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既然已经是解 脱了,焉会更有解脱呢?所以我说何因得脱。
因为诸法皆由缘起,而缘起无实,缚是因缘缚,解是因缘解,法实无缚亦无解 ,以诸法性空故。就是因为你想着于虚伪的缘起,以致被缚。如果能知诸法假,便 知诸法空,空中无缚亦无解。所以文殊师利说,本无解脱,如果蠲除这种想着的秽 染,便假名解脱。
于是文殊师利,舍所建立之威神力,令魔波旬还得自由。
【时大迦叶谓魔波旬。波旬以为兴作佛事。其魔答曰。文殊师利境界所感
。不当观之是我所为。】
大迦叶赞叹说,波旬,你能够兴作佛事了。波旬回答说,这都是文殊师利的境 界所感,不是我所能作到的呀。
【须深天子问文殊曰。其佛事者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众生爱欲之中求于
佛事。又问文殊。何故说此。答曰。以于众生尘劳之故受于爱欲。设无
爱欲不兴佛事。譬如无疾则不用医。如是行者。假使众生无有爱欲则不
用佛。】
须深天子问文殊说,佛行度化众生之事,当于何处去求呢?文殊师利答曰,所 谓佛事者于众生爱欲中求。为治众生心,佛说一切法。若众生心无爱欲之病,何用 佛说法广行度化呢?
须深天子又问,你为何说佛事是于众生爱欲中求呢?文殊回答说,因为众生于 尘劳中,始受于爱欲,以爱欲故受于生死。佛以大悲心欲度众生之迷惑,欲度一切 众生皆入涅槃,于是深知众生生死病因在于爱欲。众生若断爱欲,自然没有生死, 故假名涅槃。所以兴办一切佛事,皆从众生爱欲中出。假使没有爱欲,就不必兴办 佛事了。好象有病时才用医治,没有病怎用得着医治呢?
因为这种原因,假使众生没有爱欲,便用不着佛出世了。所以人寿于增劫中, 佛不出世,转轮圣王出世。因为众生于增劫中,德行无败福报未衰故。人寿进入减 劫,于是佛出现于世,因为众生德行日下,须佛教化故。
【又问。以何所生佛兴于世。答曰。起生老病终没之患故佛兴出。所以者
何。三界有是生老病死故佛现世。】
须深天子又问,因为甚么原因,佛出现于世呢?文殊回答说,因为有生老病死 之患,所以佛出现于世。佛出现于世,是为了救度三界众生生老病死之苦故。
【又问文殊。如来得道兴显何法灭除何所。答曰天子。如来得道法无所起
亦无所灭。所以者何。佛兴出世。则无所生亦无所失。所可谓言佛兴出
者。假有此辞随俗现身自然本净。则云平等无所生者。】
须深天子又问,如来得道,是兴显何法,乃至灭除何法呢?文殊回答说,如来 得道,于法无所增亦无所减。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本来平等故。若佛 于法生增减之见,便是邪见,不得为佛。故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为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乃至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所以文殊师利说,如来得道,法无所起亦无所灭。为甚么呢?因为一切法无生 无灭故。所谓佛出世者,是随顺世间,假有其说,而法究竟,自然清净,所以说诸 法平等无所生也。诸佛法身非身,亦是随顺世间现身而已。
【又问文殊。何谓菩萨建立志性。答曰。于一切法无所得者。不堕诸见六
十二疑系缚罗网。】
须深天子又问文殊菩萨说,甚么是菩萨应建立的志性呢?所谓建立志性,同于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即是说菩萨应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
文殊师利回答说,于一切法无所得。因为一切法毕竟净,故无所得。一切法离 分别,故无所得。一切法一相所谓无相,故不可得。一切法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 故无所得。一切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得。
于法若有所得,便是想着,便是邪见。故曰于一切法无所得者,不堕诸见。何 等诸见?六十二种邪见,疑惑罗网也。
【又问。何谓本净。答曰。于内外法无所着。】
本净者,又曰本无。清净自性也,清净真如也。文殊师利回答说,知内根外尘 ,皆是自心所现,故于内外诸法,不生贪着,不执为实有,是为本净。
【又问。何谓菩萨为布施主。答曰。舍身尘劳。不舍一切众生爱欲。】
舍身尘劳者,舍己身命与尘劳烦恼也。然而不舍一切众生,入众生爱欲中而度 脱之也。故菩萨行施,不为自己增长福报,为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致解脱也。
【又问。何谓禁戒具足。答曰。分别晓了寂然之界。蠲除一切众生诸恶。
不舍道心。】
天子又问,怎样是具足诸戒呢?文殊师利答曰,清楚明了寂然之界。寂然之界 者,断尽一切过非也。蠲除一切众生之恶者,是明化他德也。菩萨持戒不为自度, 为度一切众生也。上一句明菩萨过无不尽,下一句明菩萨德无不圆也。菩萨过无不 尽德无不圆,是为持戒具足。
