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魔逆经通义▪P4

  ..续本文上一页答曰。其有颁宣无所立慧。乃为如

  来所见嗟叹。于诸言说。不怀忧戚亦无增减。于诸众生无众生想。于一

  切法无诸法想。若志泥洹修治生死。晓了魔事解佛道业。以于魔事觉了

  真谛。分别佛法及与魔事。不畏魔事不依佛法。如是行者。则为如来之

  所嗟叹。】

  大光天子问,既然一切法如幻,那么何故如来赞叹仁者呢?

  文殊回答说,因为若人宣说无所得慧者,于是蒙如来赞叹。无所立慧,即是无 所得慧。

  如果于诸言说相知是如幻,不怀忧戚亦无增减取舍之心。以及于一切众生知是 如幻,亦不取着于众生相。所谓有众生想者,即取相想也。乃至于一切法,亦不作 取相之想。志向于涅槃而修对治生死之道,然而晓了魔事如幻,体解佛之道业随缘 。如能觉了魔事如幻,便能觉了魔事是假。如能觉了魔事是假,便能觉了魔事是空 。而一切法空即是真谛。换句话说,若能觉了魔事性空,便能觉了魔事佛道不二不 别也。

  如是觉了佛魔俱空,不二不别,便可不畏魔事,亦不依着于佛法了。如此觉了 真空之义,便知佛魔与世间,唯心无诸法了。若有如是行者,便为如来之所嗟叹。

  【又问文殊。仁为奉行如此法乎。所以如来而嗟叹之。答曰。其平等者终

  无偏党。又问。其平等者不与偏乎。答曰。所谓平等。等于诸逆。亦等

  吾我。等诸四大。亦等住见。吾所等者亦复若兹。如诸种等四颠倒等。

  吾等亦如。如等不顺反戾之事及欲所得。吾等亦如。如等生死等及与本

  际。如等行原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际

  平等如。本际等故吾我等。已等吾我。亦等无明恩爱之本。如等无明恩

  爱之本。亦等明彻解脱之本。若以平等明脱之本。亦等贪淫瞋恚愚痴。

  以等三垢亦复等于空无相愿。已等三脱。亦等有为之本。以等有为本。

  亦等无为本。以等于无为之本。文殊所等其亦若兹。是故大光。以此平

  等诸法皆等。其以说者今所颂宣。方当演说而见嗟叹。一切此法皆悉平

  等。犹如虚空。虚空正等而无偏党。虚空无数亦无所为。若有趣斯方欲

  习入。是故如来赞叹于彼。】

  以上文殊回答大光说,如来之所以赞叹者,是因为其有宣说,皆是明一切法无 所得,一切法无相不可取,一切法如幻,一切法空,一切法不二如如。所以蒙佛赞 叹。于是大光问曰,仁者你是奉行这种无所得法,乃至无相如幻空不二如如法吗? 因为仁者奉行如是之法,所以才为如来赞叹吗?须知无所得法,乃至不二如如之法 ,又怎能奉行呢?若有奉行之念,便是偏党也。

  文殊回答说,其平等者终无偏党。何谓平等?诸法无所得即是平等,诸法无相 即是平等,诸法如幻即是平等,诸法空即是平等,诸法不二诸法如如即是平等。何 谓偏党?偏党者分别也,我人见也,有取舍也,具爱憎也。既然诸法平等,故无所 分别,无有彼此,无有取舍,无有爱憎。若人奉行如是之法,岂得谓有所奉行?故 曰其平等者,终无偏党。

  大光又问,平等者便无偏党吗?以下便是文殊师利回答大光,平等便是诸法究 竟,便是诸法根本。诸法究竟便非诸法,因为诸法究竟便是法性。而一切法以无性 为性,无性者毕竟空也。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所以诸法平等。

  所以色究竟则非色,受想行识究竟则非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究竟,便非眼 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究竟便 非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究竟便非十八界。四 谛究竟便非四谛,十二因缘究竟便非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究竟便非六波罗蜜。十力 四无畏究竟便非十力四无畏。乃至十八不共法究竟便非十八不共法。如是一切法究 竟,便悉归毕竟空。

  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故知毕竟空即具一切法。换句话说,一切法究竟便非一切 法,并不是在一切法外另有毕竟空,而一切法当下即是毕竟空。既然一切法即是毕 竟空,所以毕竟空即是一切法。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如是一切法与毕竟 空平等不二,一切法与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平等不二,故终无偏党。以下便是文 殊菩萨,以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的道理,回答大光。

  所谓平等者,是说既然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则于诸违逆魔逆亦平等不二。既 然一切法平等不二,所以亦与吾我平等不二。明白了这种道理,我们便不应执着吾 我,而有所偏党了。如果众生不执着吾我,便不会起贪瞋痴。不起三毒,便不会造 十恶业而堕苦道了。 既然一切法平等无二,自然地水火风四大亦平等无二。既然一切法平等无二, 自然便无所住无所见了。因为所住所见,亦悉平等无二故。既已无住无见,自然终 无偏党了。我文殊平等无二,亦复如是。 亦复若兹者,即亦复如是也。

  如诸种等,是四大种平等无二。四颠倒等者,众生颠倒,执不净为净,执苦为 乐,执无常为常,执无我为我。四颠倒究竟,悉皆空无自性。故与一切法平等无二 。如此之等,与吾亦平等不二,然则吾何所偏党呢?

