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沙門。致閑不
懅。究竟博聞。善權智慧。開化衆生導以四恩。將護正法。常行質直而
無谀谄。一切所珍而不愛不懷害心向于衆生。是爲二十。逮得經典至
佛大道。】
佛言彼人聽聞省察,依教奉行不從魔教,獲得那二十種事呢?
一、大慈,大慈者愛念衆生,與衆生以樂。
二、大哀,大哀即大悲也。大悲者愍念衆生,拔衆生之苦。
叁、不厭生死,入叁界度衆生,修菩薩慈悲濟世之行。
四、常見善友,善友者,善知識也。經雲無我者爲善知識,有我者爲惡知識。 因爲有我者,必生貪瞋癡叁毒,故非善知識。無我者,則無貪瞋癡叁毒,故爲善知 識。而佛即是一切衆生之大善知識。
五、辄遭佛世者,即生佛國土也。
六、如果于法有所啓請仰求,即得大乘六波羅蜜。
七、所生之處,與諸菩薩恒爲伴侶。
八、總持者,梵文曰陀羅尼。總持即持善不失與夫持惡不起也。此有四,一者 法陀羅尼,于佛之教法持而不忘。佛之教法者,理教也,理以教明,教以理立也。 二者義陀羅尼,義者理也,所謂教理是也,教理者,明教法之所以也。叁者咒陀羅 尼,咒者諸佛不測之真言也,于諸真言總持而不失。四者忍陀羅尼,忍者安住于實 相法也。若人于此法聽省奉行,便可獲致總持也。
九、具足辯才,辯才者四無礙辯也,如前所釋。大集經雲,菩提心中攝諸義故 ,是名義無礙智。一切法界入菩提心,是名法無礙智。實無文字而說文字,是名詞 無礙智。不可說法,說不斷絕,是名樂說無礙智。無礙智者,即四無礙辯才也。
十、是人可得五通之慧,五通者,除漏盡通,其余五通也。
十一、所未聞法,而得聞之。
十二、世世所生,皆不失菩提道心。
十叁、若生人間,得出家而爲沙門。沙門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
十四、懅者,急促也,熱惱也,致閑者,心樂閑靜不被欲蓋擾亂熱惱也。
十五、究竟者,了義也,得諸法總相也。博聞者,深入諸法別相也。然而博聞 者非是取其名詞也,博聞不取于相,可增長智慧。如果博聞取相,便有大過。故博 聞無過,博聞取相則便有過。
十六、善權者,實方便智也。雖有智慧,不假方便,不成功德也。
十七、開示化導衆生,使其知報父母恩國王恩叁寶恩衆生恩。
十八、護持諸佛正法。
十九、其所言所行,誠直無假,對人不說一些虛僞的,恭維的,谄媚的話。
二十、對于自己所珍愛的一切,毫不吝啬而布施與人。對于衆生,不懷傷害之 心。
其人能得如是二十種事,並且于佛經典,能得甚深微妙之法,而至于佛之無上 菩提。
【于是須深天子問魔波旬。快哉善利。乃爲如來之所嗟歎。時魔報曰。吾
身不用快哉善利。譬如男子鬼神著之。當可所說計實不是其人所語。鬼
神所言也。如是仁者。今吾所說。文殊師利之所發動。不當宣傳言是我
說。天子問曰。今仁變成爲佛身形。不以歡乎。又複相好莊嚴其身。坐
師子床講說經法。不以樂耶。魔複報曰。卿等見我相好嚴身。我還自
枷鎖系縛。】
于是須深天子對魔說,真高興你能獲得如此善利,能蒙佛贊歎。 波旬說,你不要認爲我獲善利,其實我並無有善利。譬如有人爲鬼神所著,不 要認爲此人所說的話,是出于彼人之心。其實都是鬼神所言也。仁者,要知道,今 我所說的話,都是文殊師利所發動的呀。你不應該認爲是我所說的。
須深天子說,現在仁者變成佛的樣子,難道你不高興嗎?同時坐在師子座上, 講說經法,是多麼快樂的事呀。
魔波旬無可奈何地說,你們見我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但是我還自見 ,被枷鎖之所系縛。
【天子告曰。波旬。自歸悔過伏罪文殊師利。文殊師利威神原赦波旬。波
旬答曰。不當首悔學于大乘菩薩大士。所以者何。行菩薩者。不見缺漏
瑕穢之界。興瞋恚者。設懷怨恨。乃當對悔稽首自歸。】
須深天子說,波旬,你歸依文殊師利,向文殊師利悔過伏罪,文殊師利會原諒 你赦免你。
波旬說道,不應該向學大乘法的菩薩大士,對首忏悔的。大士即是別稱菩薩。 爲甚麼呢?因爲行菩薩道的大士,對一切衆生不見其缺點過失之分別,對一切違逆 衆生亦不生瞋恚。如果菩薩有瞋恨心懷恨心,我當忏悔稽首歸依。今菩薩不懷此心 ,怎用得著歸依悔過伏罪呢。
【天子又問。菩薩忍辱爲何等類。其魔報曰。菩薩忍辱有十二事。何謂十
二。志性忍辱而無瞋疵。其意忍辱而不懷害。忍辱無谄不欺衆生。忍辱
愍窮哀傷一切貧于智慧不及道者。修忍辱事所行如言則不退轉。其空忍
者離于一切猶豫邪見。專惟法忍導禦諸法。深妙忍者不計吾我。柔順法
忍而從歸趣衆賢聖慧。真谛忍者不亂緣起。不錯亂忍順從一切衆生之心
。意不起忍因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是爲菩薩十二事忍。】
須深天子問曰,菩薩忍辱有那些事呢?魔波旬回答說,菩薩忍辱有十二事,那 十二事呢?
