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P12

  ..续本文上一页所谓处空闲者,是远离五欲五盖也。五欲者眼耳鼻舌身,贪著色声香味触。五盖者,贪欲盖,嗔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五欲者在前五识,五盖者在第六意识。前五识不分别五尘,第六意识不分别五盖,于是能坏结贼,名之曰安隐。如大方广三戒经云“云何安隐?谓无分别。”。大般涅槃经亦说“坏结贼故,故名安隐。”以如是安隐故,说名空闲处。

  舍诸乱意不取相貌。为何不取相貌?因为取相貌则生分别,若生分别则不能如法界缘了。所以修观非是取相之谓也,行人欲修观者,应依于经教,不可妄以分别心而取著于相。故观无量寿佛经佛教行人,须依十六观起修,并说如此观者是为正观,不如此观者,悉是邪观。

  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诸佛是法界身,与众生心不二不异。故曰佛不可思议,众生亦不可思议,众生心亦不可思议。诸佛众生及心皆横遍竖穷,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系心一佛,则心不旁骛。若能专心称佛名号心不旁骛,当下即离我人众寿相。四相既离,故不取诸相心无分别。虽然心不取相无有分别,却又不落无念。因为佛陀圣号念得历历分明故。虽是念得分明,却正是不取于相无有诸念。如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与法界清净一如。此之谓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也。

  随佛方所端身正向,此所谓向处修。如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四威仪中面向西方,不敢向西方便利涕唾。经云若人记忆西方,知西方有佛,亦得往生也。

  此段文字,重于事修,出于佛之权智。理修虽妙,然不及事修易得受用。所谓诸佛菩萨,权智不思议也。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念念相续者,净念相继也。即能于此净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因为诸佛同一法性身,所以念一佛功德,与念诸佛功德无二。所以念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皆是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皆是阿弥陀佛。因为一法界故,法不二故。所以佛本不二,随众生心而有差别也。

  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言佛法身也,赞佛法身德也。皆乘一如成最正觉,言佛报身也,赞佛解脱德也。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言佛化身也,赞佛般若德也。诸佛以法身同故,所以功德无二。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佛言如是入于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因为一法界故。

  【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若比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此是佛赞得一行三昧之功德。阿难于佛弟子中多闻第一,得总持三昧,故曰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但是犹住量数,有限有碍。若比起得一行三昧者,就差得多了,百千等分不及其一。得入一行三昧者,对于诸经法门,一一皆能分别。而且皆能了知其决定义无疑无碍无有错谬。纵令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

  【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当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有些菩萨摩诃萨应时即作是念,我当云何能得到一行三昧不思议功德无量名称?如阿弥陀佛,普度一切,名闻十方,若有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者,即是不思议功德无量名称。

  佛告诉诸菩萨说,当念一行三昧。念一行三昧者,即是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如法界缘,处空闲舍乱意不取著于相,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这样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即便得入。这种不思议功德,便能亲自作证了。

  但是除诽谤正法者,诽谤正法便是不信佛法。不信恶业重罪障,是不信因果也。像这种人便不能入一行三昧。

  此与无量寿经所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唯除五逆,即今经所谓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是也。是知经中虽未明言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然佛实已寓意系心阿弥陀佛,专称阿弥陀佛名字了。

  【复次文殊师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师。珠师答言。此是无价真摩尼宝。即求师言。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师治已随其磨时。珠色光明映彻表里。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随修学时知诸法相。明达无碍功德增长。亦复如是。】

  此是以譬明法也。阿弥陀佛名号,譬如无价真摩尼宝。若人持念佛名修学一行三昧不思议功德无量名称者,随其修学时,便知诸法相,明达无碍功德增长。

  此所谓顿悟渐修,犹如学射,明见标的,用力射去。虽然不能一箭中的,但勤习功纯,久射自然邻的。一旦功行圆满,一箭中的复何疑哉?

  是知阿弥陀佛圣号,至真至正,是无价真摩尼宝。若人持念即得一行三昧,决无差错。唯此持名念佛一门,是正修行路也。

  【文殊师利。譬如日轮光明遍满无有减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无有缺少。亦复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轮光。文殊师利。我所说法皆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说亦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随顺正法无错谬相。】

  用日轮譬喻佛法,佛法圆满具足,无有缺减。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增无减。故用日轮譬喻,光明遍满无有缺减。

  离味者,所谓离相离分别离烦恼离生死也。离相离分别离烦恼离生死,亦即解脱味,亦即寂灭味,亦即一味。佛说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故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佛说一切法如幻,故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佛说一切法不二,故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佛说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故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佛说一切法无相,故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故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佛说一切法不增不减,故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佛以如是等方便,演说正法。

  若人得是一行三昧者,亦能如佛一样,其所演说亦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完全能随顺正法,而无错谬相。

  【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满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助道法者,三十七道品也。三十七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二乘人修三十七道品可得有余涅槃。菩萨修三十七道品,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得一行三昧,即能满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易言之,便勿须另修三十七助道品了。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议。是菩提中亦无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界无界,故无分别相。一相即是无相,所以亦不见法界一相,若见一相,即有能所,即是二相故也。如是则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议,因为一切相幻有,不可思议,所以不见法界分别相及以一相。

  因为觉了空义,即是菩提,所以菩提中亦无佛可得。如是知者,便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法悉是缘起,缘起诸法无有自性,无自性法,即是空性。而此空性即是菩提,所以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故曰一切法悉是佛法。

  若人能如此生信,不惊不怖亦不疑惑,能够安忍于此法而不动者,即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议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

  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等虚空不可得。所以文殊师利菩萨故意问说,以如是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佛回答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为甚么呢?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不思议界,不思议界非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乃至非一切相,所以不以因得,亦不以非因得。

  原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来清净,本来平等,本来不生不灭。于圣无增,于凡无减,无得无失,无修无证,故终不可得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不生懈怠。当知是人已于先佛种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闻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惊怖。即是从佛出家。若优婆塞优婆夷。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怖。即是成就真归依处。】

  闻如是说不生懈怠者,是精进修学也。云何精进修学?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

  若出家二众,能闻法不生惊怖者,是真随佛出家。若在家二众,能闻法不生惊怖者,是成就真归依处。因为甚深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能出生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即是不修佛乘。】

  佛乘即是最上乘,一乘,大乘。故金刚经说,我此金刚般若波罗蜜,为学大乘者说,为学最上乘者说。若人不习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即是不修佛乘。

  【譬如大地一切药木皆依地生长。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罗蜜而得增长。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违背。】

  兹以大地为譬,形容般若波罗蜜。大地能生一切药木,般若波罗蜜能生一切善根。一切善根之根,有生长成就义。一切善根能生长成就无上菩提,故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违背。

  所谓药木,即是草木也。因为一切草,无不可为药。然而何以不曰草木,而谓药木呢?因为曰药木者,采其能对治义,能对治众生烦恼也。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城邑聚落。当于何处演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今此会中若有人闻般若波罗蜜。皆发誓言。于未来世常得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是信解。未来世中能听是经。当知此人不从余小善根中来。所能堪受…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