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無。菩薩說有,非是表于有,而是表本無。說無不表于 無,而表假有也。何以故?假有者,必無自性,無自性即是本無。無者,非是「有 」于無,而是法無自性故曰爲無。其所以無自性者,由于因緣假有故。所以假有即 是本無,本無即是假有。假有不異本無,本無不異假有。平等如如,不二不別,故 又曰一實谛。于一實谛中,一切法悉不可得。生不可得,不生亦不可得。故經雲, 生與無生,悉無所有。如是一實谛又曰無谛。
菩薩了俗谛即真谛,于是生方便實智,用以自利。菩薩了真谛即俗谛,于是生 實方便智,用以利他。菩薩具足了真俗二谛,于是具生實智、方便智,用以共利。
【又問。何謂大士。答曰。觀諸衆生而無衆生。】
大士者,菩薩通稱曰大士。佛亦得稱大士。凡夫曰士,過于凡夫,故曰大士或 上士。菩薩能自他俱利,故名大士。
天子問文殊菩薩,怎樣稱爲大士?文殊答曰,觀諸衆生而無衆生。雲何觀諸衆 生而無衆生?于一切衆生不取衆生相也。利益一切衆生,而不取利益衆生相者,始 能自他俱利也。
【又問。何謂尊人。答曰。一切法不可受持而不恐懼。】
尊人者,觀一切法不可受持而不恐懼。因爲一切法幻有非實,故不可受持。若 人觀一切法假,決定相信而不疑惑恐懼,便爲尊人。
【又問文殊。何謂菩薩被大德铠。答曰。觀一切法等如虛空不舍僧那。】
一切法等者,一切法平等也。如者,如如也,不二不別也。僧那者,宏願大誓 ,即四宏誓願也。
菩薩觀一切法平等如如猶如虛空,但是不舍宏誓大願,這便是被大德之铠。
【又問。何謂爲仁和乎。答曰。行于大哀不遠衆生亦不親近。開化塵勞恩
愛之著。】
天子又問,甚麼是仁和呢?文殊答曰,菩薩行于大悲不舍衆生。但是于諸衆生 ,不分親疏遠近好惡,以平等心行無緣大悲。菩薩行此無緣大悲,普遍開化一切衆 生之煩惱恩愛貪求之執著。
【又問。何謂所止宿安。答曰。不以身口及與心念煩娆他人。不得吾我及
與他人。】
止宿安,即寂滅安樂也,不爲業系所苦也。菩薩不以身口意造諸惡業,便不被 業系。不煩娆他人者,是不造惡業也。
不得吾我,及與他人,是不著我相人相也。菩薩不著我相人相,于是不生叁毒 ,不造惡業,乃謂止宿安。
【又問。何謂順教。答曰。如所聞法能奉行者所言真谛。】
順教者,順于佛之言教也。故文殊答曰,聞佛之教法,能信奉而行。同時又能 以之度人,爲他而說。轉爲他人說法時,又能所言真實不虛,這便是順佛之教了。
【又問。何謂衆人之所歸伏。答曰。能隨五趣衆生言教。不壞其辭將順己
心。因化一切無所違失。】
怎麼樣可令衆人歸依順伏,受于調禦呢?文殊師利答說,菩薩能隨五趣衆生之 言語而教導之。五趣者,天人鬼畜地獄也。菩薩能不壞五趣衆生的言語,又能教化 之順乎自己的心意。這樣教化十方一切衆生,無有違失,便可令衆人歸伏了。
【又問。何謂具足知恥。答曰。能內自寂遊行于外化導衆生。】
天子又問,甚麼是具足知恥呢?文殊答曰,能內自寂遊行。內自寂遊行者,是 己有所爲,無諸過非也。如是此人便能于內不自羞也。
于外化導衆生者,自無過非,方能化他。既能化他,當于外不羞于他也。
于內不自羞是有慚也,于外不羞于他是有愧也。故有慚有愧之人,方能具足知 恥。
【又問。何謂爲信。答曰。遊諸罣礙而無所著。】
信者信于正法而無所違也。遊于煩惱之域,不被煩惱所染,入于生死之中而無 所著,便是堅信正法而無所違失了。
【又問。何謂菩薩行牢強慈。答曰。順從佛教無所毀壞。】
菩薩行牢強慈者,雖遇困難而不舍衆生也。佛出現于世,是欲度一切衆生皆成 佛也。故亦如此教授菩薩,菩薩順佛之教無所毀壞,便是行牢強慈了。
【又問。何謂反複。答曰。所造德本未曾違失常樂如應。】
反複者,于佛知恩報恩也。怎樣于佛知恩報恩呢?文殊師利說,于所造修的清 淨心衆德之本,不要違失。于佛所教,樂于修行,如響之應。這樣便是上報佛恩了 。
【又問。何謂知節。答曰。志遊一切塵勞之欲已不樂欲。】
節者節製也,引申爲持戒之意。菩薩爲度一切衆生,入于煩惱之域,而不生樂 著欲求,便是知節了。
【又問。何謂知足。答曰。慕智慧聖不樂諸法。】。 于世法少欲則知足。故菩薩上求佛道,慕于聖智慧。于世間諸法不生樂欲,便 是知足了。
【又問。何謂滿足。答曰。假使滿足度世智慧。于諸世法無所犯負。】 菩薩唯欲滿足上求佛智,下化有情也。故曰滿足度世之智慧,而于世間無有犯 戒之過失也。
【又問。何謂分別。答曰。不見一切塵勞之欲。斷除衆生諸垢瑕穢。】
菩薩分別者,非是取著之謂也。是言菩薩之分別智也。菩薩智慧,知世間一切 塵勞煩惱欲念等,皆悉是空。衆生因貪瞋癡諸垢,顛倒執著而落入生死。菩薩分別 知一切法空,憐愍衆生迷倒,乃欲斷除一切衆生諸垢瑕穢。
