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魔逆经通义▪P8

  ..续本文上一页锁,绳索系身曰缚。

  【文殊答曰。咄魔波旬。复有系缚坚固难解逾过于此。今者所被如卿不觉

  。何谓坚缚。谓言吾我颠倒恩爱诸邪见缚因缘系缚。卿常为此枷锁所缚

  不自觉知。】

  文殊师利回答说,其实更有系缚,比这种系缚坚固难解得多,今正加在你的身 上,你却不觉。是那些系缚呢?即是着于吾我想,着于颠倒想,着于恩爱取求想, 以及诸邪见缚,执着因缘为实有之缚。这些坚缚,正加诸于你,你却不觉。此所谓 有缚则有解,无我则无缚也。

  【魔又启曰。唯见原赦使得解脱。文殊师利曰。汝当兴造行作佛事。我当

  令卿从系得解。魔即对曰。我于佛法无所妨废亦无所坏。已当何因兴作

  佛事。文殊答曰。波旬。欲知兴作佛事修行。乃为菩萨智慧变化。假使

  如来兴作佛事不足为难。魔作佛事斯乃为奇。】

  魔波旬无奈说道,好罢,算我不对,求你文殊菩萨原谅赦免,放掉我罢!

  文殊师利说,倒是可以,不过你须行作佛事,我便令汝从缚得解。

  魔波旬说道,我本来对于佛法无所妨碍,亦无破坏,还要怎样作佛事呢?

  文殊师利道,波旬,你要知道,兴作佛事及修行佛道者,皆是菩萨智慧所变化 ,神力所加被故。我今以智慧变化神力加被于你,你便能作佛事也。假使佛作佛事 ,不足为奇,如果你魔波旬作佛事,那真是奇特了。

  【于是文殊师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使魔波旬变作佛像。三十二相庄严

  其身坐师子床。智慧辩才所说如佛。而此宣言。所欲问者。一切众生诸

  所狐疑。自恣所启。当为发遣。】 于是文殊师利即入如幻三昧,以三昧力故,令魔波旬变成佛像。亦具三十二大 丈夫相,坐于师子座上。具有智慧辩才,所说和佛一样。魔波旬对大众宣布说,你 们若有发问者,一切众生所有之疑问,任汝启请,我当答复汝等。

  【时大迦叶问魔波旬。比丘修行以何为缚。魔寻答曰。计我禅定而志寂然

  。则是有想无想品第想空为要。毁众见想想于要想。兴于众念御无愿想

  。怀诸所愿为泥洹想。而乐无为毁生死想。是为迦叶修行比丘之系缚也

  。所以者何。迦叶当知。不当毁坏诸所往见因而行空也。所谓空者诸见

  皆空。不当毁念求于无想。所以者何。敢可所念悉为无想。不当毁愿而

  求无愿。其所愿者悉亦无愿。不当毁生死而求泥洹。晓了生死不可得处

  则为泥洹。迦叶当知。其行泥洹不起思想。当于众着令无所起。毁坏灭

  尽。泥洹本净。无所起生乃为无为。说是语时。五百比丘心逮清净。】

  迦叶是佛的弟子,头陀第一,因恐与三迦叶名相混,所以冠以「大」字以示有 别。时大迦叶问魔,比丘修行,以何为缚?

  魔波旬立刻回答说,如果比丘计着于「我」,计着「禅定」,乃至志求于寂静 泥洹,便是修行比丘之系缚。因为计着于我、禅定而志求于寂然,便是于修行中品 第高下分别「有」想「无」想。而以空想为倚着。此是言比丘修行,如果倚着于空 ,而分别于「有」法「无」法之想,便是系缚了。

  毁众见想,想于要想。是毁弃于众见之有想,而取着于无想也。如果比丘取着 于无想,便是系缚了。

  兴于众念御无愿想者,是兴起对于三界生死之众念深生厌离,而起无愿求之想 。此即贪着偏空涅槃,不起大悲,不入三界,不度众生也。

  如果比丘无有愿心,不起大悲,只知贪着无为涅槃,便是比丘修行而有系缚了 。

  若比丘怀诸所愿,而乐着于无为涅槃,毁弃于生死,便是比丘修行而有系缚了 。涅槃无为即是本无,岂可乐着。生死如幻即是非有,岂可毁弃。故乐着涅槃毁弃 生死即是系缚。

  下文是自作解释。为甚么呢?迦叶当知,凡所有法皆是因缘幻现,以幻现故, 所以诸法非实当体即空。非是毁见灭法而有空也。所以不得毁坏诸所往见,而行于 空也。故智者修行,不坏一切法,而达法性空也。

  所谓空者,一切诸见悉无自性,当体即空。不是于有外另有空也,所以不当毁 坏于念,而另求于无想空也。须知念属缘起,无性自空也。所以说凡所念者,悉为 无想。敢可所念之「敢」字,恐系错误。

  依于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不是愿以外另有无愿,而愿者无性即是无愿。所以 不应该毁坏愿,另求无愿。

  生死涅槃亦是一样,不是生死外另有涅槃,如果晓得生死如幻不可得,即是涅 盘。所以经云生死即涅槃也。

  迦叶你应当知道,所谓修行于涅槃,不起一切想者,不是偏于空寂无为也。而 是不起一切分别执着也。不起一切分别,令一切分别执着灭尽,便是诸法本来即清 净涅槃了。如果一切分别执着,无起无生,这便是无为了。而偏于空寂无为,却正 是分别执着。波旬说是语时,五百比丘心得清净。

  【时须菩提问诸比丘。谁为开化诸贤者等。五百人曰。其无所得不成正觉

  开化吾等。】

  须菩提是佛弟子,于诸弟子中,解空第一。今魔波旬说此真空义,而五百比丘 心得清净,故须菩提对五百比丘发问。须菩提问曰,是谁开示化导诸位贤者,是佛 吗,还是魔波旬吗?

