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魔逆经通义▪P5

  ..续本文上一页行孝顺之道仁爱之道,则为善法。如果不知恩报恩,常怀害人之心 ,欲行危害之报复,不奉孝顺之道,不知报恩,则非善法。不知报恩者,是指上报 四重恩而言。即父母恩、国王恩、三宝恩,众生恩也。不知上报四重恩则非善法也 。

  【闻佛道教。寻能遵修。乃为善哉。若闻经典不肯敬顺。则非善哉。奉行

  禁戒未曾缺漏。乃为善哉。若受于戒失不顺从。则非善哉。常处闲静其

  心寂寞。乃为善哉。设慕愦闹自放恣者。则非善哉。在于闲居舍身寿命

  。而不恋恨。乃为善哉。假使贪爱己身寿命。则非善哉。修四贤圣止足

  知节。乃为善哉。不知进退多所志求。慕乐恶事。则非善哉。为人羸劣

  能忍辱者。乃为善哉。若以害心向于众人。则非善哉。诸所欲度能自节

  限。则为善哉。为人舒缓不能谨。则非善哉。所可归命未曾忘舍。乃

  为善哉。本有所归遗弃不念。则非善哉。晓了威仪礼节之正。所行至诚

  所作如言。心口相应。乃为善哉。欺诈迷惑一切世间。则非善哉。】

  佛道梵文曰菩提,闻佛菩提教化,能够立刻遵奉修行,便是善法。如果闻佛所 说经典,不能尊敬随顺而修,便是不善法。

  如果奉行严持禁戒,而没有违犯缺漏,便是为善。假使受戒以后,犯戒失戒不 能顺从戒法,便是不善。

  常处闲静,是离五欲五盖也。如果远离欲盖,常处于闲静,其心湛寂而不妄动 ,便是为善。设若爱慕于愦闹,而自放纵于欲盖,便是不善。

  假使闲居山林,志愿于道,不惜自己的身体寿命。对于生命不加恋惜,资生不 足亦不怨恨,这便是善。假使不顾道业,只知贪爱自己的身体寿命,便是不善。

  证无漏法者为圣,邻圣曰贤,小乘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及四加行──暖顶 忍世第一,称为七贤。初二三四果,称之曰圣。修四贤圣行,能够少欲止足,自知 节度,乃为善也。不知进退,是不知厌足。如果不知满足,多所欲求,爱慕乐着于 恶事,诸如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等,均为恶事。慕乐恶事,便是不善。

  为人羸劣,是被人欺侮的意思。被人欺侮,能够忍辱,便是善。如果不能忍辱 ,反以害心向于众人,则为不善。

  平日生活,能自谨慎节限而精进,便是为善。如果平时舒缓懈怠,不能谨慎警 悟自己,便是不善。

  所可归命,是归命三宝也。既已归命三宝,永无忘舍,不舍离也,这便是善。 如果归依三宝以后,遗弃而不顾,不怀不念,便是不善。

  知道严持威仪戒律,遵循于礼节,行为方面能够至诚,所行如其所言,心口相 应,乃为善也。如果自己心行不能一致,欺诈迷惑一切世间,就不是善了。

  【将护正法不违雅典。乃为善哉。诽谤经道违失正理。则非善哉。假使所

  闻。不谤经典。虽不师受。颁宣道教无所希冀。乃为善哉。爱惜经法自

  称为师。若说经法常怀妄想。则非善哉。执权方便开化众生。乃为善哉

  。不护众生无权方便。不行四恩。则非善哉。若能遵修六度无极。殷勤

  慕求。乃为善哉。若复弃捐六度无极。则非善哉。造行慧业自致圣道。

  乃为善哉。贡高自恣为憍慢业。则非善哉。行劳强慈愍伤众生。乃为善

  哉。趣尔行慈所愍不弘。则非善哉。奉行十善不违大猷。乃为善哉。翫

  习自恣行十恶事。则非善哉。若能弃捐一切众恶。乃为善哉。顺从诸恶

  非法之事。则非善哉。】 所谓正法,即实相法也。故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灭相。」楞伽经云,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 缘觉声闻,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则佛种不断 。佛种不断,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得殊胜入处,菩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是以 若简邪显正,则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皆是正法。如果抑小扬大,则独显六度了。对 于正法应该护持,云何护持正法?经云法不可说,为利益众生故,方便演说,便是 护持正法。所谓雅典,便是正法经典。如果护持正法,不违背正法经典,便是善也 。如果诽谤经法,违背于正理,便是不善。

  假使有人听闻正法,而能不疑惑,不毁谤佛所说的经典。虽彼人对于正法,当 时不能师受,亦应向彼宣说佛法而教化之。同时无所希求冀望于名闻利养,这样便 为善了。如果爱惜经法,存有私心不肯教人,同时以师自居。若说经法时,常怀名 闻利养等妄想,便不能为善了。

