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

  文殊師利所說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

  智谕法師主講

  卷上

  卷下

  釋經文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诃薩十千人俱。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

  自“如是我聞,至菩薩摩诃薩十千人俱”,此有六種因緣,亦曰六種成就。如是爲信成就,我聞爲聞成就,一時爲時成就,佛爲能說法的主成就,在某處爲處成就,與大比丘及菩薩衆俱爲衆成就。

  此爲結集經人之語,非是佛語,故曰證信序。世尊將入涅槃,阿難請問世尊,結集經時,經首應安何語。佛答一切經首,皆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大衆宣說此經。

  舍衛譯曰豐德,系波斯匿王所都之國。祇樹是言園中之樹,系波斯匿王的太子只陀所布施的。給孤獨即悉達長者,以周給孤獨故得名。此園系給孤獨長者所施,故名給孤獨園。

  比丘有叁義,一、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比丘托缽乞食清淨自活,于己可除其我慢、精進佛道,于衆生可除其悭貪令修布施爲作福田。二、破惡:比丘出家受具,破身口七支惡。叁、怖魔:比丘出家,佛眷屬增盛,故魔生恐怖。

  比丘系梵語,因其多義故不翻。

  大比丘是贊歎意,大有大多勝叁義。大者,言是等比丘,人天所敬,有學小乘中至尊。多者,言是等比丘,博學多聞,強記廣識,遍通內外經典。勝者,言是等比丘,知見殊勝,出過九十六種外道。

  菩薩摩诃薩,翻譯爲大菩薩。有人說是地上菩薩,有人說是八地以上菩薩。

  菩薩摩诃薩具雲應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薩埵者譯爲有情。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于大有情衆中,定當爲上首,故複名摩诃薩。

  又雲,“大有情衆者,謂住種性,第八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地,及初發心乃至不退轉地菩薩摩诃薩,是名大有情衆。”

  所謂種性有五,一、習種性,是十住位菩薩。二、性種性,是十行位菩薩。叁、道種性,是十回向位菩薩。四、聖種性,是十地位菩薩。五、等覺性,等覺位菩薩。今雲住種性,便是從住位以上菩薩便是大有情。

  第八預流,便是四雙八輩之聖人。從第八預流向算起,曆經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算到預流向,故曰第八預流,這些聖人都是大有情衆。

  再向上乃至獨覺地,獨覺地便是辟支佛。若准前文,應包含獨覺向。

  初發心乃至不退轉地菩薩摩诃薩,初住位菩薩名發心住菩薩,故即從初住算起。不退轉地菩薩摩诃薩,是八地菩薩。因爲八地以上入無功用道,故名不退轉地。

  故八地以還之菩薩及二乘聖人,皆爲大有情衆。若准這段經文,菩薩摩诃薩應爲八地以上的大菩薩。

  大莊嚴者,福慧二種莊嚴也。因爲這二種莊嚴能圓滿無上佛道,故名大莊嚴。欲圓滿福莊嚴,應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種波羅蜜。欲圓滿慧莊嚴,應修般若波羅蜜。這些大菩薩,都以六度萬行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就一般而言,不退有叁,即一、位不退,二、行不退,叁、念不退。依彌陀要解,位不退,入聖流不退墮凡夫。行不退,恒度衆生,不退墮二乘。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今約地上菩薩言,初地至六地,習行有時不進,名爲行退。七地名遠行地便無行退,然猶是有功用道,或起愛習氣,故名念退。八地以上入無功用道,永絕叁種退,故名不退轉地。

  【其名曰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無礙辯菩薩。不舍擔菩薩。與如是等大菩薩俱。】

  略舉菩薩名。

  【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诃薩。明相現時從其住處來詣佛所。在外而立。】

  童真菩薩,自然一于真如法性,不假功用也。童真又曰童子,在明入于無功用道也。

  明相現時,即黎明時分。黎明時分文殊師利菩薩,來到佛所在外而立。

  【爾時尊者舍利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大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羅。如是等諸大聲聞。各從住處俱詣佛所。在外而立。】

  次列聲聞,余經多是先列聲聞,後列菩薩。今經以文殊欲宣般若大法,故先列菩薩,次及聲聞。

  于聲聞人中,舍利弗智慧第一。于大菩薩中,文殊師利智慧最爲第一,故經中先表此二人。諸大聲聞,言舍利弗等皆回小向大之聲聞也。略說聲聞,有其四種。第一決定聲聞,又曰定性聲聞。此輩人久習小乘,今世遇佛,聞小乘教,道熟證果。今諸大聲聞,皆非定性聲聞。第二增上慢聲聞,此輩人我慢甚重,薄有所得,謂爲證果。實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第叁退大聲聞,此輩人本是菩薩,只爲厭苦情深,中途心生厭畏,以至退大取小。舍利弗便是退大聲聞。第四應化聲聞,此乃佛及菩薩,以大悲心權巧示現,內秘己德,外現聲聞。