  如等不顺反戾之事,及欲所得者,「如」是不二不异。一切法平等不二,于是 亦平等于不顺反戾之事,及平等于欲求有所得。不顺,反戾者,即违逆事也,即烦 恼与生死也。既然一切法平等无二,则于有所欲求有所得者亦平等无二。有所欲求 有所得,是言于佛道有所欲有所得也。不顺、违逆之事,及所欲所求的佛道与我, 悉皆平等无二,然则我于其间,怎会有偏党呢?

  如等生死等者,是言一切法不二平等,则生死亦不二平等,及与本际悉皆不二 平等。本际者,真如实际也。真如实际者,一切法无际无界无分别也。以一切法本 际不二平等,所以与我亦不二平等。既然如此,则我于生死及真如本际有何偏党?

  如等、行愿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际平等 如。本际等故吾我等。「如」是不二不异,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以了生死求涅 盘的行愿亦不二平等。经文上「行原」即行愿之误也。如此则是行愿与生死本涅槃 本悉皆平等不二。生死本涅槃本者,即生死究竟涅槃究竟也。因为生死涅槃究竟平 等不二故,以此平等不二的缘故,所以说一切法本际究竟,悉皆平等不二不异。既 然一切法本际究竟平等不二,所以与我本际究竟亦平等不二。

  已等吾我以下是说既然一切法本际与我本际悉平等不二,自然亦与无明恩爱本 际平等不二。

  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谓如等,即一切法不二平等也),亦平等于无明恩 爱之本际。当然亦平等于明彻解脱之本际。既已平等于明彻解脱本际(明彻解脱言 佛道也),当然亦不二平等于贪淫瞋恚愚痴了(贪瞋痴言众生之烦恼业)。因为贪 瞋痴妄起无性,故与明解平等不二。 三垢即是贪瞋痴三者。既然贪瞋痴平等不二,自然亦平等不二于空无相无愿三 解脱门了。贪瞋痴是烦恼道,空无相无愿是解脱道。因为一切法本际平等不二,所 以烦恼道本际解脱道本际亦平等不二。

  以三解脱平等不二故,于是与一切有为法之本际,亦复平等不二。既与一切有 为法平等不二,所以亦与无为法本际平等不二了。因为有为无性,即是无为。非是 于有为以外,另有无为也。故有为无为平等不二。

  于是文殊师利告诉大光说,我文殊师利与一切法平等不二,亦复如是。是故大 光,以这种平等无二的道理,所以一切法皆平等不二。我今用这种道理,颁宣演说 诸法,故蒙佛而见赞叹也。

  一切此法皆悉平等下,是文殊师利菩萨总结上文,而加说明也。因为一切法皆 悉平等不二,此平等不二之法,无有分际,无有限量,犹如虚空一样。这种正等无 分别的虚空,怎会有偏党呢?

  虚空无边无数,无能无所,非是有为,亦非无为。若有人趣入于这种法,而精 进修习证入者,所以如来赞叹于彼。「方欲习入」之欲,即精进意。大智度论云, 精进有三名,曰精进,曰欲,曰不放逸。如人远行,初发足时曰欲,正行进间曰精 进,不为余事所留曰不放逸。

  【大光又问。宁可宣畅善哉之法无善哉法乎。文殊答曰菩萨善哉从志愿出

  。谀谄无质。所行放逸为不善哉。用众生故不舍大哀。故曰善哉。若不

  怀仁念害众生。则非善哉。若能愍伤一切众生。乃为善哉。瞋恚怀结离

  于忍辱。为不善哉。若不醉乱又随律教。已有罪过自首归诚。而不藏匿

  。则为善哉。隐蔽殃衅而不发露。则非善哉。自见身恶能改除者。则为

  善哉。假使志求他人瑕阙。则非善哉。若行返复而知恩好。心不怀害孝

  顺行仁。则为善哉。无有返复。心常怀害。欲危返复。不奉孝顺。不知

  报恩。则非善哉。】

  大光天子又问,仁者可不可以宣说畅演甚么是善法,甚么是不善法呢?

  文殊师利回答说,菩萨善法从志愿出。志是至诚心,愿是大悲愿。菩萨以至诚 心大悲愿度众生便是善法。如果谄谀而不实,质是实在的意思,无质便是不实。如 果谄谀不实,所行放逸,便不为善法。放逸者,六根贪着于六尘也。

  用众生故,是因为众生之故。不舍大哀,是不舍大悲。是说因为众生之故,不 舍大悲,是为善法。若不怀仁爱之心,而起害众生之念,便不是善法。

  若能愍念慈悲一切众生,便是善法。如果对一切众生起瞋恚心,怀于怨结,而 离于忍辱心,便是不善法。

  如果不狂醉惑乱,而又能严持戒律,对于已有的罪过,能自首归诚而不覆藏。 自首是表白发露,归诚是至诚忏悔。而不隐瞒覆藏,则为善法。殃衅是过错的意思 ,如果隐瞒覆藏自己的过错,而不发露忏悔,便不是善法。

  如果自己能见到自身的罪恶,而能改除者则是善法。假使不见自己的过错,而 一心只求别人的瑕疵阙点,便不是善法。

  返复是知恩报恩,无有返复是不能知恩报恩。如果知恩图报,而知恩好,不怀 藏害人之心,能…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