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謂處空閑者,是遠離五欲五蓋也。五欲者眼耳鼻舌身,貪著色聲香味觸。五蓋者,貪欲蓋,嗔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五欲者在前五識,五蓋者在第六意識。前五識不分別五塵,第六意識不分別五蓋,于是能壞結賊,名之曰安隱。如大方廣叁戒經雲“雲何安隱?謂無分別。”。大般涅槃經亦說“壞結賊故,故名安隱。”以如是安隱故,說名空閑處。
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爲何不取相貌?因爲取相貌則生分別,若生分別則不能如法界緣了。所以修觀非是取相之謂也,行人欲修觀者,應依于經教,不可妄以分別心而取著于相。故觀無量壽佛經佛教行人,須依十六觀起修,並說如此觀者是爲正觀,不如此觀者,悉是邪觀。
系心一佛專稱名字,諸佛是法界身,與衆生心不二不異。故曰佛不可思議,衆生亦不可思議,衆生心亦不可思議。諸佛衆生及心皆橫遍豎窮,所以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系心一佛,則心不旁骛。若能專心稱佛名號心不旁骛,當下即離我人衆壽相。四相既離,故不取諸相心無分別。雖然心不取相無有分別,卻又不落無念。因爲佛陀聖號念得曆曆分明故。雖是念得分明,卻正是不取于相無有諸念。如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與法界清淨一如。此之謂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也。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此所謂向處修。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四威儀中面向西方,不敢向西方便利涕唾。經雲若人記憶西方,知西方有佛,亦得往生也。
此段文字,重于事修,出于佛之權智。理修雖妙,然不及事修易得受用。所謂諸佛菩薩,權智不思議也。
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念念相續者,淨念相繼也。即能于此淨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因爲諸佛同一法性身,所以念一佛功德,與念諸佛功德無二。所以念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皆是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皆是阿彌陀佛。因爲一法界故,法不二故。所以佛本不二,隨衆生心而有差別也。
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言佛法身也,贊佛法身德也。皆乘一如成最正覺,言佛報身也,贊佛解脫德也。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言佛化身也,贊佛般若德也。諸佛以法身同故,所以功德無二。
【如是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佛言如是入于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因爲一法界故。
【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于聲聞中雖爲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叁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此是佛贊得一行叁昧之功德。阿難于佛弟子中多聞第一,得總持叁昧,故曰得念總持辯才智慧。但是猶住量數,有限有礙。若比起得一行叁昧者,就差得多了,百千等分不及其一。得入一行叁昧者,對于諸經法門,一一皆能分別。而且皆能了知其決定義無疑無礙無有錯謬。縱令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菩薩摩诃薩應作是念。我當雲何逮得一行叁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佛言。菩薩摩诃薩。當念一行叁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叁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有些菩薩摩诃薩應時即作是念,我當雲何能得到一行叁昧不思議功德無量名稱?如阿彌陀佛,普度一切,名聞十方,若有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者,即是不思議功德無量名稱。
佛告訴諸菩薩說,當念一行叁昧。念一行叁昧者,即是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如法界緣,處空閑舍亂意不取著于相,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這樣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即便得入。這種不思議功德,便能親自作證了。
但是除誹謗正法者,誹謗正法便是不信佛法。不信惡業重罪障,是不信因果也。像這種人便不能入一行叁昧。
此與無量壽經所說“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唯除五逆,即今經所謂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是也。是知經中雖未明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然佛實已寓意系心阿彌陀佛,專稱阿彌陀佛名字了。
【複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師。珠師答言。此是無價真摩尼寶。即求師言。爲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師治已隨其磨時。珠色光明映徹表裏。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學一行叁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隨修學時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亦複如是。】
此是以譬明法也。阿彌陀佛名號,譬如無價真摩尼寶。若人持念佛名修學一行叁昧不思議功德無量名稱者,隨其修學時,便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
此所謂頓悟漸修,猶如學射,明見標的,用力射去。雖然不能一箭中的,但勤習功純,久射自然鄰的。一旦功行圓滿,一箭中的複何疑哉?
是知阿彌陀佛聖號,至真至正,是無價真摩尼寶。若人持念即得一行叁昧,決無差錯。唯此持名念佛一門,是正修行路也。
【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光明遍滿無有減相。若得一行叁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無有缺少。亦複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輪光。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皆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叁昧者。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隨順正法無錯謬相。】
用日輪譬喻佛法,佛法圓滿具足,無有缺減。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無增無減。故用日輪譬喻,光明遍滿無有缺減。
離味者,所謂離相離分別離煩惱離生死也。離相離分別離煩惱離生死,亦即解脫味,亦即寂滅味,亦即一味。佛說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如幻,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不二,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無相,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說一切法不增不減,故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佛以如是等方便,演說正法。
若人得是一行叁昧者,亦能如佛一樣,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完全能隨順正法,而無錯謬相。
【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得是一行叁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助道法者,叁十七道品也。叁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二乘人修叁十七道品可得有余涅槃。菩薩修叁十七道品,可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若菩薩摩诃薩得一行叁昧,即能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易言之,便勿須另修叁十七助道品了。
【複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相不可思議。是菩提中亦無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法界無界,故無分別相。一相即是無相,所以亦不見法界一相,若見一相,即有能所,即是二相故也。如是則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相不可思議,因爲一切相幻有,不可思議,所以不見法界分別相及以一相。
因爲覺了空義,即是菩提,所以菩提中亦無佛可得。如是知者,便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切法悉是緣起,緣起諸法無有自性,無自性法,即是空性。而此空性即是菩提,所以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故曰一切法悉是佛法。
若人能如此生信,不驚不怖亦不疑惑,能夠安忍于此法而不動者,即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議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
因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思議,等虛空不可得。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故意問說,以如是因,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
佛回答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爲甚麼呢?因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不思議界,不思議界非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乃至非一切相,所以不以因得,亦不以非因得。
原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本來清淨,本來平等,本來不生不滅。于聖無增,于凡無減,無得無失,無修無證,故終不可得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不生懈怠。當知是人已于先佛種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聞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生驚怖。即是從佛出家。若優婆塞優婆夷。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不驚怖。即是成就真歸依處。】
聞如是說不生懈怠者,是精進修學也。雲何精進修學?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
若出家二衆,能聞法不生驚怖者,是真隨佛出家。若在家二衆,能聞法不生驚怖者,是成就真歸依處。因爲甚深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能出生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修佛乘。】
佛乘即是最上乘,一乘,大乘。故金剛經說,我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爲學大乘者說,爲學最上乘者說。若人不習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修佛乘。
【譬如大地一切藥木皆依地生長。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羅蜜而得增長。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相違背。】
茲以大地爲譬,形容般若波羅蜜。大地能生一切藥木,般若波羅蜜能生一切善根。一切善根之根,有生長成就義。一切善根能生長成就無上菩提,故曰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相違背。
所謂藥木,即是草木也。因爲一切草,無不可爲藥。然而何以不曰草木,而謂藥木呢?因爲曰藥木者,采其能對治義,能對治衆生煩惱也。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此閻浮提城邑聚落。當于何處演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今此會中若有人聞般若波羅蜜。皆發誓言。于未來世常得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是信解。未來世中能聽是經。當知此人不從余小善根中來。所能堪受…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