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怀来
心。亦无所解亦无所怀。心无色欲。见一切色。心无所住。晓了诸法亦
无处所。心不可护。晓于诸法。亦不可持。心不知心。心者自然则为清
净。诸法亦然自然清净。法界清净得不动转。以他因缘现在目前。备六
神通四神足念而自娱乐。比丘如是心乃自在。】
大目犍连是佛弟子,神通第一。彼问魔波旬曰,何谓比丘心得自在呢?
波旬回答说,假使比丘明白一切法。一切法者,悉是因缘生。诸法缘生则无性 ,无性故空。若比丘如是明了诸法皆空,是曰晓了一切。
究畅人心者,究畅是彻底明了的意思。彻底明了一切众生心亦空。因为所谓法 者众生心也,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既然一切法空,故究畅 人心,则知众生心亦空。心及与诸法悉解脱相,何以故?因为空中无缚无解,假名 曰解脱相。如是自证,亦复如是为人宣说。
无所依倚者,一切法悉无依处。何以故?空中无能依与所依故,一切法悉无住 故,一切法不可得故。
无所依倚亦无所怀来心。所谓怀亦是来义,怀来者引申含义,为有所得也,有 所取着也。既然一切法悉空,所以亦无「有所得」之心。如是之心,无所谓解脱, 亦无所谓取着。这样任运自然,其心便自在了。
色欲即是男色女色之欲也。若心得自在,须是无贪着男女色之欲。如果见一切 男色女色,心皆无所住着,则心自在矣。
晓了诸法亦无处所者,明了一切法悉空,故无处所可得。
心不可护应为「心不可获」,即心不可得的意思。同时明白诸法亦不可得,因 为心与法悉空故。所谓不可持,即不可得也。
心不知心,一切诸法其相幻有非实,悉是心生悉是心现。心生则法生,心灭则 法灭。故吾人见法,即是见心。凡夫取相生迷,不能自知,又,诸法非有,无相可 得,故曰心不知心。
心者自然则为清净,自然者,不取相不妄想不造作也。心若不取相不妄想不造 作,则为清净矣。
诸法亦是一样,离相离妄想离造作,则清净矣。如果心清净则法清净,法清净 则法界清净。法界清净,则妙湛总持不动矣。何故心清净则法界清净?因为心者一 切法界性也。
以他因缘下,是说一切法相现在目前者,皆是因缘而有也。若知诸法因缘有, 则知诸法假相。若知诸法假相,则知诸法性空。若知诸法幻有性空,便可不取相不 妄想不造作了。于是一切清净,心得自在。
备六神通,备是具足义。如是一切清净,具足六神通,具足四神足,而自娱乐 ,比丘如是心乃自在。
六神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于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正勤而修四种之三摩地也。三 摩地者,定也。四神足者,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神足。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神足。由心 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神足。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观神足。
所谓神足者,足者譬如脚足,能腾、能跃、能得、能证世出世间殊胜之法,此 殊胜之法,说名为神。以此四种定能得能证故,名为四神足。
兹略释四神足义。一、欲神足。欲者希望乐欲也。起乐欲已,能对治所有恶不 善法,于诸善法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心住一缘。久久修习,触发心一境性,名 欲神足。二、勤神足。勤是自策自励精进不懈的意思。对于过去未来现在,所有恶 不善法,其未生者令不生,其已生者令断。自策自励发勤精进,正审思察发一境念 。由于多修习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名勤神足。三、心神足。复能策发下 劣之心,制持掉举之心。于恶不善法,及诸善法等境界,均能随顺,心不取相,正 审思察,住一境念。由如是多修习,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名心神足。四 、观神足。能以观照力,于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于善法,能作意思惟为 如理。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恶不善法不起现行。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多安住故 ,能正触证心一境性,如实知自己唯于烦恼缠,心得解脱,而未断烦恼随眠。于是 离增上慢心,名观神足。
【邠耨文陀尼弗问魔波旬。何谓比丘说法清净。波旬答曰。假使比丘。见
一切法皆度无极。而悉遍见众心各异悉无所着。一切所念则无同像。旨
分别说晓了一切。音声言说谈语论议如山呼响。观诸讲法亦如幻人。身
