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魔逆经通义▪P10

  ..续本文上一页于暗冥。当得智慧以为

  明照。欲如明镜见其面像。其色如鬼罗剎之形。其顺念者观无所见。求

  舍尘欲不益众秽。则以空慧无相无愿无所越度。其有晓了爱欲如是。设

  复有着于爱欲者。则于众生不兴慈哀。众生无我而无有身。亦不望想于

  诸吾我。如是观者审谛持律。】

  耆年优波离,六十岁至八十岁曰耆年,耆年即老年也。优波离是佛之弟子,持 戒第一,故问于持戒。奉持法律者,即奉持戒律也。优波离问波旬,比丘怎样严持 戒律呢?

  魔波旬回答说,比丘若能如实明了一切诸法,开化及于一切众生。如实了知一 切法者,知一切法性空也。以此性空法,开导教化众生。而如实知一切众罪究竟根 本际,悉皆清净。所谓如实知一切罪性本空,一切罪行皆由妄心所造也。如能伏除 妄心,一切罪相本际不可得也。这样去教授那些对佛戒法不起净信的人。犹豫者, 即是不起决定信也。

  比丘若遇到辱骂毁谤时,对于已学之佛戒法,仍须坚决执持,不动摇信念,不 起违犯之心行。对于辱骂毁谤我的人,亦不生烦恼不怀结恨。

  彼于诸法不曾起心动念,而有所我见主张。御者,有强作主张宰制之意。

  常能化度诸有逆者,逆者即有逆罪者。逆罪有五,其罪最重。五逆罪者,即杀 父杀母恶心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纵然犯五种逆罪的人,皆能教化令其得度 ,何况小小犯戒的人呢?

  体解尘劳靡所不别。了解一切烦恼悉能分别其因缘果报。对于一切客尘烦恼, 皆知其虚妄如幻,而不怀实有坚要的想法。

  能明白宣说分析一切爱欲,悉是虚妄心所起。而不在内根,不在外尘,亦不在 两间的识。知道烦恼从迷惑不觉而起。既然爱欲迷惑虚妄不实,本来是空的,所以 不起坏爱欲之心。若起坏爱欲之心,便是执着爱欲为实有了。亦不去劝化别人毁坏 爱欲,因为一切法本自性空,不坏不杂故。

  既然一切法性空,故爱欲亦空。若爱欲实有,对「有」可说无欲。今爱欲既空 ,所以「无欲」之念亦不可起。所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知道一切尘劳爱欲,都 如云雨一般无常无住空而不实。

  观于圣智慧,而为人宣说。虽有言说,而无住着。犹如风吹散浮云一样,能说 者所化者,悉皆无住。

  有尘劳烦恼者,如水中月影,虽显现而非实有。其尘劳烦恼者,乃缘于妄想欲 念而现男女面像。由于暗冥者,由于愚痴也,而执其面像,生于爱着也。若以智慧 明照时,便知「欲」念,犹如镜像,虽有而非实。其男女色相,如食人之鬼罗剎一 般。

  其顺念者,是言如果观于男女色像时,应观一切色像皆空而无所见。精进于舍 弃尘欲,不可增长其污染之心。如是则可修于空慧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而 无所越轨,不犯过非了。

  其有晓了爱欲之法,这样地如幻不实,假使还着于爱欲者,便于众生不兴慈哀 了。不兴慈哀者,不兴慈悲也。何以故?因为他着于爱欲,心不平等,所以于诸众 生不兴慈悲。

  众生无我而无有身。众生执着有身,故生我见。然众生者因缘幻有,幻有非实 ,故曰无我而无有身。若众生决定有我者,则人决定是人,天决定是天,畜决定是 畜,鬼决定是鬼……。既然人决定不能生天,天决定便不能转人。畜决定便不能成 鬼,鬼决定便不能变畜。若如是者,便无六道轮回矣。既有六道轮回,定知众生无 我而无有身。不但众生如此,我亦如此也。故曰亦不望想于诸吾我。若如是观一切 法空者,乃能审谛持律也。

  【其尊弟子五百人等。各各自问己身所知。时魔波旬。各各分别而发遣之

  。于是诸天众中。有一天子。名曰须深。问魔波旬。文殊师利。属者讲

  说诸魔事业。仁岂堪任重复义理。何谓菩萨之魔事。】

  佛之弟子五百人,各各问魔波旬自己所知道的法,魔波旬都一一答复他们。

  这时在会诸天子中,有一天子名叫须深。须深天子对魔波旬说,文殊师利刚才 讲过诸魔事业,仁者你亦能重复这番义理吗?亦能谈谈菩萨的魔事吗?

