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鎖,繩索系身曰縛。
【文殊答曰。咄魔波旬。複有系縛堅固難解逾過于此。今者所被如卿不覺
。何謂堅縛。謂言吾我顛倒恩愛諸邪見縛因緣系縛。卿常爲此枷鎖所縛
不自覺知。】
文殊師利回答說,其實更有系縛,比這種系縛堅固難解得多,今正加在你的身 上,你卻不覺。是那些系縛呢?即是著于吾我想,著于顛倒想,著于恩愛取求想, 以及諸邪見縛,執著因緣爲實有之縛。這些堅縛,正加諸于你,你卻不覺。此所謂 有縛則有解,無我則無縛也。
【魔又啓曰。唯見原赦使得解脫。文殊師利曰。汝當興造行作佛事。我當
令卿從系得解。魔即對曰。我于佛法無所妨廢亦無所壞。已當何因興作
佛事。文殊答曰。波旬。欲知興作佛事修行。乃爲菩薩智慧變化。假使
如來興作佛事不足爲難。魔作佛事斯乃爲奇。】
魔波旬無奈說道,好罷,算我不對,求你文殊菩薩原諒赦免,放掉我罷!
文殊師利說,倒是可以,不過你須行作佛事,我便令汝從縛得解。
魔波旬說道,我本來對于佛法無所妨礙,亦無破壞,還要怎樣作佛事呢?
文殊師利道,波旬,你要知道,興作佛事及修行佛道者,皆是菩薩智慧所變化 ,神力所加被故。我今以智慧變化神力加被于你,你便能作佛事也。假使佛作佛事 ,不足爲奇,如果你魔波旬作佛事,那真是奇特了。
【于是文殊師利。即如其像叁昧思惟。使魔波旬變作佛像。叁十二相莊嚴
其身坐師子床。智慧辯才所說如佛。而此宣言。所欲問者。一切衆生諸
所狐疑。自恣所啓。當爲發遣。】 于是文殊師利即入如幻叁昧,以叁昧力故,令魔波旬變成佛像。亦具叁十二大 丈夫相,坐于師子座上。具有智慧辯才,所說和佛一樣。魔波旬對大衆宣布說,你 們若有發問者,一切衆生所有之疑問,任汝啓請,我當答複汝等。
【時大迦葉問魔波旬。比丘修行以何爲縛。魔尋答曰。計我禅定而志寂然
。則是有想無想品第想空爲要。毀衆見想想于要想。興于衆念禦無願想
。懷諸所願爲泥洹想。而樂無爲毀生死想。是爲迦葉修行比丘之系縛也
。所以者何。迦葉當知。不當毀壞諸所往見因而行空也。所謂空者諸見
皆空。不當毀念求于無想。所以者何。敢可所念悉爲無想。不當毀願而
求無願。其所願者悉亦無願。不當毀生死而求泥洹。曉了生死不可得處
則爲泥洹。迦葉當知。其行泥洹不起思想。當于衆著令無所起。毀壞滅
盡。泥洹本淨。無所起生乃爲無爲。說是語時。五百比丘心逮清淨。】
迦葉是佛的弟子,頭陀第一,因恐與叁迦葉名相混,所以冠以「大」字以示有 別。時大迦葉問魔,比丘修行,以何爲縛?
魔波旬立刻回答說,如果比丘計著于「我」,計著「禅定」,乃至志求于寂靜 泥洹,便是修行比丘之系縛。因爲計著于我、禅定而志求于寂然,便是于修行中品 第高下分別「有」想「無」想。而以空想爲倚著。此是言比丘修行,如果倚著于空 ,而分別于「有」法「無」法之想,便是系縛了。
毀衆見想,想于要想。是毀棄于衆見之有想,而取著于無想也。如果比丘取著 于無想,便是系縛了。
興于衆念禦無願想者,是興起對于叁界生死之衆念深生厭離,而起無願求之想 。此即貪著偏空涅槃,不起大悲,不入叁界,不度衆生也。
如果比丘無有願心,不起大悲,只知貪著無爲涅槃,便是比丘修行而有系縛了 。
若比丘懷諸所願,而樂著于無爲涅槃,毀棄于生死,便是比丘修行而有系縛了 。涅槃無爲即是本無,豈可樂著。生死如幻即是非有,豈可毀棄。故樂著涅槃毀棄 生死即是系縛。
下文是自作解釋。爲甚麼呢?迦葉當知,凡所有法皆是因緣幻現,以幻現故, 所以諸法非實當體即空。非是毀見滅法而有空也。所以不得毀壞諸所往見,而行于 空也。故智者修行,不壞一切法,而達法性空也。
所謂空者,一切諸見悉無自性,當體即空。不是于有外另有空也,所以不當毀 壞于念,而另求于無想空也。須知念屬緣起,無性自空也。所以說凡所念者,悉爲 無想。敢可所念之「敢」字,恐系錯誤。
依于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不是願以外另有無願,而願者無性即是無願。所以 不應該毀壞願,另求無願。
生死涅槃亦是一樣,不是生死外另有涅槃,如果曉得生死如幻不可得,即是涅 盤。所以經雲生死即涅槃也。
迦葉你應當知道,所謂修行于涅槃,不起一切想者,不是偏于空寂無爲也。而 是不起一切分別執著也。不起一切分別,令一切分別執著滅盡,便是諸法本來即清 淨涅槃了。如果一切分別執著,無起無生,這便是無爲了。而偏于空寂無爲,卻正 是分別執著。波旬說是語時,五百比丘心得清淨。
【時須菩提問諸比丘。誰爲開化諸賢者等。五百人曰。其無所得不成正覺
開化吾等。】
須菩提是佛弟子,于諸弟子中,解空第一。今魔波旬說此真空義,而五百比丘 心得清淨,故須菩提對五百比丘發問。須菩提問曰,是誰開示化導諸位賢者,是佛 嗎,還是魔波旬嗎?
