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答曰。其有頒宣無所立慧。乃爲如
來所見嗟歎。于諸言說。不懷憂戚亦無增減。于諸衆生無衆生想。于一
切法無諸法想。若志泥洹修治生死。曉了魔事解佛道業。以于魔事覺了
真谛。分別佛法及與魔事。不畏魔事不依佛法。如是行者。則爲如來之
所嗟歎。】
大光天子問,既然一切法如幻,那麼何故如來贊歎仁者呢?
文殊回答說,因爲若人宣說無所得慧者,于是蒙如來贊歎。無所立慧,即是無 所得慧。
如果于諸言說相知是如幻,不懷憂戚亦無增減取舍之心。以及于一切衆生知是 如幻,亦不取著于衆生相。所謂有衆生想者,即取相想也。乃至于一切法,亦不作 取相之想。志向于涅槃而修對治生死之道,然而曉了魔事如幻,體解佛之道業隨緣 。如能覺了魔事如幻,便能覺了魔事是假。如能覺了魔事是假,便能覺了魔事是空 。而一切法空即是真谛。換句話說,若能覺了魔事性空,便能覺了魔事佛道不二不 別也。
如是覺了佛魔俱空,不二不別,便可不畏魔事,亦不依著于佛法了。如此覺了 真空之義,便知佛魔與世間,唯心無諸法了。若有如是行者,便爲如來之所嗟歎。
【又問文殊。仁爲奉行如此法乎。所以如來而嗟歎之。答曰。其平等者終
無偏黨。又問。其平等者不與偏乎。答曰。所謂平等。等于諸逆。亦等
吾我。等諸四大。亦等住見。吾所等者亦複若茲。如諸種等四顛倒等。
吾等亦如。如等不順反戾之事及欲所得。吾等亦如。如等生死等及與本
際。如等行原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際
平等如。本際等故吾我等。已等吾我。亦等無明恩愛之本。如等無明恩
愛之本。亦等明徹解脫之本。若以平等明脫之本。亦等貪淫瞋恚愚癡。
以等叁垢亦複等于空無相願。已等叁脫。亦等有爲之本。以等有爲本。
亦等無爲本。以等于無爲之本。文殊所等其亦若茲。是故大光。以此平
等諸法皆等。其以說者今所頌宣。方當演說而見嗟歎。一切此法皆悉平
等。猶如虛空。虛空正等而無偏黨。虛空無數亦無所爲。若有趣斯方欲
習入。是故如來贊歎于彼。】
以上文殊回答大光說,如來之所以贊歎者,是因爲其有宣說,皆是明一切法無 所得,一切法無相不可取,一切法如幻,一切法空,一切法不二如如。所以蒙佛贊 歎。于是大光問曰,仁者你是奉行這種無所得法,乃至無相如幻空不二如如法嗎? 因爲仁者奉行如是之法,所以才爲如來贊歎嗎?須知無所得法,乃至不二如如之法 ,又怎能奉行呢?若有奉行之念,便是偏黨也。
文殊回答說,其平等者終無偏黨。何謂平等?諸法無所得即是平等,諸法無相 即是平等,諸法如幻即是平等,諸法空即是平等,諸法不二諸法如如即是平等。何 謂偏黨?偏黨者分別也,我人見也,有取舍也,具愛憎也。既然諸法平等,故無所 分別,無有彼此,無有取舍,無有愛憎。若人奉行如是之法,豈得謂有所奉行?故 曰其平等者,終無偏黨。
大光又問,平等者便無偏黨嗎?以下便是文殊師利回答大光,平等便是諸法究 竟,便是諸法根本。諸法究竟便非諸法,因爲諸法究竟便是法性。而一切法以無性 爲性,無性者畢竟空也。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所以諸法平等。
所以色究竟則非色,受想行識究竟則非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究竟,便非眼 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究竟便 非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究竟便非十八界。四 谛究竟便非四谛,十二因緣究竟便非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究竟便非六波羅蜜。十力 四無畏究竟便非十力四無畏。乃至十八不共法究竟便非十八不共法。如是一切法究 竟,便悉歸畢竟空。
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知畢竟空即具一切法。換句話說,一切法究竟便非一切 法,並不是在一切法外另有畢竟空,而一切法當下即是畢竟空。既然一切法即是畢 竟空,所以畢竟空即是一切法。故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如是一切法與畢竟 空平等不二,一切法與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平等不二,故終無偏黨。以下便是文 殊菩薩,以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的道理,回答大光。
所謂平等者,是說既然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則于諸違逆魔逆亦平等不二。既 然一切法平等不二,所以亦與吾我平等不二。明白了這種道理,我們便不應執著吾 我,而有所偏黨了。如果衆生不執著吾我,便不會起貪瞋癡。不起叁毒,便不會造 十惡業而墮苦道了。 既然一切法平等無二,自然地水火風四大亦平等無二。既然一切法平等無二, 自然便無所住無所見了。因爲所住所見,亦悉平等無二故。既已無住無見,自然終 無偏黨了。我文殊平等無二,亦複如是。 亦複若茲者,即亦複如是也。
如諸種等,是四大種平等無二。四顛倒等者,衆生顛倒,執不淨爲淨,執苦爲 樂,執無常爲常,執無我爲我。四顛倒究竟,悉皆空無自性。故與一切法平等無二 。如此之等,與吾亦平等不二,然則吾何所偏黨呢?
