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魔逆經通義▪P5

  ..續本文上一頁行孝順之道仁愛之道,則爲善法。如果不知恩報恩,常懷害人之心 ,欲行危害之報複,不奉孝順之道,不知報恩,則非善法。不知報恩者,是指上報 四重恩而言。即父母恩、國王恩、叁寶恩,衆生恩也。不知上報四重恩則非善法也 。

  【聞佛道教。尋能遵修。乃爲善哉。若聞經典不肯敬順。則非善哉。奉行

  禁戒未曾缺漏。乃爲善哉。若受于戒失不順從。則非善哉。常處閑靜其

  心寂寞。乃爲善哉。設慕愦鬧自放恣者。則非善哉。在于閑居舍身壽命

  。而不戀恨。乃爲善哉。假使貪愛己身壽命。則非善哉。修四賢聖止足

  知節。乃爲善哉。不知進退多所志求。慕樂惡事。則非善哉。爲人羸劣

  能忍辱者。乃爲善哉。若以害心向于衆人。則非善哉。諸所欲度能自節

  限。則爲善哉。爲人舒緩不能謹。則非善哉。所可歸命未曾忘舍。乃

  爲善哉。本有所歸遺棄不念。則非善哉。曉了威儀禮節之正。所行至誠

  所作如言。心口相應。乃爲善哉。欺詐迷惑一切世間。則非善哉。】

  佛道梵文曰菩提,聞佛菩提教化,能夠立刻遵奉修行,便是善法。如果聞佛所 說經典,不能尊敬隨順而修,便是不善法。

  如果奉行嚴持禁戒,而沒有違犯缺漏,便是爲善。假使受戒以後,犯戒失戒不 能順從戒法,便是不善。

  常處閑靜,是離五欲五蓋也。如果遠離欲蓋,常處于閑靜,其心湛寂而不妄動 ,便是爲善。設若愛慕于愦鬧,而自放縱于欲蓋,便是不善。

  假使閑居山林,志願于道,不惜自己的身體壽命。對于生命不加戀惜,資生不 足亦不怨恨,這便是善。假使不顧道業,只知貪愛自己的身體壽命,便是不善。

  證無漏法者爲聖,鄰聖曰賢,小乘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及四加行──暖頂 忍世第一,稱爲七賢。初二叁四果,稱之曰聖。修四賢聖行,能夠少欲止足,自知 節度,乃爲善也。不知進退,是不知厭足。如果不知滿足,多所欲求,愛慕樂著于 惡事,諸如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等,均爲惡事。慕樂惡事,便是不善。

  爲人羸劣,是被人欺侮的意思。被人欺侮,能夠忍辱,便是善。如果不能忍辱 ,反以害心向于衆人,則爲不善。

  平日生活,能自謹慎節限而精進,便是爲善。如果平時舒緩懈怠,不能謹慎警 悟自己,便是不善。

  所可歸命,是歸命叁寶也。既已歸命叁寶,永無忘舍,不舍離也,這便是善。 如果歸依叁寶以後,遺棄而不顧,不懷不念,便是不善。

  知道嚴持威儀戒律,遵循于禮節,行爲方面能夠至誠,所行如其所言,心口相 應,乃爲善也。如果自己心行不能一致,欺詐迷惑一切世間,就不是善了。

  【將護正法不違雅典。乃爲善哉。誹謗經道違失正理。則非善哉。假使所

  聞。不謗經典。雖不師受。頒宣道教無所希冀。乃爲善哉。愛惜經法自

  稱爲師。若說經法常懷妄想。則非善哉。執權方便開化衆生。乃爲善哉

  。不護衆生無權方便。不行四恩。則非善哉。若能遵修六度無極。殷勤

  慕求。乃爲善哉。若複棄捐六度無極。則非善哉。造行慧業自致聖道。

  乃爲善哉。貢高自恣爲憍慢業。則非善哉。行勞強慈愍傷衆生。乃爲善

  哉。趣爾行慈所愍不弘。則非善哉。奉行十善不違大猷。乃爲善哉。翫

  習自恣行十惡事。則非善哉。若能棄捐一切衆惡。乃爲善哉。順從諸惡

  非法之事。則非善哉。】 所謂正法,即實相法也。故華嚴雲「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滅相。」楞伽經雲,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 緣覺聲聞,則攝受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則佛種不斷 。佛種不斷,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得殊勝入處,菩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是以 若簡邪顯正,則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皆是正法。如果抑小揚大,則獨顯六度了。對 于正法應該護持,雲何護持正法?經雲法不可說,爲利益衆生故,方便演說,便是 護持正法。所謂雅典,便是正法經典。如果護持正法,不違背正法經典,便是善也 。如果誹謗經法,違背于正理,便是不善。

  假使有人聽聞正法,而能不疑惑,不毀謗佛所說的經典。雖彼人對于正法,當 時不能師受,亦應向彼宣說佛法而教化之。同時無所希求冀望于名聞利養,這樣便 爲善了。如果愛惜經法,存有私心不肯教人,同時以師自居。若說經法時,常懷名 聞利養等妄想,便不能爲善了。

