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魔逆经通义▪P2

  ..续本文上一页,故名无愿。理 寂则无有作用集起,故名无作无起。

  修无放逸者,即是修无愿三昧也。无愿三昧者,无愿求于生死也。二乘无愿求 于生死,故不入三界,不兴化道。

  二乘人住着于如来之言教。不知因佛言教,而入第一义,不知学佛之行,广行 度化。只知自求涅槃,速脱生死,此即魔事也。 思者求取也,想者取相也,识者知解记取也,念着忆持不忘也,有所受取志在 所应者,是不知深体佛说第一义,只知取着于言教也。志在所应者,志有所求也。 如此便对佛所说的经典,只知以见闻觉知去分别了。若菩萨堕入如斯行径,便为魔 事。

  综观上意菩萨有所作,有所取,倚着菩萨道而执取无上佛道,乃至堕入二乘行 径,皆是有所得心所生的错误。所以菩萨若以有所得心修于佛道,便失于善巧方便 而为魔事了。

  【大光问文殊曰。其魔事者为住何所。文殊答曰。住于精进。又问。以何

  等故住于精进。文殊答曰。其精进者。乃为诸魔求其便耳。若懈怠者。

  彼魔波旬当奈之何。】

  大光问文殊菩萨说,所谓魔事者,是住于何处呢?文殊答曰,魔事者住于精进 。为甚么呢?因为取相之精进,必有所执着,故感魔事。如果其人懈怠,魔当奈何 之。

  波旬天魔别名也,译曰杀者,断人慧命故。

  【又问。何谓菩萨精进而不应者。文殊答曰。假使计言。我身精进则为不

  应。所以者何。己身精进。计有所应。则依倚世。】

  大光又问文殊菩萨说,甚么是菩萨精进而不当呢?因为精进是佛所说,若无精 进不成佛道。故正当的精进是必要的。那么怎样是不正当的精进,又怎样才是正当 的精进呢?

  文殊回答说,假使计着说,我身精进,便是不应当的。所谓我身精进者,便是 取相了。如果自身精进,而有所计着,便是依倚于世间而有所求。计有所应,便是 有所求的意思。所以大哀经说,道无精进,亦无不精进。因为道本清净,道本平等 故。

  如是平等清净,无缚无解,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妄想无分别,无高无下无作 无不作,无暗无明,无恼无不恼,无生死无涅槃。这样精进是名真精进。

  【仁者。欲知为精进者等遵所修。此之谓也。以等精进则曰平等无所应进

  。已无所应则无放逸。】

  欲知为精进者,是言仁者,要知道行精进者,应当平等而修行。

  因为平等而精进修行,便无精进亦无不精进(亦无放逸)。所以说平等精进者 ,便无所应,换句话说,便无所求了。既无所求,便无放逸了。

  【假使仁者。眼无所进不行于色。是则名曰平等精进。耳无所进不行音声

  。鼻无所进不行众香。舌无所进不行众味。身无所进不行细滑。意无所

  进不行诸法。是则名曰平等精进。】

  假使仁者,眼无所进者,是言眼无所贪求也。若眼无所贪求,便不行于色,是 名平等精进。若能如是,自然眼不行于色。不行于色者,不贪于色也。耳鼻舌身意 无进,亦复如是。这样六根不贪求六尘,是名平等精进。相反 地,若六根贪求六尘,便非平等精进了。

  【复次仁者。假使不行一切尘劳。而以断除众生爱欲垢秽。是则名曰菩萨

  所行平等精进。若于三界而无所行。救济三界。倚着众生诸恼之患。是

  为菩萨平等精进。行于布施无所想念。修以四恩摄诸悭贪。行于禁戒而

  无想念。摄诸犯恶众生之类。行于忍辱而无所想。摄诸瞋恚人民之众。

  行于精进无所想念。摄诸懈怠。行于禅定无所想念。摄诸乱意。行于智

  慧无所想念。摄诸恶智。是为菩萨平等精进。】 菩萨修行,不取着一切法,于一切尘劳不生造作,是曰不行一切尘劳。只为度 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断除爱欲垢秽,这便是菩萨所行的平等精进。若菩萨于三界 无所造作,而能救济三界内,取着众生的诸烦恼祸患,这便是菩萨平等精进。所以 菩萨精进不为自求,为度一切众生也。

  行于布施以下,是言菩萨行于六度而不取相,欲度一切为烦恼所害的众生,这 便是菩萨平等精进。

  菩萨行于布施,不取着布施相,故曰行于布施,无所想念。是为上报四重恩, 用以摄诸悭贪的众生。四重恩者,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菩萨修以四 恩而行布施,为摄悭贪的众生。

  菩萨行于禁戒,而不着持戒相,是虽为而无想念。为摄受犯恶众生,而持戒也 。菩萨行于忍辱,而不取着忍辱相,是为了要摄受多瞋恚的众生。菩萨行于精进而 不着精进相,是为了要摄受诸懈怠众生。如此精进,便是平等精进了。平等精进, 有大功德。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 。