  无所得即真空义,五百比丘闻真空义而得成就。所以回答说,无所得,不成正 觉者开化我等。

  【又问。云何开化。答曰。不来不去晓了如是不起不灭其慧常住。说是语

  时。二百比丘逮清净眼。】

  须菩提又问,魔波旬怎样开化贤者等呢?五百比丘说,不来不去,不来不去即 是真空义,真空义即是中道义,中道义即是无住义,无住义即是不生不灭义,不生 不灭即是常住义。常住义者,即是涅槃义也。

  所以五百比丘回答说,晓了如是,不起不灭其慧常住。

  五百比丘说是语时,有二百比丘得清净眼。初果须陀洹见道,谓得清净眼。

  【时须菩提问魔波旬。何谓比丘为最众佑。魔即对曰。若无所受亦无毕净

  。而从笃信爱乐佛法受饮食馔。如须菩提。若有比丘。不受不舍。其施

  与者。观彼比丘犹如幻化。其受施者意念如影。无有生者亦无受者。心

  无所着。无心不起。彼则于世为最众佑。】

  须菩提问魔波旬说,比丘怎样才是众生最上的良佑福田呢?须知不取一切相, 即是众生的良佑福田。若比丘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有施如是比丘者 ,其所得福德不可思议。

  无所受,亦无毕净。是无有受相,亦不着于不受相,故曰亦无毕净。

  若人只顾自度,不度众生者,不为笃信爱乐佛法。笃信爱乐佛法者,必是起大 悲度众生也。因为众生即我法身也。何以故?众生幻有性空,与我法身不二不异故 。若不度众生,则我法身不得圆净。所以自度度人,始为笃信爱乐佛法。

  同时度生若着众生相,亦非笃信爱乐佛法。因为着相即非法身矣。

  如是笃信爱乐佛法,度众生而无众生相者,应受饮食馔。

  若有比丘不取受相,亦不取舍相,如果施与者亦不取相,观彼比丘如幻化人, 则可得无量福。比丘受施亦不取相,其意念施与受者及与施物,悉皆如影如幻。于 施者无有生福想,亦不着受者想,心清净得无有所着,甚至于无所着心亦不起。若 比丘如是,若有施与者,可得无量福,是为世间众生良佑福田。

  【时舍利弗问魔波旬。何谓三昧而不秽乱。波旬答曰。于三昧尽如无所尽

  悉令都尽。其无生者不令兴起。烧尽众欲本末清净。悉无所生令不复愚

  。无所更历。一切诸法。晓了清净。平等正受。遵修寂灭。察诸所更。

  灭尽三昧而以正受。无观不观亦无所见。如是三昧乃无秽乱。】

  舍利弗是佛弟子。大乘菩萨中,文殊师利智慧第一。声闻人中,舍利弗智慧第 一。

  舍利弗问魔波旬说,怎样是三昧而不秽乱呢?三昧译为正定,不秽乱是清净的 意思。

  波旬回答说,于三昧尽,如无所尽,悉令都尽。尽是灭尽的意思,如是如如, 不二不异也。于三昧灭尽与不灭尽不二不异不生分别。此灭尽与不灭尽不分别之见 亦都灭却,如是便是三昧清净了。

  其无生者不令兴趣,言无生起之欲求心,想受心,使他不要生起;已生起之欲 求心想受心,以智慧之火都烧尽他。如此则未生起者,则本清净。已生起者末清净 ,如是本末悉清净。本末清净者,即一道清净也。

  悉无所生令不复愚,「愚」字或系错误,可能是「起」之误。诸法不生般若生 ,如是方是三昧清净。更历者,阅历也经历也,无所更历,是借以解释不生不灭之 义。若无经历之行,即是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了。

  一切诸法晓了清净,晓了者朗朗也。清净者寂寂也。既然诸法不生不灭,不来 不去,本末清净,一道如如,乃于诸法平等不二了。于诸法平等如如,不生分别, 便可于一切诸法晓了清净平等正受了。正受者,无受也。平等则无分别,无分别则 无所受,故曰平等正受。

  灭尽三昧者,是灭尽定也。依成实论,灭尽定有二种,一种是诸烦恼灭,一种 是烦恼未灭。烦恼灭者在八解脱中,烦恼未灭者在九次第中。九次第中是灭心心数 ,八解脱中是灭诸烦恼。次第中说想受灭,解脱中说无明触受灭。灭烦恼是第八解 脱,名阿罗汉果。阿罗汉名灭一切想令不复生。

  遵修寂灭,是遵修于涅槃之道。察诸所更是察于断德智德无间道解说道之所经 历,终于灭尽三昧而以正受。正受者无受也。是不受于灭尽,亦不受于不灭尽,于 灭尽不灭尽平等如如。换句话说,虽证灭尽三昧,而以大悲心不住涅槃,如是则不 受于灭尽。虽以大悲入三界度众生,而不失灭尽三昧,不住于生死。如是则不受于 非灭尽,这样无观,亦无不观,亦无能见与所见,于诸法平等如如,不生分别,便 是无秽乱的清净三昧了。

  【大目揵连问魔波旬。何谓比丘心得自在。波旬答曰。假使比丘。晓了一

  切究畅人心。及与诸法悉解脱相。宣说诸法悉解脱相。无所依倚…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