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魔逆經通義▪P12

  ..續本文上一頁既然已經是解 脫了,焉會更有解脫呢?所以我說何因得脫。

  因爲諸法皆由緣起,而緣起無實,縛是因緣縛,解是因緣解,法實無縛亦無解 ,以諸法性空故。就是因爲你想著于虛僞的緣起,以致被縛。如果能知諸法假,便 知諸法空,空中無縛亦無解。所以文殊師利說,本無解脫,如果蠲除這種想著的穢 染,便假名解脫。

  于是文殊師利,舍所建立之威神力,令魔波旬還得自由。

  【時大迦葉謂魔波旬。波旬以爲興作佛事。其魔答曰。文殊師利境界所感

  。不當觀之是我所爲。】

  大迦葉贊歎說,波旬,你能夠興作佛事了。波旬回答說,這都是文殊師利的境 界所感,不是我所能作到的呀。

  【須深天子問文殊曰。其佛事者當于何求。答曰。當于衆生愛欲之中求于

  佛事。又問文殊。何故說此。答曰。以于衆生塵勞之故受于愛欲。設無

  愛欲不興佛事。譬如無疾則不用醫。如是行者。假使衆生無有愛欲則不

  用佛。】

  須深天子問文殊說,佛行度化衆生之事,當于何處去求呢?文殊師利答曰,所 謂佛事者于衆生愛欲中求。爲治衆生心,佛說一切法。若衆生心無愛欲之病,何用 佛說法廣行度化呢?

  須深天子又問,你爲何說佛事是于衆生愛欲中求呢?文殊回答說,因爲衆生于 塵勞中,始受于愛欲,以愛欲故受于生死。佛以大悲心欲度衆生之迷惑,欲度一切 衆生皆入涅槃,于是深知衆生生死病因在于愛欲。衆生若斷愛欲,自然沒有生死, 故假名涅槃。所以興辦一切佛事,皆從衆生愛欲中出。假使沒有愛欲,就不必興辦 佛事了。好象有病時才用醫治,沒有病怎用得著醫治呢?

  因爲這種原因,假使衆生沒有愛欲,便用不著佛出世了。所以人壽于增劫中, 佛不出世,轉輪聖王出世。因爲衆生于增劫中,德行無敗福報未衰故。人壽進入減 劫,于是佛出現于世,因爲衆生德行日下,須佛教化故。

  【又問。以何所生佛興于世。答曰。起生老病終沒之患故佛興出。所以者

  何。叁界有是生老病死故佛現世。】

  須深天子又問,因爲甚麼原因,佛出現于世呢?文殊回答說,因爲有生老病死 之患,所以佛出現于世。佛出現于世,是爲了救度叁界衆生生老病死之苦故。

  【又問文殊。如來得道興顯何法滅除何所。答曰天子。如來得道法無所起

  亦無所滅。所以者何。佛興出世。則無所生亦無所失。所可謂言佛興出

  者。假有此辭隨俗現身自然本淨。則雲平等無所生者。】

  須深天子又問,如來得道,是興顯何法,乃至滅除何法呢?文殊回答說,如來 得道,于法無所增亦無所減。爲什麼呢?因爲一切法本來清淨,本來平等故。若佛 于法生增減之見,便是邪見,不得爲佛。故經雲無有少法可得,爲得阿耨多羅叁藐 叁菩提。乃至若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所以文殊師利說,如來得道,法無所起亦無所滅。爲甚麼呢?因爲一切法無生 無滅故。所謂佛出世者,是隨順世間,假有其說,而法究竟,自然清淨,所以說諸 法平等無所生也。諸佛法身非身,亦是隨順世間現身而已。

  【又問文殊。何謂菩薩建立志性。答曰。于一切法無所得者。不墮諸見六

  十二疑系縛羅網。】

  須深天子又問文殊菩薩說,甚麼是菩薩應建立的志性呢?所謂建立志性,同于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即是說菩薩應如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呢?

  文殊師利回答說,于一切法無所得。因爲一切法畢竟淨,故無所得。一切法離 分別,故無所得。一切法一相所謂無相,故不可得。一切法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 故無所得。一切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得。

  于法若有所得,便是想著,便是邪見。故曰于一切法無所得者,不墮諸見。何 等諸見?六十二種邪見,疑惑羅網也。

  【又問。何謂本淨。答曰。于內外法無所著。】

  本淨者,又曰本無。清淨自性也,清淨真如也。文殊師利回答說,知內根外塵 ,皆是自心所現,故于內外諸法,不生貪著,不執爲實有,是爲本淨。

  【又問。何謂菩薩爲布施主。答曰。舍身塵勞。不舍一切衆生愛欲。】

  舍身塵勞者,舍己身命與塵勞煩惱也。然而不舍一切衆生,入衆生愛欲中而度 脫之也。故菩薩行施,不爲自己增長福報,爲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獲致解脫也。

  【又問。何謂禁戒具足。答曰。分別曉了寂然之界。蠲除一切衆生諸惡。

  不舍道心。】

  天子又問,怎樣是具足諸戒呢?文殊師利答曰,清楚明了寂然之界。寂然之界 者,斷盡一切過非也。蠲除一切衆生之惡者,是明化他德也。菩薩持戒不爲自度, 爲度一切衆生也。上一句明菩薩過無不盡,下一句明菩薩德無不圓也。菩薩過無不 盡德無不圓,是爲持戒具足。

  【又問。何謂備悉忍辱。答曰。究盡諸法見一切法。除去衆生結恨厭穢瞋

  恚之難。而不違舍一切智通至德之铠。】

  須深天子又問,何謂具備完滿的忍辱行呢?文殊師利答曰,究盡諸法,見一切 法。諸法究盡,便是諸法實相。若人見諸法實相,是名見一切法。一切法實相者, 不二不別,一相無相也。故若見諸法實相,即見一切法。