  精进如一雨之普润,能令先世福德增长成就。菩萨精进为除众生懈怠。懈怠之 法,能破在家人财利福利。能破出家人生天与涅槃之乐。

  菩萨行于禅定,不着于禅定,是为了摄受乱意的众生。菩萨行于智慧而不取着 于相,是为了摄受恶智邪见的众生。菩萨不取着于相,正是真智慧也。大般若经云 ,菩萨摩诃萨,不见一切相,则见般若波罗蜜。如此不取于相,为一切众生故行于 六波罗蜜,是为菩萨平等精进。

  菩萨平等精进除灭懈怠,而行六波罗蜜,始能自他俱利。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 印法门经云「无懈怠者能行布施。行布施者,而能持戒。若持戒者,能起精进。起 精进者,能修禅定。修禅定者,能集智慧。集智慧者,能行自利。能行自利,而能 利他。」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其有晓了空无慧行。不想空无是为思念。精进行空游

  于诸见。悉察诸见而无所见。观诸邪见不离空无。是谓行空。所谓空者

  。诸见则空。以空之故。故曰空空。由是空空故曰为空。因是空故诸法

  皆空。假使晓了此慧明者而不自大。是谓菩萨平等精进。】

  此一段文,是言菩萨平等精进,不住于有,亦不住于空。所谓行空不证,涉有 不着也。 其有晓了空无慧行,不想空无是为思念。若有觉了空无智慧之行者,不想是不 取空相,不想空无是为思念,思者愿求,念者忆念。菩萨虽晓了此空无慧行,而不 取着于空相而有所愿求忆念。虽精进行空,却是不舍堕于诸见的众生。此是说菩萨 行空不证也。

  悉察诸见下,是说菩萨虽然游于诸见,而无所见。因为诸见诸相皆是因缘所现 。相现既属因缘,故皆是假名,其性实空。能见所见皆是自心,自心所现,还取自 心,实无外境而为所见也。故菩萨能悉察诸见而无所见。

  观诸邪见不离空无,是言菩萨虽游于诸见而入于有,却是熟知诸邪见悉是因缘 假有而无实体。故曰不离空无。非是于空无以外另有邪见,而是邪见即空也。这是 说菩萨涉有不着也。如此行空不证,涉有不着,名之曰行空。

  所谓空者,非是有法可空,而是空诸见也。有见空,空见亦空,故曰空空。如 是空空,是为真空,若不如是,是谓邪见空。故龙树菩萨说真空中有空空三昧,邪 见空无空空三昧。

  由于这种真空,所以诸法皆空。因为本无一切法,而众生妄见诸法。诸法既是 妄见,故知诸法非实。故唯识云「于假说我法」。假使有人晓了此空慧而不自大者 ,便是菩萨平等精进。故非是空法,而是空见,其见若空,便不见有亦不见空了。

  自大便是我慢,若有我慢,便是邪见空人。故大智度论云「邪见人虽口说一切 空,然于爱处生爱,瞋处生瞋,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

  【复次天子。修行于此无所想着。不念无想。皆与一切众念俱游。不舍众

  念不有所念。所念无想不想所念。等于诸想及一切念。若能晓了一切想

  念。设于此慧。不以知慧而憍慢者。无所逸乐。是为菩萨精进之行。】

  文殊又和大光说,复次大光天子,修行于无所想著者,亦不忆念于无想。而能 与一切众念俱游,与一切众念俱游者,不取无念也。换句话说,修行于无想着的人 ,既不想着于有想,亦不想着于无想。既不想着于无想,故虽修无想着,而与一切 众念俱游。

  不舍众念不有所念,虽与一切众念俱游,却不想着有念。这便是分别一切法, 而不着于分别想。 譬如至诚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明白,此时心中定然不 着我人众寿相。既不着我人众寿相,自然无想。虽然无想,而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明 白,分明是想。虽然分明是想,却又分明无想。而正因为分明无想,始想得清楚明 白。正因为想得清楚明白,才分明无想。这便是无所想着了。

  所念无想,不想所念,虽然心念分明,却不取着于想相,故曰所念无想。不想 所念,不取相于所念也。如是寂而照,照而寂,寂故能照,照故能寂。虽寂而不着 于寂,故不碍于照。虽照而不着于照,故不碍于寂。如是照而常寂,常寂而照。寂 而常照,常照而寂,便是菩萨精进之行了。

  等于诸想及一切念。不着于诸想,亦不着于所念。令一切想一切念平等如如。 若能如是晓了于平等一切想念。设具此智慧,又复不以智慧而起憍慢,亦无有贪着 逸乐。这样便是菩萨精进之行了。

  所谓平等于一切想及一切念者,是于一切想念,不取相不分别,不生有无见也 。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其行无愿随心所生。有所志慕心无所着。不行所愿

  其趣所生。已离诸见及众驶水。舍于二事。不计有身亦无吾我。而等除

  去终始生没。其有能行如是精进。是为菩萨平等精进。】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天子说,其行无有愿求,随心而生。随心而生者,随清净心 而生也。清净心者,知法而不着法也。

  有所志慕,心无所着。菩萨志慕,唯求度生也。菩萨度尽无量无数众生,但不 取相。故金刚经云,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不行所愿者,是不行于爱取也。虽行而无所爱取,便是不行所愿。

  其趣所生,已离诸见。菩萨虽生三界,是以大悲心度众…

《佛说魔逆经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