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魔逆经通义▪P13

  ..续本文上一页本无。菩萨说有,非是表于有,而是表本无。说无不表于 无,而表假有也。何以故?假有者,必无自性,无自性即是本无。无者,非是「有 」于无,而是法无自性故曰为无。其所以无自性者,由于因缘假有故。所以假有即 是本无,本无即是假有。假有不异本无,本无不异假有。平等如如,不二不别,故 又曰一实谛。于一实谛中,一切法悉不可得。生不可得,不生亦不可得。故经云, 生与无生,悉无所有。如是一实谛又曰无谛。

  菩萨了俗谛即真谛,于是生方便实智,用以自利。菩萨了真谛即俗谛,于是生 实方便智,用以利他。菩萨具足了真俗二谛,于是具生实智、方便智,用以共利。

  【又问。何谓大士。答曰。观诸众生而无众生。】

  大士者,菩萨通称曰大士。佛亦得称大士。凡夫曰士,过于凡夫,故曰大士或 上士。菩萨能自他俱利,故名大士。

  天子问文殊菩萨,怎样称为大士?文殊答曰,观诸众生而无众生。云何观诸众 生而无众生?于一切众生不取众生相也。利益一切众生,而不取利益众生相者,始 能自他俱利也。

  【又问。何谓尊人。答曰。一切法不可受持而不恐惧。】

  尊人者,观一切法不可受持而不恐惧。因为一切法幻有非实,故不可受持。若 人观一切法假,决定相信而不疑惑恐惧,便为尊人。

  【又问文殊。何谓菩萨被大德铠。答曰。观一切法等如虚空不舍僧那。】

  一切法等者,一切法平等也。如者,如如也,不二不别也。僧那者,宏愿大誓 ,即四宏誓愿也。

  菩萨观一切法平等如如犹如虚空,但是不舍宏誓大愿,这便是被大德之铠。

  【又问。何谓为仁和乎。答曰。行于大哀不远众生亦不亲近。开化尘劳恩

  爱之着。】

  天子又问,甚么是仁和呢?文殊答曰,菩萨行于大悲不舍众生。但是于诸众生 ,不分亲疏远近好恶,以平等心行无缘大悲。菩萨行此无缘大悲,普遍开化一切众 生之烦恼恩爱贪求之执着。

  【又问。何谓所止宿安。答曰。不以身口及与心念烦娆他人。不得吾我及

  与他人。】

  止宿安,即寂灭安乐也,不为业系所苦也。菩萨不以身口意造诸恶业,便不被 业系。不烦娆他人者,是不造恶业也。

  不得吾我,及与他人,是不着我相人相也。菩萨不着我相人相,于是不生三毒 ,不造恶业,乃谓止宿安。

  【又问。何谓顺教。答曰。如所闻法能奉行者所言真谛。】

  顺教者,顺于佛之言教也。故文殊答曰,闻佛之教法,能信奉而行。同时又能 以之度人,为他而说。转为他人说法时,又能所言真实不虚,这便是顺佛之教了。

  【又问。何谓众人之所归伏。答曰。能随五趣众生言教。不坏其辞将顺己

  心。因化一切无所违失。】

  怎么样可令众人归依顺伏,受于调御呢?文殊师利答说,菩萨能随五趣众生之 言语而教导之。五趣者,天人鬼畜地狱也。菩萨能不坏五趣众生的言语,又能教化 之顺乎自己的心意。这样教化十方一切众生,无有违失,便可令众人归伏了。

  【又问。何谓具足知耻。答曰。能内自寂游行于外化导众生。】

  天子又问,甚么是具足知耻呢?文殊答曰,能内自寂游行。内自寂游行者,是 己有所为,无诸过非也。如是此人便能于内不自羞也。

  于外化导众生者,自无过非,方能化他。既能化他,当于外不羞于他也。

  于内不自羞是有惭也,于外不羞于他是有愧也。故有惭有愧之人,方能具足知 耻。

  【又问。何谓为信。答曰。游诸罣碍而无所着。】

  信者信于正法而无所违也。游于烦恼之域,不被烦恼所染,入于生死之中而无 所着,便是坚信正法而无所违失了。

  【又问。何谓菩萨行牢强慈。答曰。顺从佛教无所毁坏。】 

  菩萨行牢强慈者,虽遇困难而不舍众生也。佛出现于世,是欲度一切众生皆成 佛也。故亦如此教授菩萨,菩萨顺佛之教无所毁坏,便是行牢强慈了。

  【又问。何谓反复。答曰。所造德本未曾违失常乐如应。】

  反复者,于佛知恩报恩也。怎样于佛知恩报恩呢?文殊师利说,于所造修的清 净心众德之本,不要违失。于佛所教,乐于修行,如响之应。这样便是上报佛恩了 。

  【又问。何谓知节。答曰。志游一切尘劳之欲已不乐欲。】

  节者节制也,引申为持戒之意。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入于烦恼之域,而不生乐 着欲求,便是知节了。

  【又问。何谓知足。答曰。慕智慧圣不乐诸法。】。 于世法少欲则知足。故菩萨上求佛道,慕于圣智慧。于世间诸法不生乐欲,便 是知足了。

  【又问。何谓满足。答曰。假使满足度世智慧。于诸世法无所犯负。】 菩萨唯欲满足上求佛智,下化有情也。故曰满足度世之智慧,而于世间无有犯 戒之过失也。

  【又问。何谓分别。答曰。不见一切尘劳之欲。断除众生诸垢瑕秽。】

  菩萨分别者,非是取着之谓也。是言菩萨之分别智也。菩萨智慧,知世间一切 尘劳烦恼欲念等,皆悉是空。众生因贪瞋痴诸垢,颠倒执着而落入生死。菩萨分别 知一切法空,怜愍众生迷倒,乃欲断除一切众生诸垢瑕秽。