如等不順反戾之事,及欲所得者,「如」是不二不異。一切法平等不二,于是 亦平等于不順反戾之事,及平等于欲求有所得。不順,反戾者,即違逆事也,即煩 惱與生死也。既然一切法平等無二,則于有所欲求有所得者亦平等無二。有所欲求 有所得,是言于佛道有所欲有所得也。不順、違逆之事,及所欲所求的佛道與我, 悉皆平等無二,然則我于其間,怎會有偏黨呢?
如等生死等者,是言一切法不二平等,則生死亦不二平等,及與本際悉皆不二 平等。本際者,真如實際也。真如實際者,一切法無際無界無分別也。以一切法本 際不二平等,所以與我亦不二平等。既然如此,則我于生死及真如本際有何偏黨?
如等、行願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際平等 如。本際等故吾我等。「如」是不二不異,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以了生死求涅 盤的行願亦不二平等。經文上「行原」即行願之誤也。如此則是行願與生死本涅槃 本悉皆平等不二。生死本涅槃本者,即生死究竟涅槃究竟也。因爲生死涅槃究竟平 等不二故,以此平等不二的緣故,所以說一切法本際究竟,悉皆平等不二不異。既 然一切法本際究竟平等不二,所以與我本際究竟亦平等不二。
已等吾我以下是說既然一切法本際與我本際悉平等不二,自然亦與無明恩愛本 際平等不二。
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謂如等,即一切法不二平等也),亦平等于無明恩 愛之本際。當然亦平等于明徹解脫之本際。既已平等于明徹解脫本際(明徹解脫言 佛道也),當然亦不二平等于貪淫瞋恚愚癡了(貪瞋癡言衆生之煩惱業)。因爲貪 瞋癡妄起無性,故與明解平等不二。 叁垢即是貪瞋癡叁者。既然貪瞋癡平等不二,自然亦平等不二于空無相無願叁 解脫門了。貪瞋癡是煩惱道,空無相無願是解脫道。因爲一切法本際平等不二,所 以煩惱道本際解脫道本際亦平等不二。
以叁解脫平等不二故,于是與一切有爲法之本際,亦複平等不二。既與一切有 爲法平等不二,所以亦與無爲法本際平等不二了。因爲有爲無性,即是無爲。非是 于有爲以外,另有無爲也。故有爲無爲平等不二。
于是文殊師利告訴大光說,我文殊師利與一切法平等不二,亦複如是。是故大 光,以這種平等無二的道理,所以一切法皆平等不二。我今用這種道理,頒宣演說 諸法,故蒙佛而見贊歎也。
一切此法皆悉平等下,是文殊師利菩薩總結上文,而加說明也。因爲一切法皆 悉平等不二,此平等不二之法,無有分際,無有限量,猶如虛空一樣。這種正等無 分別的虛空,怎會有偏黨呢?
虛空無邊無數,無能無所,非是有爲,亦非無爲。若有人趣入于這種法,而精 進修習證入者,所以如來贊歎于彼。「方欲習入」之欲,即精進意。大智度論雲, 精進有叁名,曰精進,曰欲,曰不放逸。如人遠行,初發足時曰欲,正行進間曰精 進,不爲余事所留曰不放逸。
【大光又問。甯可宣暢善哉之法無善哉法乎。文殊答曰菩薩善哉從志願出
。谀谄無質。所行放逸爲不善哉。用衆生故不舍大哀。故曰善哉。若不
懷仁念害衆生。則非善哉。若能愍傷一切衆生。乃爲善哉。瞋恚懷結離
于忍辱。爲不善哉。若不醉亂又隨律教。已有罪過自首歸誠。而不藏匿
。則爲善哉。隱蔽殃釁而不發露。則非善哉。自見身惡能改除者。則爲
善哉。假使志求他人瑕阙。則非善哉。若行返複而知恩好。心不懷害孝
順行仁。則爲善哉。無有返複。心常懷害。欲危返複。不奉孝順。不知
報恩。則非善哉。】
大光天子又問,仁者可不可以宣說暢演甚麼是善法,甚麼是不善法呢?
文殊師利回答說,菩薩善法從志願出。志是至誠心,願是大悲願。菩薩以至誠 心大悲願度衆生便是善法。如果谄谀而不實,質是實在的意思,無質便是不實。如 果谄谀不實,所行放逸,便不爲善法。放逸者,六根貪著于六塵也。
用衆生故,是因爲衆生之故。不舍大哀,是不舍大悲。是說因爲衆生之故,不 舍大悲,是爲善法。若不懷仁愛之心,而起害衆生之念,便不是善法。
若能愍念慈悲一切衆生,便是善法。如果對一切衆生起瞋恚心,懷于怨結,而 離于忍辱心,便是不善法。
如果不狂醉惑亂,而又能嚴持戒律,對于已有的罪過,能自首歸誠而不覆藏。 自首是表白發露,歸誠是至誠忏悔。而不隱瞞覆藏,則爲善法。殃釁是過錯的意思 ,如果隱瞞覆藏自己的過錯,而不發露忏悔,便不是善法。
如果自己能見到自身的罪惡,而能改除者則是善法。假使不見自己的過錯,而 一心只求別人的瑕疵阙點,便不是善法。
返複是知恩報恩,無有返複是不能知恩報恩。如果知恩圖報,而知恩好,不懷 藏害人之心,能…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