所识知如水中月。别诸尘劳思想众念所从起立。无受法者亦无舍者得入
三昧。若颁宣法等获超度。则以逮知四分别辩才心无所冀。赞言善哉。
不怀狐疑。净其己心则能清净一切人心。晓了本净鲜洁无垢。解知尘劳
悉瑕疵矣。见诸阴魔悉为闲静。其死魔者住无终始。其天魔者。皆除一
切倚着之教。一切众生心净如是。如是比丘。乃为清净普见道法演布经
典。】
邠耨文陀尼弗问曰,何谓比丘说法清净。此一段文在明说法清净,凡清净说法 者,知一切法悉皆清净。所谓于空说一切,于一切说空,是谓清净说法。善说法者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今文便明清净说法者,于一切知空,于空知一切的道理。
魔波旬回答说,假使比丘见一切法皆度无极。度无极即波罗蜜也,而波罗蜜即 清净义。假使比丘见一切法悉皆清净,悉皆空寂,而于一切法无所执着,便是清净 说法了。所谓法者众生心也,故知法即是心,心即是法也。所以上一句说见一切法 皆度无极,下一句即说见众生心各异,悉无所着。既已皆度无极,皆悉清净,皆悉 空寂,所以悉无所着。说法者自心清净,所以见一切法清净,见一切众生心皆悉清 净而无所着。虽然众生心各异,而其差异相,皆是随缘幻有。若察其根本,体皆清 净,若能如此宣说,是为清净说法。
一切所念则无同像。取法假相曰想,忆想曰念。故一切所念皆是忆想分别,所 以其像不同。而其意旨若能分别演说,晓了明示一切音声、言说、谈语、论议等, 皆如山呼响。山呼响是如幻不实的,登山一呼,便有回响,而其回响实是自声,而 非实有也。若能分别演说晓了明示,一切所念分别,乃至一切音声言说谈语论议等 ,悉皆唯心所造唯识所现,无有实质。应观之犹如山呼响。
观讲法者亦如幻人,讲法者亦如幻不实也。其身所识知的一切法,皆如水中月 ,皆悉毕竟空寂。如是知一切法悉皆清净,由于虚妄分别一切尘劳、思想、众念, 建立一切法,故曰别一切尘劳、思想、众念之所建立。尘劳是烦恼之异名。如贪瞋 痴慢疑等皆为尘劳,如是等烦恼能坌秽行人清净真性,能令众生身心劳乱,故名尘 劳。
思者,愿求心也。想者,取假相, 心也。众念者,众想忆念也。一切法皆从之而 得建立。如是识知一切法,则心清净,说法亦清净矣。
如果心清净,则诸法清净,诸法清净,则其法不可受亦不可舍。这样安住于无 受无舍无生无灭法,是谓得入三昧正受。
若颁宣法,等获超度。等获超度者,是若说法时,能令一切众生,等获超度。
虽然逮得四种分别辩才,而心无所希冀欲求。何以故?以心清净法清净,故无 希冀欲求。
四分别辩才,即四无碍辩智也。四无碍辩者,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 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
法无碍辩,知一切教法、世谛法、第一义谛法、因行法、及果德法,均无滞碍 ,曰法无碍辩。
义无碍辩,能解释一切法之所以,义用等,名义无碍辩,能够晓了解释教法、 世谛法、第一义谛法、因法、果法等,无有滞碍也。
辞无碍辩,辨法之言,目之为辞。于一切法及十方一切众生言语,悉能知之无 碍,起说自在,名辞无碍。
乐说无碍辩,所说诸法性相皆如,悉皆真实不虚,不欺诳众生,名为乐说,于 乐说而得自在曰乐说无碍。比丘获得四无碍辩才,对众生宣说法要,而无所希冀, 不为名闻利养,是为清净说法也。
赞言善哉,不怀狐疑。是言若有人恭敬赞叹,而无动于衷。何谓不怀狐疑?狐 性多疑,恐其居处不安,于是数数迁移。用喻行人闻赞言善哉,便心为境动也。如 果心不为境动,便能清净自心,亦能清净一切人心。晓了一切法本来清净本来鲜洁 本来无垢。解知一切尘劳烦恼,皆是妄想造作的过失。尘劳者烦恼也,瑕疵者过失 也。故曰解知尘劳悉瑕疵矣。此是言四魔中的烦恼魔,解知烦恼魔是妄想所起,过 失所生也。而其本来却是清净无垢的。这一段文,意在说烦恼魔,是虚妄的,是过 失的。
以上说过烦恼魔,本来清净无垢。现在解释五阴魔、死魔、天魔。
阴魔即五阴魔也,色、受、想、行、识五种法为五阴。色阴是众生身,受想行 识阴为众生心。众生迷惑不如实知,以此五阴身心妄受生死,故曰阴魔。如果了解 一切法本来清净,则知五阴皆空,便无生死而悉闲静了。
其死魔者,住无终始。无终始者,即无生无死也。无生无死者,本来清净也。 其死魔本来清净,住于无生无死。此是言比丘晓了无生法,则说法清净矣。
天魔者,以妄见执着而害佛法。若知一切法本来清净,则天魔亦可除其执着了 。
若比丘知一切法清净,知一切众生心清净,便是清净普见于佛道,而清净说法 了。
【耆年优波离问魔波旬。何谓比丘奉持法律。波旬答曰。其能晓了一切诸
法。悉被开化。识知众罪本际寂寞教授犹豫。若见诽谤。不狐疑亦不怀
结。彼于诸法未曾生心而有所御。常能化度诸有逆者。何况小小犯禁戒
乎。体解尘劳靡所不别。诸客尘劳不以坚要怀思想也。说众爱欲。无内
无外不处两间。晓了尘劳由从无觉。不坏爱欲亦不劝化。至于无欲亦无
所起。计于尘欲犹如云雨。观于圣慧晓了颁宣。所可说者如风散云悉无
所住。有尘劳者如水中月。缘想念起欲现面像由…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