天人原亦是色界天,不过此天是 三果圣人所居,不同凡夫故单列。此天有五,即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 天。是阿那含所居,又名五不还天,不还欲界也。依成实论,行人若生净居天,是 人不复到无色界处,以乐慧故。若入无色界者,是人终不生净居天,以乐定故。
【彼时世尊与无央数众会眷属。周匝围绕而说经法。有一天子。名曰大光
。在于座中。翼从文殊师利而侍卫焉。于是大光白文殊师利。所可谓言
。诸菩萨众有魔事者。何谓魔事。】
以上略明佛说此经的时间、说法人、地点及大众等因缘成就后,今说此经的发 起因缘。弟子结集经律,均须说明佛于何时何地与某些人说,以何因缘而说,必如 此始足证明此经或律为佛所说,真实不虚,一般来说,此一段文又名发起序。
世尊,是尊称于佛,梵文曰婆伽婆。佛十号具足,十号者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前五号自如来至善逝,明其自利德 圆满也。后四号自世间解至天人师,赞叹佛慈悲济物化他德也。佛之一号总赞自利 化他二德圆备也。世尊一号,总称十号圆满,言佛众德具备,世所钦重也。诸佛所 说三藏十二部,无非在称扬此十号也,故若人称佛名号,即获无量功德。
无央数,即无尽数也,梵语称阿僧祇。
「翼」有侍卫辅护意。大光天子侍卫辅护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译为妙吉祥 ,此菩萨于诸菩萨摩诃萨中,智慧最为第一。
当时大光天子问文殊菩萨言,所可谓言,即所谓之意。所谓诸菩萨众有魔事者 ,何谓魔事呢?
【文殊答曰。有所兴业而有所作。则为魔事。若使志愿有所受取。而有所
夺则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诸着识念求望则为魔事。】
凡有所行,若不以无明爱取因缘则不为业。所谓「有所作」便是以无明爱取造 业的意思。如大般涅槃经云,无造业故,故名无作。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若有所行 而以无明爱取因缘造作,则为魔事。
若使志愿有所受取,即是说,假使志愿欲求,有所执受爱取,则为魔事。「有 所夺」之夺字,即是执取义。
假令所欲,有所欲求也,有所贪着也。有所愿求曰思,思能令心造作意业。爱 初起名贪,贪已名求,求即是思。想是取着假相,故曰取相为想相。不知所取之相 ,皆自心所现也。想所取缘有三种,曰怨亲中。于三缘中生三种受,曰苦乐舍。于 怨缘生苦受,于亲缘生乐受,于中缘生舍受。由三受生三毒,曰贪瞋痴。故佛说想 有过,应当断除。思想诸着,欲求取相于所执着之事也。识念求望,记识忆念,求 而望得,则为魔事。
故由思想故,便生诸着。识知而忆念,不舍欲求希望,这便是魔事。
【复次仁者。倚着菩萨志欲至道则为魔事。心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
而依智慧则为魔事。识念布施妄想持戒。受于忍辱放逸精进。及倚禅定
专惟智慧。则为魔事。】
倚着即取着意,若人倚着修菩萨道,只志求于成佛,不思度众生便为魔事。
放光云,诸有倚著者,难得解脱。有倚相者,不得逮觉,亦不能成就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凡倚著者,皆是取着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不得逮觉。
心倚着于六波罗蜜,便是魔事。因为倚着取相祇是世间功德,非是波罗蜜也。
识念是取相,妄想是取相,受、放逸、倚、专惟等,皆是取相,故曰魔事。
【复次仁者。心乐闲居行得于观。则为魔事。若使想念止足独处节限名德
。则为魔事。若行空无。依无相愿。修无放逸。住于如来所说言教。则
为魔事。假使仁者。思想识念有所受取。志在所应。见闻念知分别经典
。皆为魔事。】
以上讲菩萨行六波罗蜜无着方便,而生倚着便为魔事。今讲菩萨修行时,若无 善方便,退堕二乘则为魔事。菩萨无善方便退堕二乘,亦为破戒也。
心乐闲居,行得于观。心乐闲居者,乃不乐度化众生也。行得于观者,声闻乘 人,四向为四行,四果曰四得。即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名四行。初果 二果三果四果名四得。若起四「行」四「得」之观想,便是魔事也。
若使想念止足独处,节限名德,此是缘觉人的行径。缘觉人少欲止足,独处山 林,不入世间,不染世间名利,故曰节限名德。如是之行,便为魔业。
若行空无,依无相愿下,是总说二乘行径。
空、无相、无愿,名三解说,又名三空,又名三三昧。理寂故名空,理寂则绝 诸相,故名无相。无愿亦名无作,又名无起,理寂则于中无有贪求…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