無所得即真空義,五百比丘聞真空義而得成就。所以回答說,無所得,不成正 覺者開化我等。
【又問。雲何開化。答曰。不來不去曉了如是不起不滅其慧常住。說是語
時。二百比丘逮清淨眼。】
須菩提又問,魔波旬怎樣開化賢者等呢?五百比丘說,不來不去,不來不去即 是真空義,真空義即是中道義,中道義即是無住義,無住義即是不生不滅義,不生 不滅即是常住義。常住義者,即是涅槃義也。
所以五百比丘回答說,曉了如是,不起不滅其慧常住。
五百比丘說是語時,有二百比丘得清淨眼。初果須陀洹見道,謂得清淨眼。
【時須菩提問魔波旬。何謂比丘爲最衆佑。魔即對曰。若無所受亦無畢淨
。而從笃信愛樂佛法受飲食馔。如須菩提。若有比丘。不受不舍。其施
與者。觀彼比丘猶如幻化。其受施者意念如影。無有生者亦無受者。心
無所著。無心不起。彼則于世爲最衆佑。】
須菩提問魔波旬說,比丘怎樣才是衆生最上的良佑福田呢?須知不取一切相, 即是衆生的良佑福田。若比丘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若有施如是比丘者 ,其所得福德不可思議。
無所受,亦無畢淨。是無有受相,亦不著于不受相,故曰亦無畢淨。
若人只顧自度,不度衆生者,不爲笃信愛樂佛法。笃信愛樂佛法者,必是起大 悲度衆生也。因爲衆生即我法身也。何以故?衆生幻有性空,與我法身不二不異故 。若不度衆生,則我法身不得圓淨。所以自度度人,始爲笃信愛樂佛法。
同時度生若著衆生相,亦非笃信愛樂佛法。因爲著相即非法身矣。
如是笃信愛樂佛法,度衆生而無衆生相者,應受飲食馔。
若有比丘不取受相,亦不取舍相,如果施與者亦不取相,觀彼比丘如幻化人, 則可得無量福。比丘受施亦不取相,其意念施與受者及與施物,悉皆如影如幻。于 施者無有生福想,亦不著受者想,心清淨得無有所著,甚至于無所著心亦不起。若 比丘如是,若有施與者,可得無量福,是爲世間衆生良佑福田。
【時舍利弗問魔波旬。何謂叁昧而不穢亂。波旬答曰。于叁昧盡如無所盡
悉令都盡。其無生者不令興起。燒盡衆欲本末清淨。悉無所生令不複愚
。無所更曆。一切諸法。曉了清淨。平等正受。遵修寂滅。察諸所更。
滅盡叁昧而以正受。無觀不觀亦無所見。如是叁昧乃無穢亂。】
舍利弗是佛弟子。大乘菩薩中,文殊師利智慧第一。聲聞人中,舍利弗智慧第 一。
舍利弗問魔波旬說,怎樣是叁昧而不穢亂呢?叁昧譯爲正定,不穢亂是清淨的 意思。
波旬回答說,于叁昧盡,如無所盡,悉令都盡。盡是滅盡的意思,如是如如, 不二不異也。于叁昧滅盡與不滅盡不二不異不生分別。此滅盡與不滅盡不分別之見 亦都滅卻,如是便是叁昧清淨了。
其無生者不令興趣,言無生起之欲求心,想受心,使他不要生起;已生起之欲 求心想受心,以智慧之火都燒盡他。如此則未生起者,則本清淨。已生起者末清淨 ,如是本末悉清淨。本末清淨者,即一道清淨也。
悉無所生令不複愚,「愚」字或系錯誤,可能是「起」之誤。諸法不生般若生 ,如是方是叁昧清淨。更曆者,閱曆也經曆也,無所更曆,是借以解釋不生不滅之 義。若無經曆之行,即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了。
一切諸法曉了清淨,曉了者朗朗也。清淨者寂寂也。既然諸法不生不滅,不來 不去,本末清淨,一道如如,乃于諸法平等不二了。于諸法平等如如,不生分別, 便可于一切諸法曉了清淨平等正受了。正受者,無受也。平等則無分別,無分別則 無所受,故曰平等正受。
滅盡叁昧者,是滅盡定也。依成實論,滅盡定有二種,一種是諸煩惱滅,一種 是煩惱未滅。煩惱滅者在八解脫中,煩惱未滅者在九次第中。九次第中是滅心心數 ,八解脫中是滅諸煩惱。次第中說想受滅,解脫中說無明觸受滅。滅煩惱是第八解 脫,名阿羅漢果。阿羅漢名滅一切想令不複生。
遵修寂滅,是遵修于涅槃之道。察諸所更是察于斷德智德無間道解說道之所經 曆,終于滅盡叁昧而以正受。正受者無受也。是不受于滅盡,亦不受于不滅盡,于 滅盡不滅盡平等如如。換句話說,雖證滅盡叁昧,而以大悲心不住涅槃,如是則不 受于滅盡。雖以大悲入叁界度衆生,而不失滅盡叁昧,不住于生死。如是則不受于 非滅盡,這樣無觀,亦無不觀,亦無能見與所見,于諸法平等如如,不生分別,便 是無穢亂的清淨叁昧了。
【大目揵連問魔波旬。何謂比丘心得自在。波旬答曰。假使比丘。曉了一
切究暢人心。及與諸法悉解脫相。宣說諸法悉解脫相。無所依倚…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