一、其志性無瞋恚的毛病,而自然能夠忍辱。
二、其心意調柔,不輕易動怒暴躁。同時對于衆生無有報複傷害之心。
叁、菩薩忍辱,質直無假,出于至誠懇切心。不是矯揉造作,谄媚衆生欺騙衆 生的。 四、菩薩忍辱,是憐愍一切窮乏的衆生。所謂窮乏,是言貧于法財貧于智慧也 。故曰悲愍傷懷一切無智慧不能修行佛道的衆生。
五、菩薩修忍辱行,是所行如其所言。菩薩有何等言?菩薩言者,欲度一切衆 生皆成佛也。菩薩于此誓言,決不退轉。
六、猶豫是心不能決定也。菩薩修于空忍,如實知我空人空法空。心決定于無 我受辱,無人辱我,亦無有辱法。其心決定而無猶豫。
七、菩薩專精思惟法忍,如實知一切法如幻,一切法空。于瞋恚打罵殺害之法 不瞋,于恭敬供養贊歎之法不喜。能夠順導調攝諸法。
八、菩薩修行深妙忍者,不取吾我之見,不分別人衆之見,以平等心視待一切 。
九、柔順忍,是順于無漏法,向中道義也。菩薩行柔順忍,而歸向于賢聖之慧 。
十、菩薩修真谛忍,知緣起諸法,畢竟性空,所以于緣起法,不迷不亂。
十一、菩薩行不錯亂忍,如實知一切衆生心之差別。所以能順從一切衆生之心 ,而因機化導。
十二、意不起忍者,其意清淨也。因而獲得無生法忍。以上便是菩薩十二事忍 。
【于是須深天子問魔波旬。卿若尋說此二十事。至十二忍甯踴躍乎。答曰
歡喜。須深即啓文殊師利。仁者原赦魔波旬罪。文殊問魔誰爲系汝。報
曰不知誰爲縛我。答曰波旬!卿不被縛自想爲縛。一切愚癡凡夫之士其
亦若茲。心本悉淨無所思念。志在想著。不知無常計有常想。苦爲樂想
。無身計身。不淨淨想。無色色想。無痛癢思想生死識。而想五陰。如
今波旬。惡畏系縛何因得脫。又曰。今我不複得解脫乎。答曰。如是波
旬。已得脫者不複更脫何因得脫。由緣從于虛僞之想而致系縛。蠲除此
穢名曰解脫。于是文殊師利。舍所建立威神感動。令魔波旬即複如故。】
須深天子問魔波旬說,你不加考慮地能說出如是二十事,及十二種忍,能不高 興嗎?波旬答說,我亦感覺很歡喜。
天子見魔波旬對佛法起歡喜心,于是替他向文殊師利求情說,文殊師利菩薩, 原諒赦免波旬的罪吧。
文殊師利問魔波旬,是誰系縛你了?波旬回答說,不知是誰把我縛起來的。
文殊師利向波旬說,波旬!你沒被縛,只是被自己取相的假想所縛罷了。
因爲一切法本來清淨,于清淨中,無縛亦無解。一切法如幻,于如幻法中,無 縛亦無解。一切法空,于空中無縛也無解。一切法不二,于不二法中,無縛亦無解 。一切法不生不滅,于不生不滅法中,無縛亦無解。一切法無相,于無相法中,無 縛亦無解。一切法不增不減,于不增不減法中,無縛亦無解。一切法悉皆寂滅,于 寂滅法中,無縛亦無解。乃至一切法不可思議,于不思議法中,無縛亦無解。衆生 迷惑,不知諸法實相。乃于無縛無解中,妄以取相假想受縛。所以文殊師利說,卿 不被縛,妄以自想而受縛。
一切愚癡凡夫之士亦如是。一切愚癡凡夫,亦是因爲自己虛妄取相假想而受縛 。以致落于生死,不得超脫。不知自己心性,本來清淨,無有思願亦無念著。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全是自己妄想住著,如此住著,即是顛倒。于無常 中,顛倒計常。不知諸法緣起,如幻如化,剎那不住,所現悉是無常相。癡人不知 ,卻執如幻之相爲常。
凡夫之士,顛倒執著以苦爲樂。本來諸法性空,原無有苦。而愚癡凡夫卻執因 緣起假相爲實。不知因緣假相是如幻法,不實法,無常法,變壞法,生滅法。衆生 顛倒,執爲實在法可樂法可喜法。一旦諸法現無常相變壞相生滅相,于是衆生便落 苦惱之中。
無身計身,所謂身見者,我見也。一切法隨緣假現,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知 無我。如果淺顯些說,「我」于諸法不得自在,故知諸法無我。譬如我不欲病,而 身卻生病。我不欲苦,而身卻生苦。我于此身不得自在,故知此身非我。而凡夫顛 倒,將無我之身,執著爲我。
不淨淨想,此身不淨,卻顛倒執著爲淨,妄生貪著。
以上略言凡夫四倒,凡夫四倒者,無常常想,苦爲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
以下無色色想,是言愚癡凡夫,不知五陰皆空,反而想著于五陰也。痛癢者受 陰也,思想者想陰也,生死者行陰也,識者識陰也。
最後文殊師利說,波旬,現在你雖然厭惡畏懼系縛,但是怎麼能得到解脫呢? 因爲本來無有縛故。
于是波旬說道,難道我就得不到解脫了嗎?
文殊師利說,是的,波旬。因爲本來無有系縛,所以已得解脫。…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