【又问。何谓备悉忍辱。答曰。究尽诸法见一切法。除去众生结恨厌秽瞋
恚之难。而不违舍一切智通至德之铠。】
须深天子又问,何谓具备完满的忍辱行呢?文殊师利答曰,究尽诸法,见一切 法。诸法究尽,便是诸法实相。若人见诸法实相,是名见一切法。一切法实相者, 不二不别,一相无相也。故若见诸法实相,即见一切法。
除去众生结恨下,是明于诸法实相中,清净如如,无有众生烦恼怨结仇恨污秽 瞋恚等事。「难」者,阻难障蔽众生之实性也。于诸法实相当中,无如是等事,故 应除去。是以菩萨忍辱,是为度化众生,令众生除去结恨瞋恚等难也。
而不违舍一切智通至德之铠。而菩萨本身虽入众生界而不被烦恼所染,不违背 失去一切智慧神通。犹人身被智慧神通之铠,而入生死度众生也。
大智度论云,忍辱有二种,曰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 无量智慧。
所谓生忍者,即众生忍也。有二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 害。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特别喜爱恭敬供养众生,不瞋恚加恶众生,是名生忍。 忍其恭敬供养法,及瞋恼淫欲法,是名法忍。
【又问。何谓究竟精进。答曰。菩萨所因可精进者。悉见诸法。至于无上
正真之道。刈除众生懈怠之秽。遵修精进。】
天子又问,何谓究竟的精进呢?文殊师利回答说,菩萨精进于悉见诸法实相, 乃至于无上正等正觉。须知斯即菩萨因见实相证无上觉而精进,无上觉者,毕竟清 净也。菩萨于诸法毕竟净中精进也。刈是剪除义,菩萨复精进于剪除众生懈怠之秽 ,是明菩萨精进行化他德也。故菩萨精进,不轻慢懈怠众生,何以故?欲度之故。 若无懈怠众生,则不须菩萨精进矣。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何谓究竟禅定已。答曰。见一切法本悉清净平等
正受。一切众生因有所着而兴生矣。】
天子复问禅定,文殊答曰,菩萨禅定者,无出无入,无定无不定。因为菩萨如 实知如实见,一切法本来清净,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变无坏。良以一切 法毕竟空故,一切法平等故。若能如此,便是平等大定。正受者,定也。
可怜一切众生迷失本来,虚妄取相执着,以致虚妄落入生死。菩萨为怜悯一切 众生,故明此禅定而度化之。
【又问。何谓菩萨成就智慧。答曰。于诸所行不得所行。蠲除一切放逸之
事。刈去众生沉吟邪见。遵修圣达。是为菩萨成就智慧。】
天子又问菩萨智慧,文殊回答说,于诸所行不得所行。云何不得所行?若行不 以无明爱取为因缘,便不名为业不受后有。以不为业不受后有故,故曰于诸所行不 得所行。
云何不以无明爱取为因缘?以不着我人众寿相故。所以若行不着我人众寿相, 而无四相自无贪瞋痴三毒,以无三毒当然不造诸业不受果报,故曰不得所行。
如是之行,唯智慧之功也。故文殊曰于诸所行不得所行,便是菩萨修于智慧。 此所谓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罗蜜也。
蠲除一切放逸之事者,蠲除一切欲盖之事也。刈去众生沉吟邪见,沉吟者于正 法犹豫不生决定信也。以不起正信故,所以生诸邪见。何谓正见,何谓邪见?见一 切法无所得为正见,若见法有所得即为邪见。菩萨度化,悉令剪除。
如此遵修无上菩提而通达之,便是菩萨成就智慧。以上自何谓菩萨为布施主以 来,是明菩萨六波罗蜜也。
【又问。何谓行慈。答曰。见一切法永悉灭度。】
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兴大慈心入三界而度脱之。然菩萨如实知见,诸法悉皆寂 灭相,只可惜众生迷闷不自觉而已。而菩萨知一切法,永悉寂灭也。
【又问。何谓为哀。答曰。晓了诸法无有作者亦无报应。】
若有造业,乃有所作之果报。而造业者,乃众生虚妄造作也。造业其因,报应 其果。虽然有其因必有其果,然而其因虚妄,报应亦复虚妄。虚妄之因,终不能成 真实之报应。故知众生虚妄造业,虚妄受报也。
菩萨愍念众生,故兴大悲入三界而度脱之。然如实了知诸法无有作者,亦无报 应。何以故?因为一切法悉毕竟空故。
【又问。何谓为喜。答曰。若于诸法无所兴乐亦不无行。】
菩萨以慈悲心庆悦得乐众生谓之喜。菩萨喜心者,庆悦于他,无有嫉妒也。
然菩萨如实知一切法一相,无有能所,故于一切法无所喜乐。不过为庆悦众生 故,亦不无行于喜心也。
【又问。何谓为护。答曰。于一切法不造二事。】
菩萨为护念众生,以平等心,离我人众寿相,断贪瞋痴三毒,齐益怨亲,普护 众生。故于一切法不造二事。二事者,人我也,怨亲也,分别也。
【又问。何谓菩萨至诚真谛。答曰。分别一切诸法犹如幻化。于诸所生而
无所生悉无所有。】
诸法因缘所起,以因缘故假现诸相,是为俗谛。既是因缘假现,故知诸法性空 ,性空者真谛也。真谛之相,是为实相。故曰菩萨分别一切诸法,犹如幻化。幻化 者缘起假有也。
俗谛者假有,真谛者…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