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懷來
心。亦無所解亦無所懷。心無色欲。見一切色。心無所住。曉了諸法亦
無處所。心不可護。曉于諸法。亦不可持。心不知心。心者自然則爲清
淨。諸法亦然自然清淨。法界清淨得不動轉。以他因緣現在目前。備六
神通四神足念而自娛樂。比丘如是心乃自在。】
大目犍連是佛弟子,神通第一。彼問魔波旬曰,何謂比丘心得自在呢?
波旬回答說,假使比丘明白一切法。一切法者,悉是因緣生。諸法緣生則無性 ,無性故空。若比丘如是明了諸法皆空,是曰曉了一切。
究暢人心者,究暢是徹底明了的意思。徹底明了一切衆生心亦空。因爲所謂法 者衆生心也,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既然一切法空,故究暢 人心,則知衆生心亦空。心及與諸法悉解脫相,何以故?因爲空中無縛無解,假名 曰解脫相。如是自證,亦複如是爲人宣說。
無所依倚者,一切法悉無依處。何以故?空中無能依與所依故,一切法悉無住 故,一切法不可得故。
無所依倚亦無所懷來心。所謂懷亦是來義,懷來者引申含義,爲有所得也,有 所取著也。既然一切法悉空,所以亦無「有所得」之心。如是之心,無所謂解脫, 亦無所謂取著。這樣任運自然,其心便自在了。
色欲即是男色女色之欲也。若心得自在,須是無貪著男女色之欲。如果見一切 男色女色,心皆無所住著,則心自在矣。
曉了諸法亦無處所者,明了一切法悉空,故無處所可得。
心不可護應爲「心不可獲」,即心不可得的意思。同時明白諸法亦不可得,因 爲心與法悉空故。所謂不可持,即不可得也。
心不知心,一切諸法其相幻有非實,悉是心生悉是心現。心生則法生,心滅則 法滅。故吾人見法,即是見心。凡夫取相生迷,不能自知,又,諸法非有,無相可 得,故曰心不知心。
心者自然則爲清淨,自然者,不取相不妄想不造作也。心若不取相不妄想不造 作,則爲清淨矣。
諸法亦是一樣,離相離妄想離造作,則清淨矣。如果心清淨則法清淨,法清淨 則法界清淨。法界清淨,則妙湛總持不動矣。何故心清淨則法界清淨?因爲心者一 切法界性也。
以他因緣下,是說一切法相現在目前者,皆是因緣而有也。若知諸法因緣有, 則知諸法假相。若知諸法假相,則知諸法性空。若知諸法幻有性空,便可不取相不 妄想不造作了。于是一切清淨,心得自在。
備六神通,備是具足義。如是一切清淨,具足六神通,具足四神足,而自娛樂 ,比丘如是心乃自在。
六神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四神足又稱四如意足,于叁十七道品中,次于四正勤而修四種之叁摩地也。叁 摩地者,定也。四神足者,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由欲增上力所得叁摩地,名欲神足。由勤增上力所得叁摩地,名勤神足。由心 增上力所得叁摩地,名心神足。由觀增上力所得叁摩地,名觀神足。
所謂神足者,足者譬如腳足,能騰、能躍、能得、能證世出世間殊勝之法,此 殊勝之法,說名爲神。以此四種定能得能證故,名爲四神足。
茲略釋四神足義。一、欲神足。欲者希望樂欲也。起樂欲已,能對治所有惡不 善法,于諸善法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心住一緣。久久修習,觸發心一境性,名 欲神足。二、勤神足。勤是自策自勵精進不懈的意思。對于過去未來現在,所有惡 不善法,其未生者令不生,其已生者令斷。自策自勵發勤精進,正審思察發一境念 。由于多修習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名勤神足。叁、心神足。複能策發下 劣之心,製持掉舉之心。于惡不善法,及諸善法等境界,均能隨順,心不取相,正 審思察,住一境念。由如是多修習,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名心神足。四 、觀神足。能以觀照力,于惡不善法,作意思惟爲不如理。于善法,能作意思惟爲 如理。定爲上首諸善法故,能令惡不善法不起現行。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多安住故 ,能正觸證心一境性,如實知自己唯于煩惱纏,心得解脫,而未斷煩惱隨眠。于是 離增上慢心,名觀神足。
【邠耨文陀尼弗問魔波旬。何謂比丘說法清淨。波旬答曰。假使比丘。見
一切法皆度無極。而悉遍見衆心各異悉無所著。一切所念則無同像。旨
分別說曉了一切。音聲言說談語論議如山呼響。觀諸講法亦如幻人。身
所識知如水中月。別諸塵勞思想衆念所從起立。無受法者亦無舍者得入
叁昧。若頒宣法等獲超度。則以逮知四分別辯才心無所冀。贊言善哉。
不懷狐疑。淨其己心則能清淨一切人心。曉了本淨鮮潔無垢。解知塵勞