【又問。何謂菩薩而得自在。答曰。見諸所生身無所成。于慧自在不從塵
欲。】
菩薩如實知一切法性空。諸法空相,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人無我,無好無 惡,無憂無喜,無苦無樂,無愛無憎,無起無止,無成無壞,終至此無亦無。于是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見諸所生,實無所生。身如幻影,亦無所成。以此如實智慧,于一切法而得自 在,不從塵欲。
【又問。何謂博聞。答曰。不應聞者而不聽之。】
博聞者不應取相,取相有過。博聞者不應執我見而分別人見,如是則有過。博 聞者不應恃解陵物,如是則有過。博聞者不應顛倒謬執,如是則有過。博聞者不應 見諸法生滅增減,如是則有過。博聞者不應見諸法定爲實有,如是則有過。所以凡 有如是諸過者,悉不應聽聞,不應忍可于心。
【又問。何謂得至靜然。答曰。見諸所作而無所有亦無所舍。不禦諸法亦
無所念。】
靜然者,寂滅也。一切諸法,悉寂滅相。一切諸法悉寂滅相者,即諸法空相也 。菩薩如是見于諸法,其所作者,皆緣起假有,故曰無所有。這便是說,生死所作 ,實無所有也,即是空也,寂滅也。既然如此,故實亦無生死可舍也。
不禦諸法者,不隨法轉也。禦是車禦,人隨車行,名之爲禦。故不禦諸法者, 言菩薩不隨世間諸法而轉,于世間諸法不起想念。這便是得至靜然了。
【又問。何謂住行。答曰。不于空行分別教化。觀察衆生其心所行。不起
吾我及他人想。】
又問,菩薩應雲何住,雲何而行呢?文殊師利回答的意思是,菩薩應無所住而 住。何以故?因爲諸法悉皆空相,菩薩不應于空行,起分別教化衆生的心。那樣便 是于空行中,而取我人衆生相了。若起我人衆生相,便是心有所住了。
所以菩薩應行空不證,不取于相。入叁界度衆生,亦複不取衆生相。如是,則 菩薩之功德不可思議矣。
故曰菩薩觀察無量衆生,無量心行,而不起我想人想衆生想,心如虛空,無有 住著。
【又問。何謂總持備悉辯才。答曰。一切所聞悉能執持。分別衆生根原所
歸。于諸音聲而無所著。是爲天子菩薩總持逮得辯才。】
天子又問,甚麼是總持,甚麼是無礙辯才?總持即是陀羅尼。辯才即是四無礙 辯,均如前釋,不另解釋。
文殊菩薩說,所聞的一切善法,悉能持而不失。所聞的一切惡法,悉能遮而不 犯,便是獲得總持法門。能夠分別了知衆生之根性,及諸法根本清淨之義。同時對 于一切衆生之言語音聲,能以一念相應慧悉了解而無所著。便是菩薩總持辯才。
【于是大光菩薩問文殊師利。誰當啓受如斯言教。文殊答曰。爲善知識所
見將護。及往宿世微妙具足善德之本。所見養育。乃能曉了此義說耳。】
大光菩薩即大光天子也。問文殊菩薩說,將來之世,誰能啓請信受這等的言教 呢?文殊回答說,是那些爲佛菩薩等善知識,所見垂念將護的衆生。爲甚麼被諸佛 諸大菩薩見于護念呢?乃是由于過去世,曾修積具足微妙善德之本的緣故。所以蒙 善知識護念長養。像這種人,乃能明了這種道理。
【又問。何所欣樂志性如何。答曰。愛樂深奧志性柔和不懷自大。】
問曰,像這種宿世久植善德本的人,他愛樂甚麼,志性如何呢?文殊答曰,這 種人愛樂甚深無上的佛道,其志性柔和調伏易受師教,而無我慢貢高。
【又問。何謂比丘不懷自大。答曰。假使比丘不自見身。自然志求專一大
乘。了身自然而于自然不貪己身不住于二。如是比丘不懷自大求舍無明
無冥恩愛不志明脫明脫自然曉了無明因愛癡冥皆悉無本。是爲比丘不懷
自大。】 不懷自大者,即是不懷我見我慢我愛我癡也。若人執著有「我」,便是懷有自 大。所以文殊說假使比丘不自見身,所謂身見者,即是我見也。不自見身,即是不 生我見也。若比丘不生我見,便能行乎大乘,普度衆生了。
了身自然,自然者,本來空寂也。諸法自然無有造作,便是諸法本來空寂悉寂 滅相也。比丘既已明了身本空寂,則于空寂中不貪著己身,不起我見我慢。亦不住 于彼此人我能所憎愛等二法了。如是,則比丘不懷貢高我慢了。
一切法悉空寂故,不見有我故,一切法無二故,所以比丘不懷自大,不求舍無 明。以無無明可舍故。
無冥恩愛,即是本無無明也。冥者,癡暗愚冥也,癡暗愚冥者,無明也。所以 無冥是即說無無明也。
經雲愛即無明,所謂無恩愛,亦即無無明的意思。
既然無無明,所以便不志求于明,不志求于解脫。因爲明和解脫,是對無明而 立。既無無明,所以即無「明」與解脫了,所以不生志求。
如此明…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