  【又问。何谓菩萨而得自在。答曰。见诸所生身无所成。于慧自在不从尘

  欲。】

  菩萨如实知一切法性空。诸法空相,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人无我,无好无 恶,无忧无喜,无苦无乐,无爱无憎,无起无止,无成无坏,终至此无亦无。于是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见诸所生,实无所生。身如幻影,亦无所成。以此如实智慧,于一切法而得自 在,不从尘欲。

  【又问。何谓博闻。答曰。不应闻者而不听之。】

  博闻者不应取相,取相有过。博闻者不应执我见而分别人见,如是则有过。博 闻者不应恃解陵物,如是则有过。博闻者不应颠倒谬执,如是则有过。博闻者不应 见诸法生灭增减,如是则有过。博闻者不应见诸法定为实有,如是则有过。所以凡 有如是诸过者,悉不应听闻,不应忍可于心。

  【又问。何谓得至静然。答曰。见诸所作而无所有亦无所舍。不御诸法亦

  无所念。】

  静然者,寂灭也。一切诸法,悉寂灭相。一切诸法悉寂灭相者,即诸法空相也 。菩萨如是见于诸法,其所作者,皆缘起假有,故曰无所有。这便是说,生死所作 ,实无所有也,即是空也,寂灭也。既然如此,故实亦无生死可舍也。

  不御诸法者,不随法转也。御是车御,人随车行,名之为御。故不御诸法者, 言菩萨不随世间诸法而转,于世间诸法不起想念。这便是得至静然了。

  【又问。何谓住行。答曰。不于空行分别教化。观察众生其心所行。不起

  吾我及他人想。】

  又问,菩萨应云何住,云何而行呢?文殊师利回答的意思是,菩萨应无所住而 住。何以故?因为诸法悉皆空相,菩萨不应于空行,起分别教化众生的心。那样便 是于空行中,而取我人众生相了。若起我人众生相,便是心有所住了。

  所以菩萨应行空不证,不取于相。入三界度众生,亦复不取众生相。如是,则 菩萨之功德不可思议矣。

  故曰菩萨观察无量众生,无量心行,而不起我想人想众生想,心如虚空,无有 住着。

  【又问。何谓总持备悉辩才。答曰。一切所闻悉能执持。分别众生根原所

  归。于诸音声而无所着。是为天子菩萨总持逮得辩才。】

  天子又问,甚么是总持,甚么是无碍辩才?总持即是陀罗尼。辩才即是四无碍 辩,均如前释,不另解释。

  文殊菩萨说,所闻的一切善法,悉能持而不失。所闻的一切恶法,悉能遮而不 犯,便是获得总持法门。能够分别了知众生之根性,及诸法根本清净之义。同时对 于一切众生之言语音声,能以一念相应慧悉了解而无所着。便是菩萨总持辩才。

  【于是大光菩萨问文殊师利。谁当启受如斯言教。文殊答曰。为善知识所

  见将护。及往宿世微妙具足善德之本。所见养育。乃能晓了此义说耳。】

  大光菩萨即大光天子也。问文殊菩萨说,将来之世,谁能启请信受这等的言教 呢?文殊回答说,是那些为佛菩萨等善知识,所见垂念将护的众生。为甚么被诸佛 诸大菩萨见于护念呢?乃是由于过去世,曾修积具足微妙善德之本的缘故。所以蒙 善知识护念长养。像这种人,乃能明了这种道理。

  【又问。何所欣乐志性如何。答曰。爱乐深奥志性柔和不怀自大。】

  问曰,像这种宿世久植善德本的人,他爱乐甚么,志性如何呢?文殊答曰,这 种人爱乐甚深无上的佛道,其志性柔和调伏易受师教,而无我慢贡高。

  【又问。何谓比丘不怀自大。答曰。假使比丘不自见身。自然志求专一大

  乘。了身自然而于自然不贪己身不住于二。如是比丘不怀自大求舍无明

  无冥恩爱不志明脱明脱自然晓了无明因爱痴冥皆悉无本。是为比丘不怀

  自大。】 不怀自大者,即是不怀我见我慢我爱我痴也。若人执着有「我」,便是怀有自 大。所以文殊说假使比丘不自见身,所谓身见者,即是我见也。不自见身,即是不 生我见也。若比丘不生我见,便能行乎大乘,普度众生了。

  了身自然,自然者,本来空寂也。诸法自然无有造作,便是诸法本来空寂悉寂 灭相也。比丘既已明了身本空寂,则于空寂中不贪着己身,不起我见我慢。亦不住 于彼此人我能所憎爱等二法了。如是,则比丘不怀贡高我慢了。

  一切法悉空寂故,不见有我故,一切法无二故,所以比丘不怀自大,不求舍无 明。以无无明可舍故。

  无冥恩爱,即是本无无明也。冥者,痴暗愚冥也,痴暗愚冥者,无明也。所以 无冥是即说无无明也。

  经云爱即无明,所谓无恩爱,亦即无无明的意思。

  既然无无明,所以便不志求于明,不志求于解脱。因为明和解脱,是对无明而 立。既无无明,所以即无「明」与解脱了,所以不生志求。

  如此明…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