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沙门。致闲不
懅。究竟博闻。善权智慧。开化众生导以四恩。将护正法。常行质直而
无谀谄。一切所珍而不爱不怀害心向于众生。是为二十。逮得经典至
佛大道。】
佛言彼人听闻省察,依教奉行不从魔教,获得那二十种事呢?
一、大慈,大慈者爱念众生,与众生以乐。
二、大哀,大哀即大悲也。大悲者愍念众生,拔众生之苦。
三、不厌生死,入三界度众生,修菩萨慈悲济世之行。
四、常见善友,善友者,善知识也。经云无我者为善知识,有我者为恶知识。 因为有我者,必生贪瞋痴三毒,故非善知识。无我者,则无贪瞋痴三毒,故为善知 识。而佛即是一切众生之大善知识。
五、辄遭佛世者,即生佛国土也。
六、如果于法有所启请仰求,即得大乘六波罗蜜。
七、所生之处,与诸菩萨恒为伴侣。
八、总持者,梵文曰陀罗尼。总持即持善不失与夫持恶不起也。此有四,一者 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持而不忘。佛之教法者,理教也,理以教明,教以理立也。 二者义陀罗尼,义者理也,所谓教理是也,教理者,明教法之所以也。三者咒陀罗 尼,咒者诸佛不测之真言也,于诸真言总持而不失。四者忍陀罗尼,忍者安住于实 相法也。若人于此法听省奉行,便可获致总持也。
九、具足辩才,辩才者四无碍辩也,如前所释。大集经云,菩提心中摄诸义故 ,是名义无碍智。一切法界入菩提心,是名法无碍智。实无文字而说文字,是名词 无碍智。不可说法,说不断绝,是名乐说无碍智。无碍智者,即四无碍辩才也。
十、是人可得五通之慧,五通者,除漏尽通,其余五通也。
十一、所未闻法,而得闻之。
十二、世世所生,皆不失菩提道心。
十三、若生人间,得出家而为沙门。沙门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
十四、懅者,急促也,热恼也,致闲者,心乐闲静不被欲盖扰乱热恼也。
十五、究竟者,了义也,得诸法总相也。博闻者,深入诸法别相也。然而博闻 者非是取其名词也,博闻不取于相,可增长智慧。如果博闻取相,便有大过。故博 闻无过,博闻取相则便有过。
十六、善权者,实方便智也。虽有智慧,不假方便,不成功德也。
十七、开示化导众生,使其知报父母恩国王恩三宝恩众生恩。
十八、护持诸佛正法。
十九、其所言所行,诚直无假,对人不说一些虚伪的,恭维的,谄媚的话。
二十、对于自己所珍爱的一切,毫不吝啬而布施与人。对于众生,不怀伤害之 心。
其人能得如是二十种事,并且于佛经典,能得甚深微妙之法,而至于佛之无上 菩提。
【于是须深天子问魔波旬。快哉善利。乃为如来之所嗟叹。时魔报曰。吾
身不用快哉善利。譬如男子鬼神着之。当可所说计实不是其人所语。鬼
神所言也。如是仁者。今吾所说。文殊师利之所发动。不当宣传言是我
说。天子问曰。今仁变成为佛身形。不以欢乎。又复相好庄严其身。坐
师子床讲说经法。不以乐耶。魔复报曰。卿等见我相好严身。我还自
枷锁系缚。】
于是须深天子对魔说,真高兴你能获得如此善利,能蒙佛赞叹。 波旬说,你不要认为我获善利,其实我并无有善利。譬如有人为鬼神所着,不 要认为此人所说的话,是出于彼人之心。其实都是鬼神所言也。仁者,要知道,今 我所说的话,都是文殊师利所发动的呀。你不应该认为是我所说的。
须深天子说,现在仁者变成佛的样子,难道你不高兴吗?同时坐在师子座上, 讲说经法,是多么快乐的事呀。
魔波旬无可奈何地说,你们见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但是我还自见 ,被枷锁之所系缚。
【天子告曰。波旬。自归悔过伏罪文殊师利。文殊师利威神原赦波旬。波
旬答曰。不当首悔学于大乘菩萨大士。所以者何。行菩萨者。不见缺漏
瑕秽之界。兴瞋恚者。设怀怨恨。乃当对悔稽首自归。】
须深天子说,波旬,你归依文殊师利,向文殊师利悔过伏罪,文殊师利会原谅 你赦免你。
波旬说道,不应该向学大乘法的菩萨大士,对首忏悔的。大士即是别称菩萨。 为甚么呢?因为行菩萨道的大士,对一切众生不见其缺点过失之分别,对一切违逆 众生亦不生瞋恚。如果菩萨有瞋恨心怀恨心,我当忏悔稽首归依。今菩萨不怀此心 ,怎用得着归依悔过伏罪呢。
【天子又问。菩萨忍辱为何等类。其魔报曰。菩萨忍辱有十二事。何谓十
二。志性忍辱而无瞋疵。其意忍辱而不怀害。忍辱无谄不欺众生。忍辱
愍穷哀伤一切贫于智慧不及道者。修忍辱事所行如言则不退转。其空忍
者离于一切犹豫邪见。专惟法忍导御诸法。深妙忍者不计吾我。柔顺法
忍而从归趣众贤圣慧。真谛忍者不乱缘起。不错乱忍顺从一切众生之心
。意不起忍因便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是为菩萨十二事忍。】
须深天子问曰,菩萨忍辱有那些事呢?魔波旬回答说,菩萨忍辱有十二事,那 十二事呢?