  【时魔答曰。天子当知。菩萨魔事则有二十。何谓二十。恐畏生死欲得解

  脱。遵修玩习于佛正法。稽首归命而有望想。则为魔事业。观于空无。

  而察众生。则为魔业。观于无为。而厌有为善德之本。则为魔业。禅定

  正受不求一心。而已退转则为魔业。若颁宣法。不为听者兴发大哀。则

  为魔业。求诸禁戒有德众佑。瞋恨毁戒则为魔业。畅演声闻缘一觉事。

  谘问大乘不别巨细。则为魔业。启受深说憎道杂言。则为魔业。求度无

  极自号菩萨。则为魔业。谘嗟寂灭淡怕之事。所化众生无权方便。则为

  魔业。积众德本不亲道心。则为魔业。殷勤遵修寂观之事。所观察者见

  有众生。则为魔业。求尽尘欲使无有余。度生死岸恶畏爱欲。则为魔业

  。修行智慧常乐猗求。依于大哀则为魔业。无权方便而已皆见一切德本

  。则为魔业。不进志求菩萨箧藏。慕于世俗方类之言。以此为务则为魔

  业。各各分部博闻师教。而有去就。则为魔业。设使得为富乐饶财豪贵

  大威。而贪着之。不奉博闻则为魔业。设为尊豪君子长者释梵之位。不

  习大法则为魔业。不与菩萨法师相从藉受所闻。反与声闻缘觉。相习乐

  共谈言。不欲闻法。自恣放逸所游搪。则为魔业。是为二十菩萨魔事

  。】

  当须深天子发问以后,魔波旬回答说,天子要知道,菩萨魔事,共有二十种。 以下便说出二十种魔事。

  第一、如果菩萨恐惧于生死,不肯入三界度众生,只求自己证入涅槃,虽然遵 于佛教,修行佛的正法,稽首归命于三宝,却有所希望取着于解脱涅槃,便是菩萨 魔事。

  第二、菩萨观于空无,而以为众生空无,于是不起度众生之心,便是菩萨魔业 。须知菩萨应行空不证,涉有不着。入涅槃而不住涅槃,入生死而不住生死。这样 上求佛智,下化众生,方为菩萨。如果住于偏空,则何异于小乘?所以大智度论云 ,若观诸法毕竟空,取相心着,是为邪见。若观空不着,不生邪见,是为法忍。诸 法性常空,心亦不着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

  第三、观于无为而厌有为,便是魔业。为甚么呢?因为有为无性,即是无为。 法本无二,妄生二心,云何不是魔业?故古德云,无为虽真,取之则为魔业。有为 虽假,舍之亦为魔业。所以厌离有为功德,乐着无为功德,皆是魔业。有为善德之 本者,即不贪不瞋不痴也。若菩萨乐着无为,而不肯修有为之离三毒功德之本,便 是菩萨魔业。

  第四、对于修禅定正受,不求于一心不乱,反而散心退转,则为魔业。

  第五、若说经法,只顾自卖多闻,不为听法的众生而起大悲,便是菩萨魔业。

  第六、求于戒法,本为众生良佑,而却以瞋恨心毁破戒法,则为菩萨魔业。

  第七、菩萨若只能演说声闻缘觉小乘之法,假使有人请问大乘法,便不能分别 巨细不能演说,便是菩萨魔业。

  第八、如果有人向其启请听受第一义甚深佛法,便不能演说,因而憎厌甚深佛 法,避而不谈,只能为人演说一些世间杂言,便是菩萨魔业。

  第九、求登彼岸,修于波罗蜜,而自夸言,号为菩萨,便是魔业。

  第十、淡怕即是淡泊,恬静寡欲的意思。如果菩萨一味赞叹希求涅槃恬静安乐 。不起权巧方便度化众生,便是菩萨魔业。

  第十一、清净心植众德本,故积众德本者,自净其心也。道心者,自度度人之 菩提心也。若菩萨只知自净其心,而不起自度度人的菩提心,便是魔业。

  第十二、若菩萨殷勤于止观,止观者定慧二道也。菩萨修于定慧,而见有众生 相,则为魔事。因为一切法无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

  第十三、生死无性即无生死,爱欲本空亦无可厌恶可畏惧者。所以若菩萨求净 尽尘欲,使其无余。不知尘欲本无,又焉有尽?求度生死,恶畏爱欲,都是不知诸 法幻有非实,所以是菩萨魔业。

  第十四、菩萨修行智慧,智慧者般若也。不住一切法即是般若智慧。所以菩萨 修于智慧,反而有所猗求。猗者依也,有所依求也。不能行于无缘大悲,只是依着 于爱、见而行大悲,便是魔业。

  第十五、如果菩萨没有度众生的权巧方便,而只顾自己心清净植众德本,便为 菩萨魔业。

  第十六、菩萨箧藏是大乘法藏,不能精进求于大乘法藏,只知爱求于世俗方类 之言,则为魔业。

  第十七、各各分部是各自一部分也,仅问一部分师教,而未得全旨,便生分别 心而有所取舍,是为魔业。吾人学佛,应求洞达了义经,不可以不了义经,批评取 舍于佛法也。

  第十八、假使菩萨得有大富大贵有大威势的地位,而贪着于自己的地位,不知 奉事于博闻的智者,便是菩萨魔业。

  第十九、假使作尊崇豪贵的宰官、长者、乃至帝释天,或梵天之位。梵天即色 界天也,而不习学无上佛法,便是菩萨魔业。

  第二十、不亲近菩萨法师,俾得闻受佛法。反与声闻缘觉小乘人,亲近乐与共 谈。不欲闻大乘佛法。自己纵恣放逸,所行冒昧,与众抵触。搪突者冒昧也,抵触 也。这便是魔业了。以上便是二十种菩萨魔业。

  【于时世尊赞魔波旬。善哉善哉。快说于斯菩萨魔事。假使有人论此法事

  听省奉行不从魔教。其人则逮佛大道法讲说经典。获致二十事。】

  波旬说完二十种魔业以后,世尊赞叹说善哉善哉,波旬你畅快地说于菩萨魔事 。假使有人论说如此法事,听法者若能省察自己,奉行佛法不从于魔教,其人便得 到佛的菩提之法,而讲说经典度化众生。这样其人可获得二十种功德。

  【何谓二十。大慈。大哀。不厌生死。常见善友。所生之处辄遭佛世。得

  有启受诸度无极。以诸菩萨用为眷属。逮得总持。具足辩才。五通之慧

  。所未遇法而得闻之。世世所生常怀道心。当得出家而为…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