  如果以善权方便,而开示化导众生,是则为善,如果不能护念众生,又无权巧 方便,不能报于父母恩国王恩三宝恩众生恩,便非为善。

  若能遵六度而修,殷勤慕求于大乘,便是善。因为六度行是大乘行也。若复舍 弃六度无极,便不是善。无极者,即波罗蜜也。 造行慧业,何谓慧业?菩萨自度是为智本,菩萨觉悟有情是为慧业。菩萨上求 佛道为智本,以大悲心下化众生是为慧业。如大哀经说「思存心怀,是为智本。如 所闻法,则以具足为他人说,是为慧业。观察分别是为智本。启发众会,令得开解 ,是为慧业。随顺观察,知其根源,是为智本。随时开化,建立众生,是为慧业。 修平等行而无偏党,是为智本。奉平等行,不为邪疑,是为慧业。心无所生,都无 所着,是为智本。虽心不生,能宣经典,是为慧业。闲处静思,其心寂寞,是为智 本。身心晏然,而无愦乱,是为慧业。心常乐一,万事不起,是为智本。识一乘道 ,而不违舍,是为慧业……。」

  如果造行如是慧业,而至于圣道,乃为善哉。如果贡高我慢,放纵自恣,造憍 慢之业,则非善哉。憍慢于八慢中最恶。所谓憍慢,便是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不 敬师长。

  不舍慈悲,愍念众生,则便为善。行牢强慈者,不舍众生也。如果趣尔行慈, 趣尔是匆促不能持久的意思。匆促行慈而不能持久,其哀愍众生的心又不能广大, 这便是不善了。

  奉行十善,十种善业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和不贪 不瞋不痴。猷者道也,大猷即是大道。行十种善业,不违背佛道,便是善哉,如果 玩忽于恶习,而放纵于杀盗淫等十种恶业,便是不善。 如果能改除一切恶习,便是善哉。如果顺从造一切恶,行诸非法之事,便是不 善。

  【大光。欲知出家颠倒不顺行者。则非善哉。好乐空无相无愿。具足成就

  。乃为善哉。强上高床师子之座。而演杂句世间之谈。随俗同尘。则非

  善哉。若得菩萨箧藏之典。修习遵行。升师子座颁演道教。乃为善哉。

  毁于禁戒受信施食。则非善哉。奉顺戒法清净鲜洁。应服一切供养之利

  。乃为善哉。贡高自大憎经法。则非善哉。谦下恭顺不怀慢恣。嗟叹

  人德。乃为善哉。嫉菩萨憎其高行。则非善哉。见诸菩萨敬之如佛。

  乃为善哉。】

  文殊师利语大光天子说,大光须知,出家之人,颠倒行事,不能顺行正法,便 是不善。如果好乐于修习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而又能具足成就者,是为善哉。 如果强行登上讲座。佛为人中师子,其所坐处,无论于床于地,皆名师子座。 所谓床,即座也。后人讲经说法犹狮子吼,故名登师子座。若人不能讲经说法,勉 强登上大座,而说些闲杂语句,而说些世间之谈,随顺俗流,同乎凡尘,便是不善 。若得菩萨箧藏之典,箧者藏物之小箱也,故与藏同。若得菩萨法藏,即六波罗蜜 也。得菩萨六波罗蜜,修习遵行,而登座说法,敷演佛道,是则为善。

  毁于禁戒,是犯戒也。受信施食,是受信施供养也。如此便是不善。如果严持 禁戒,身心清净鲜洁,应受一切供养是则为善。

  如果我慢自大,以自己的我见而憎恨嫉妒佛所说的经法,便是不善。如果为人 谦虚而不骄傲,恭敬随顺佛教,没有我慢亦不放肆。更能赞叹别人的美德,这便是 善了。

  如果嫉妒菩萨,憎恨嫉妒菩萨的高行,便是不善。如果见菩萨好象见佛一样地 恭敬,是为善哉。

  【是为大光如佛所说。其行法者。则为非远。不至大慧。皆非善哉。其有

  顺从如来教者。乃为善哉。】

  最后文殊菩萨说,大光天子,是为如佛所说,而行此佛法者,那么离无上佛道 则不远矣。大慧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不至无上正等正觉,都不是善也。所以若 顺从如来之教。则为善矣。

  【大光又问。以何等故。赞法善哉法在善哉非善哉乎。文殊答曰。吾于诸

  法不行善哉。亦复不行非善哉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无所合。亦无

  吾我。】

  一切法本无有二,此无二者,即是一切法。再者,一切法无二,即无一切法。 故经云一切法即空,空即一切法。既然如此,难道于空中,能有善法与不善法吗?

  于是大光又问,以何原因赞叹法善哉?莫非有法是善,有法是不善吗?若如是 者,岂非分别诸空为二吗?

  须知文殊赞于诸法善哉,是以因缘故赞为善哉。文殊说诸法非善哉,亦是以因 缘故说。既然善哉非善哉都是因缘有,故知实无有定法是善哉或是非善哉也。所谓 若有定法,即非无上正等正觉。

  既然无有定法名善哉非善哉,所以文殊菩萨说,我于诸法不行善哉,亦不行不 善哉。为甚么呢?因为一切法悉无所合。因为和合皆是因缘,因缘即空,空故无合 。所谓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既然法无所有,故一 切法悉无所合。

  亦无吾我,因为法无自性故,故一切法无我。

  【又问文殊。仁者。不与善法合乎。文殊答曰。吾则不与善法俱合。亦复

  不与恶法共合。所以者何。计极著者谓有为矣。其无著者谓无为矣。计

  无常者亦是有为。自计有身不了本无。】

  大光天子又问文殊菩萨曰,仁者不行于善法吗?不与善法和合,即不行善法的 意思。

  其实一切法不可得,我身亦不可得,焉有我身与善法或是不善法合呢?所…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