  除去衆生結恨下,是明于諸法實相中,清淨如如,無有衆生煩惱怨結仇恨汙穢 瞋恚等事。「難」者,阻難障蔽衆生之實性也。于諸法實相當中,無如是等事,故 應除去。是以菩薩忍辱,是爲度化衆生,令衆生除去結恨瞋恚等難也。

  而不違舍一切智通至德之铠。而菩薩本身雖入衆生界而不被煩惱所染,不違背 失去一切智慧神通。猶人身被智慧神通之铠,而入生死度衆生也。

  大智度論雲,忍辱有二種,曰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 無量智慧。

  所謂生忍者,即衆生忍也。有二種衆生來向菩薩。一者恭敬供養,二者瞋罵打 害。爾時菩薩其心能忍,不特別喜愛恭敬供養衆生,不瞋恚加惡衆生,是名生忍。 忍其恭敬供養法,及瞋惱淫欲法,是名法忍。

  【又問。何謂究竟精進。答曰。菩薩所因可精進者。悉見諸法。至于無上

  正真之道。刈除衆生懈怠之穢。遵修精進。】

  天子又問,何謂究竟的精進呢?文殊師利回答說,菩薩精進于悉見諸法實相, 乃至于無上正等正覺。須知斯即菩薩因見實相證無上覺而精進,無上覺者,畢竟清 淨也。菩薩于諸法畢竟淨中精進也。刈是剪除義,菩薩複精進于剪除衆生懈怠之穢 ,是明菩薩精進行化他德也。故菩薩精進,不輕慢懈怠衆生,何以故?欲度之故。 若無懈怠衆生,則不須菩薩精進矣。

  【天子複問。文殊師利。何謂究竟禅定已。答曰。見一切法本悉清淨平等

  正受。一切衆生因有所著而興生矣。】

  天子複問禅定,文殊答曰,菩薩禅定者,無出無入,無定無不定。因爲菩薩如 實知如實見,一切法本來清淨,一切法本來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變無壞。良以一切 法畢竟空故,一切法平等故。若能如此,便是平等大定。正受者,定也。

  可憐一切衆生迷失本來,虛妄取相執著,以致虛妄落入生死。菩薩爲憐憫一切 衆生,故明此禅定而度化之。

  【又問。何謂菩薩成就智慧。答曰。于諸所行不得所行。蠲除一切放逸之

  事。刈去衆生沈吟邪見。遵修聖達。是爲菩薩成就智慧。】

  天子又問菩薩智慧,文殊回答說,于諸所行不得所行。雲何不得所行?若行不 以無明愛取爲因緣,便不名爲業不受後有。以不爲業不受後有故,故曰于諸所行不 得所行。

  雲何不以無明愛取爲因緣?以不著我人衆壽相故。所以若行不著我人衆壽相, 而無四相自無貪瞋癡叁毒,以無叁毒當然不造諸業不受果報,故曰不得所行。

  如是之行,唯智慧之功也。故文殊曰于諸所行不得所行,便是菩薩修于智慧。 此所謂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羅蜜也。

  蠲除一切放逸之事者,蠲除一切欲蓋之事也。刈去衆生沈吟邪見,沈吟者于正 法猶豫不生決定信也。以不起正信故,所以生諸邪見。何謂正見,何謂邪見?見一 切法無所得爲正見,若見法有所得即爲邪見。菩薩度化,悉令剪除。

  如此遵修無上菩提而通達之,便是菩薩成就智慧。以上自何謂菩薩爲布施主以 來,是明菩薩六波羅蜜也。

  【又問。何謂行慈。答曰。見一切法永悉滅度。】

  菩薩愛念一切衆生,興大慈心入叁界而度脫之。然菩薩如實知見,諸法悉皆寂 滅相,只可惜衆生迷悶不自覺而已。而菩薩知一切法,永悉寂滅也。

  【又問。何謂爲哀。答曰。曉了諸法無有作者亦無報應。】

  若有造業,乃有所作之果報。而造業者,乃衆生虛妄造作也。造業其因,報應 其果。雖然有其因必有其果,然而其因虛妄,報應亦複虛妄。虛妄之因,終不能成 真實之報應。故知衆生虛妄造業,虛妄受報也。

  菩薩愍念衆生,故興大悲入叁界而度脫之。然如實了知諸法無有作者,亦無報 應。何以故?因爲一切法悉畢竟空故。

  【又問。何謂爲喜。答曰。若于諸法無所興樂亦不無行。】

  菩薩以慈悲心慶悅得樂衆生謂之喜。菩薩喜心者,慶悅于他,無有嫉妒也。

  然菩薩如實知一切法一相,無有能所,故于一切法無所喜樂。不過爲慶悅衆生 故,亦不無行于喜心也。

  【又問。何謂爲護。答曰。于一切法不造二事。】

  菩薩爲護念衆生,以平等心,離我人衆壽相,斷貪瞋癡叁毒,齊益怨親,普護 衆生。故于一切法不造二事。二事者,人我也,怨親也,分別也。

  【又問。何謂菩薩至誠真谛。答曰。分別一切諸法猶如幻化。于諸所生而

  無所生悉無所有。】

  諸法因緣所起,以因緣故假現諸相,是爲俗谛。既是因緣假現,故知諸法性空 ,性空者真谛也。真谛之相,是爲實相。故曰菩薩分別一切諸法,猶如幻化。幻化 者緣起假有也。

  俗谛者假有,真谛者…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