悉瑕疵矣。見諸陰魔悉爲閑靜。其死魔者住無終始。其天魔者。皆除一
切倚著之教。一切衆生心淨如是。如是比丘。乃爲清淨普見道法演布經
典。】
邠耨文陀尼弗問曰,何謂比丘說法清淨。此一段文在明說法清淨,凡清淨說法 者,知一切法悉皆清淨。所謂于空說一切,于一切說空,是謂清淨說法。善說法者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今文便明清淨說法者,于一切知空,于空知一切的道理。
魔波旬回答說,假使比丘見一切法皆度無極。度無極即波羅蜜也,而波羅蜜即 清淨義。假使比丘見一切法悉皆清淨,悉皆空寂,而于一切法無所執著,便是清淨 說法了。所謂法者衆生心也,故知法即是心,心即是法也。所以上一句說見一切法 皆度無極,下一句即說見衆生心各異,悉無所著。既已皆度無極,皆悉清淨,皆悉 空寂,所以悉無所著。說法者自心清淨,所以見一切法清淨,見一切衆生心皆悉清 淨而無所著。雖然衆生心各異,而其差異相,皆是隨緣幻有。若察其根本,體皆清 淨,若能如此宣說,是爲清淨說法。
一切所念則無同像。取法假相曰想,憶想曰念。故一切所念皆是憶想分別,所 以其像不同。而其意旨若能分別演說,曉了明示一切音聲、言說、談語、論議等, 皆如山呼響。山呼響是如幻不實的,登山一呼,便有回響,而其回響實是自聲,而 非實有也。若能分別演說曉了明示,一切所念分別,乃至一切音聲言說談語論議等 ,悉皆唯心所造唯識所現,無有實質。應觀之猶如山呼響。
觀講法者亦如幻人,講法者亦如幻不實也。其身所識知的一切法,皆如水中月 ,皆悉畢竟空寂。如是知一切法悉皆清淨,由于虛妄分別一切塵勞、思想、衆念, 建立一切法,故曰別一切塵勞、思想、衆念之所建立。塵勞是煩惱之異名。如貪瞋 癡慢疑等皆爲塵勞,如是等煩惱能坌穢行人清淨真性,能令衆生身心勞亂,故名塵 勞。
思者,願求心也。想者,取假相, 心也。衆念者,衆想憶念也。一切法皆從之而 得建立。如是識知一切法,則心清淨,說法亦清淨矣。
如果心清淨,則諸法清淨,諸法清淨,則其法不可受亦不可舍。這樣安住于無 受無舍無生無滅法,是謂得入叁昧正受。
若頒宣法,等獲超度。等獲超度者,是若說法時,能令一切衆生,等獲超度。
雖然逮得四種分別辯才,而心無所希冀欲求。何以故?以心清淨法清淨,故無 希冀欲求。
四分別辯才,即四無礙辯智也。四無礙辯者,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 叁、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
法無礙辯,知一切教法、世谛法、第一義谛法、因行法、及果德法,均無滯礙 ,曰法無礙辯。
義無礙辯,能解釋一切法之所以,義用等,名義無礙辯,能夠曉了解釋教法、 世谛法、第一義谛法、因法、果法等,無有滯礙也。
辭無礙辯,辨法之言,目之爲辭。于一切法及十方一切衆生言語,悉能知之無 礙,起說自在,名辭無礙。
樂說無礙辯,所說諸法性相皆如,悉皆真實不虛,不欺诳衆生,名爲樂說,于 樂說而得自在曰樂說無礙。比丘獲得四無礙辯才,對衆生宣說法要,而無所希冀, 不爲名聞利養,是爲清淨說法也。
贊言善哉,不懷狐疑。是言若有人恭敬贊歎,而無動于衷。何謂不懷狐疑?狐 性多疑,恐其居處不安,于是數數遷移。用喻行人聞贊言善哉,便心爲境動也。如 果心不爲境動,便能清淨自心,亦能清淨一切人心。曉了一切法本來清淨本來鮮潔 本來無垢。解知一切塵勞煩惱,皆是妄想造作的過失。塵勞者煩惱也,瑕疵者過失 也。故曰解知塵勞悉瑕疵矣。此是言四魔中的煩惱魔,解知煩惱魔是妄想所起,過 失所生也。而其本來卻是清淨無垢的。這一段文,意在說煩惱魔,是虛妄的,是過 失的。
以上說過煩惱魔,本來清淨無垢。現在解釋五陰魔、死魔、天魔。
陰魔即五陰魔也,色、受、想、行、識五種法爲五陰。色陰是衆生身,受想行 識陰爲衆生心。衆生迷惑不如實知,以此五陰身心妄受生死,故曰陰魔。如果了解 一切法本來清淨,則知五陰皆空,便無生死而悉閑靜了。
其死魔者,住無終始。無終始者,即無生無死也。無生無死者,本來清淨也。 其死魔本來清淨,住于無生無死。此是言比丘曉了無生法,則說法清淨矣。
天魔者,以妄見執著而害佛法。若知一切法本來清淨,則天魔亦可除其執著了 。
若比丘知一切法清淨,知一切衆生心清淨,便是清淨普見于佛道,而清淨說法 了。
【耆年優波離問魔波旬。何謂比丘奉持法律。波旬答曰。其能曉了一切諸
法。悉被開化。識知衆罪本際寂寞教授猶豫。若見誹謗。不狐疑亦不懷
結。彼于諸法未曾生心而有所禦。常能化度諸有逆者。何況小小犯禁戒
乎。體解塵勞靡所不別。諸客塵勞不以堅要懷思想也。說衆愛欲。無內
無外不處兩間。曉了塵勞由從無覺。不壞愛欲亦不勸化。至于無欲亦無
所起。計于塵欲猶如雲雨。觀于聖慧曉了頒宣。所可說者如風散雲悉無
所住。有塵勞者如水中月。緣想念起欲現面像由…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