  諸大聲聞,亦各來至佛所,在外而立。

  【佛知衆會皆悉集已。爾時如來從住處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時在門外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先已至此住門外立。我實于後晚來到耳。】

  今欲明般若精微,須是大智慧者應機。文殊菩薩及舍利弗尊者,分別于菩薩及聲聞衆中,智慧最爲第一,故世尊先問此二人。

  非佛不知文殊先到,不過故意先問舍利弗耳。欲令舍利弗自示謙德,舍利弗雖于聲聞衆中智慧第一,然較文殊卻是遠遜不如。故曰我實于後晚來到耳。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汝實先來到此住處。欲見如來耶。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實來此欲見如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衆生。我觀如來如如相。不異相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不有相不無相。不在方不離方。非叁世非不叁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淨相。以如是等。正觀如來利益衆生。】

  欲見如來者,是見法實相也,非是以色相取佛。色相隨乎生滅,不能爲衆生作皈依,不能利益衆生。故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諸法實相,亦即諸法如義,若人如是見,是爲真見如來。實相即是諸法,諸法皆是實相,非是法有二,只怪衆生見有差別而已。衆生根機不同,所以同樣面對佛,有見如來,有不見如來也。

  諸法實相是佛法身,所謂法身者,非是報化以外另有法身,而是報化即法身也,故曰報法身化法身。故大菩薩以機圓故面對報化即見法身。小機凡夫以鈍根故,雖是法身,卻見化佛。故報化即是法身,衆生有見不見而已。若謂報身化身以外另有法身,則法身當有生滅,既有生滅豈是法身?

  法身常住盡于未來,故能爲衆生作無盡皈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雲,衆生當皈依法身佛。因爲報化幻現,法身爲實,唯有真實始能爲衆生作無盡皈依而利益衆生。故經雲我樂正觀利益衆生。

  所謂正觀者,是觀諸法空相。若人能正觀諸法空相,便知諸法假相幻有。若知諸法假相幻有,便知諸法如如不二不異。即此諸法空相,名爲菩提,名爲法界,名爲如來。若不如此觀者,便是邪觀。

  諸法空相者,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者,成就一切事功也。離一切相者,不著一切虛妄也。以離一切相,故諸法如如不二不異。故經雲我觀如來如如相,不異相。

  以諸法不異相離一切相故,所以說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不有相,不無相。若謂有動相作相生相滅相有相無相,皆是著相,皆是差異相。

  在方離方,是著于空間相。叁世非叁世,是著于時間相。若不著空間相亦不著時間相,則一切法無二相,亦無不二相。無垢相亦無淨相。如是一切相皆離,是如實空義。如實空即菩提,即法界,即如來。如果稍著于相,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著相之人,必住有法。住于有法,故有生死輪轉無窮。爲度有情生死流轉,故必須正觀諸法空相。正觀諸法空相,便是見于如來。故曰我實來此欲見如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衆生。以如是等正觀如來利益衆生。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見于如來。心無所取亦無不取。非積聚非不積聚。】

  佛告文殊師利說,若能如是見于實相而見如來,則心于諸法無所取亦無不取了。一切法皆空,故無所取。而此“空”亦空,故無不取。

  一切法即空是真谛,空即一切法是俗谛。真谛即俗谛,俗谛即真谛,不二不別。真谛是體,俗谛是用,體爲用之體,用爲體之用。約“體用”,則不二二。約“用體”,則二不二。故若壞俗谛,即壞真谛。所以佛印證善現說“具壽善現,智慧甚深,不壞假名而說法性。”法性者無所取,不壞假名者無不取。

  十二因緣,緣受生愛,緣愛故取,緣取故受後有。如果沒有無明愛煩惱爲因緣,則雖行而不受後有。故菩薩摩诃薩,以實智故,于一切法無所取。以權智故,入生死度一切衆生。此等菩薩,皆是破無明證法性深達實相的大菩薩。

  所謂積聚是蘊相,亦即因緣和合相。如華嚴經雲法非和合不和合。何以故?于諸法空相當中,無有和合,亦沒有不和合。若說和合是增語,若說不和合還是增語。故大般若經雲“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空相)。謂變礙爲色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領納是受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取相是想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造作是行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了別是識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苦惱積聚是蘊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

  修道證滅原無苦惱積聚,然而造集受苦,六道不爽,故曰非積聚非不積聚。衆生迷惑,于畢竟空中妄受六道輪回,實可憐憫。永嘉大師說迷時分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空空無大千,焉有積聚?六道分明,焉得不積聚?以是之故,衆生應力求如實覺知,得見如來也。

  【爾時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說。見如來者甚爲希有。爲一切衆生故見于如來。而心不取衆生之相。化一切衆生向于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爲一切衆生故見于如來者,即是文殊師利所說“我樂正觀利益衆生”之意。雖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求見實相…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