  如果以善權方便,而開示化導衆生,是則爲善,如果不能護念衆生,又無權巧 方便,不能報于父母恩國王恩叁寶恩衆生恩,便非爲善。

  若能遵六度而修,殷勤慕求于大乘,便是善。因爲六度行是大乘行也。若複舍 棄六度無極,便不是善。無極者,即波羅蜜也。 造行慧業,何謂慧業?菩薩自度是爲智本,菩薩覺悟有情是爲慧業。菩薩上求 佛道爲智本,以大悲心下化衆生是爲慧業。如大哀經說「思存心懷,是爲智本。如 所聞法,則以具足爲他人說,是爲慧業。觀察分別是爲智本。啓發衆會,令得開解 ,是爲慧業。隨順觀察,知其根源,是爲智本。隨時開化,建立衆生,是爲慧業。 修平等行而無偏黨,是爲智本。奉平等行,不爲邪疑,是爲慧業。心無所生,都無 所著,是爲智本。雖心不生,能宣經典,是爲慧業。閑處靜思,其心寂寞,是爲智 本。身心晏然,而無愦亂,是爲慧業。心常樂一,萬事不起,是爲智本。識一乘道 ,而不違舍,是爲慧業……。」

  如果造行如是慧業,而至于聖道,乃爲善哉。如果貢高我慢,放縱自恣,造憍 慢之業,則非善哉。憍慢于八慢中最惡。所謂憍慢,便是不孝父母,不敬叁寶,不 敬師長。

  不舍慈悲,愍念衆生,則便爲善。行牢強慈者,不舍衆生也。如果趣爾行慈, 趣爾是匆促不能持久的意思。匆促行慈而不能持久,其哀愍衆生的心又不能廣大, 這便是不善了。

  奉行十善,十種善業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绮語不兩舌,和不貪 不瞋不癡。猷者道也,大猷即是大道。行十種善業,不違背佛道,便是善哉,如果 玩忽于惡習,而放縱于殺盜淫等十種惡業,便是不善。 如果能改除一切惡習,便是善哉。如果順從造一切惡,行諸非法之事,便是不 善。

  【大光。欲知出家顛倒不順行者。則非善哉。好樂空無相無願。具足成就

  。乃爲善哉。強上高床師子之座。而演雜句世間之談。隨俗同塵。則非

  善哉。若得菩薩箧藏之典。修習遵行。升師子座頒演道教。乃爲善哉。

  毀于禁戒受信施食。則非善哉。奉順戒法清淨鮮潔。應服一切供養之利

  。乃爲善哉。貢高自大憎經法。則非善哉。謙下恭順不懷慢恣。嗟歎

  人德。乃爲善哉。嫉菩薩憎其高行。則非善哉。見諸菩薩敬之如佛。

  乃爲善哉。】

  文殊師利語大光天子說,大光須知,出家之人,顛倒行事,不能順行正法,便 是不善。如果好樂于修習空無相無願叁叁昧,而又能具足成就者,是爲善哉。 如果強行登上講座。佛爲人中師子,其所坐處,無論于床于地,皆名師子座。 所謂床,即座也。後人講經說法猶獅子吼,故名登師子座。若人不能講經說法,勉 強登上大座,而說些閑雜語句,而說些世間之談,隨順俗流,同乎凡塵,便是不善 。若得菩薩箧藏之典,箧者藏物之小箱也,故與藏同。若得菩薩法藏,即六波羅蜜 也。得菩薩六波羅蜜,修習遵行,而登座說法,敷演佛道,是則爲善。

  毀于禁戒,是犯戒也。受信施食,是受信施供養也。如此便是不善。如果嚴持 禁戒,身心清淨鮮潔,應受一切供養是則爲善。

  如果我慢自大,以自己的我見而憎恨嫉妒佛所說的經法,便是不善。如果爲人 謙虛而不驕傲,恭敬隨順佛教,沒有我慢亦不放肆。更能贊歎別人的美德,這便是 善了。

  如果嫉妒菩薩,憎恨嫉妒菩薩的高行,便是不善。如果見菩薩好象見佛一樣地 恭敬,是爲善哉。

  【是爲大光如佛所說。其行法者。則爲非遠。不至大慧。皆非善哉。其有

  順從如來教者。乃爲善哉。】

  最後文殊菩薩說,大光天子,是爲如佛所說,而行此佛法者,那麼離無上佛道 則不遠矣。大慧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不至無上正等正覺,都不是善也。所以若 順從如來之教。則爲善矣。

  【大光又問。以何等故。贊法善哉法在善哉非善哉乎。文殊答曰。吾于諸

  法不行善哉。亦複不行非善哉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合。亦無

  吾我。】

  一切法本無有二,此無二者,即是一切法。再者,一切法無二,即無一切法。 故經雲一切法即空,空即一切法。既然如此,難道于空中,能有善法與不善法嗎?

  于是大光又問,以何原因贊歎法善哉?莫非有法是善,有法是不善嗎?若如是 者,豈非分別諸空爲二嗎?

  須知文殊贊于諸法善哉,是以因緣故贊爲善哉。文殊說諸法非善哉,亦是以因 緣故說。既然善哉非善哉都是因緣有,故知實無有定法是善哉或是非善哉也。所謂 若有定法,即非無上正等正覺。

  既然無有定法名善哉非善哉,所以文殊菩薩說,我于諸法不行善哉,亦不行不 善哉。爲甚麼呢?因爲一切法悉無所合。因爲和合皆是因緣,因緣即空,空故無合 。所謂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于法無所有。既然法無所有,故一 切法悉無所合。

  亦無吾我,因爲法無自性故,故一切法無我。

  【又問文殊。仁者。不與善法合乎。文殊答曰。吾則不與善法俱合。亦複

  不與惡法共合。所以者何。計極著者謂有爲矣。其無著者謂無爲矣。計

  無常者亦是有爲。自計有身不了本無。】

  大光天子又問文殊菩薩曰,仁者不行于善法嗎?不與善法和合,即不行善法的 意思。

  其實一切法不可得,我身亦不可得,焉有我身與善法或是不善法合呢?所…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