一、其志性无瞋恚的毛病,而自然能够忍辱。
二、其心意调柔,不轻易动怒暴躁。同时对于众生无有报复伤害之心。
三、菩萨忍辱,质直无假,出于至诚恳切心。不是矫揉造作,谄媚众生欺骗众 生的。 四、菩萨忍辱,是怜愍一切穷乏的众生。所谓穷乏,是言贫于法财贫于智慧也 。故曰悲愍伤怀一切无智慧不能修行佛道的众生。
五、菩萨修忍辱行,是所行如其所言。菩萨有何等言?菩萨言者,欲度一切众 生皆成佛也。菩萨于此誓言,决不退转。
六、犹豫是心不能决定也。菩萨修于空忍,如实知我空人空法空。心决定于无 我受辱,无人辱我,亦无有辱法。其心决定而无犹豫。
七、菩萨专精思惟法忍,如实知一切法如幻,一切法空。于瞋恚打骂杀害之法 不瞋,于恭敬供养赞叹之法不喜。能够顺导调摄诸法。
八、菩萨修行深妙忍者,不取吾我之见,不分别人众之见,以平等心视待一切 。
九、柔顺忍,是顺于无漏法,向中道义也。菩萨行柔顺忍,而归向于贤圣之慧 。
十、菩萨修真谛忍,知缘起诸法,毕竟性空,所以于缘起法,不迷不乱。
十一、菩萨行不错乱忍,如实知一切众生心之差别。所以能顺从一切众生之心 ,而因机化导。
十二、意不起忍者,其意清净也。因而获得无生法忍。以上便是菩萨十二事忍 。
【于是须深天子问魔波旬。卿若寻说此二十事。至十二忍宁踊跃乎。答曰
欢喜。须深即启文殊师利。仁者原赦魔波旬罪。文殊问魔谁为系汝。报
曰不知谁为缚我。答曰波旬!卿不被缚自想为缚。一切愚痴凡夫之士其
亦若兹。心本悉净无所思念。志在想着。不知无常计有常想。苦为乐想
。无身计身。不净净想。无色色想。无痛痒思想生死识。而想五阴。如
今波旬。恶畏系缚何因得脱。又曰。今我不复得解脱乎。答曰。如是波
旬。已得脱者不复更脱何因得脱。由缘从于虚伪之想而致系缚。蠲除此
秽名曰解脱。于是文殊师利。舍所建立威神感动。令魔波旬即复如故。】
须深天子问魔波旬说,你不加考虑地能说出如是二十事,及十二种忍,能不高 兴吗?波旬答说,我亦感觉很欢喜。
天子见魔波旬对佛法起欢喜心,于是替他向文殊师利求情说,文殊师利菩萨, 原谅赦免波旬的罪吧。
文殊师利问魔波旬,是谁系缚你了?波旬回答说,不知是谁把我缚起来的。
文殊师利向波旬说,波旬!你没被缚,只是被自己取相的假想所缚罢了。
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于清净中,无缚亦无解。一切法如幻,于如幻法中,无 缚亦无解。一切法空,于空中无缚也无解。一切法不二,于不二法中,无缚亦无解 。一切法不生不灭,于不生不灭法中,无缚亦无解。一切法无相,于无相法中,无 缚亦无解。一切法不增不减,于不增不减法中,无缚亦无解。一切法悉皆寂灭,于 寂灭法中,无缚亦无解。乃至一切法不可思议,于不思议法中,无缚亦无解。众生 迷惑,不知诸法实相。乃于无缚无解中,妄以取相假想受缚。所以文殊师利说,卿 不被缚,妄以自想而受缚。
一切愚痴凡夫之士亦如是。一切愚痴凡夫,亦是因为自己虚妄取相假想而受缚 。以致落于生死,不得超脱。不知自己心性,本来清净,无有思愿亦无念着。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全是自己妄想住着,如此住着,即是颠倒。于无常 中,颠倒计常。不知诸法缘起,如幻如化,剎那不住,所现悉是无常相。痴人不知 ,却执如幻之相为常。
凡夫之士,颠倒执着以苦为乐。本来诸法性空,原无有苦。而愚痴凡夫却执因 缘起假相为实。不知因缘假相是如幻法,不实法,无常法,变坏法,生灭法。众生 颠倒,执为实在法可乐法可喜法。一旦诸法现无常相变坏相生灭相,于是众生便落 苦恼之中。
无身计身,所谓身见者,我见也。一切法随缘假现,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知 无我。如果浅显些说,「我」于诸法不得自在,故知诸法无我。譬如我不欲病,而 身却生病。我不欲苦,而身却生苦。我于此身不得自在,故知此身非我。而凡夫颠 倒,将无我之身,执着为我。
不净净想,此身不净,却颠倒执着为净,妄生贪着。
以上略言凡夫四倒,凡夫四倒者,无常常想,苦为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 。
以下无色色想,是言愚痴凡夫,不知五阴皆空,反而想着于五阴也。痛痒者受 阴也,思想者想阴也,生死者行阴也,识者识阴也。
最后文殊师利说,波旬,现在你虽然厌恶畏惧系缚,但是怎么能得到解脱呢? 因为本来无有缚故。
于是波旬说道,难道我就得不到解脱了吗?
文殊师利说,是的,波旬。因为本来无有系缚,所以已得解脱。…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