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名無願。理 寂則無有作用集起,故名無作無起。
修無放逸者,即是修無願叁昧也。無願叁昧者,無願求于生死也。二乘無願求 于生死,故不入叁界,不興化道。
二乘人住著于如來之言教。不知因佛言教,而入第一義,不知學佛之行,廣行 度化。只知自求涅槃,速脫生死,此即魔事也。 思者求取也,想者取相也,識者知解記取也,念著憶持不忘也,有所受取志在 所應者,是不知深體佛說第一義,只知取著于言教也。志在所應者,志有所求也。 如此便對佛所說的經典,只知以見聞覺知去分別了。若菩薩墮入如斯行徑,便爲魔 事。
綜觀上意菩薩有所作,有所取,倚著菩薩道而執取無上佛道,乃至墮入二乘行 徑,皆是有所得心所生的錯誤。所以菩薩若以有所得心修于佛道,便失于善巧方便 而爲魔事了。
【大光問文殊曰。其魔事者爲住何所。文殊答曰。住于精進。又問。以何
等故住于精進。文殊答曰。其精進者。乃爲諸魔求其便耳。若懈怠者。
彼魔波旬當奈之何。】
大光問文殊菩薩說,所謂魔事者,是住于何處呢?文殊答曰,魔事者住于精進 。爲甚麼呢?因爲取相之精進,必有所執著,故感魔事。如果其人懈怠,魔當奈何 之。
波旬天魔別名也,譯曰殺者,斷人慧命故。
【又問。何謂菩薩精進而不應者。文殊答曰。假使計言。我身精進則爲不
應。所以者何。己身精進。計有所應。則依倚世。】
大光又問文殊菩薩說,甚麼是菩薩精進而不當呢?因爲精進是佛所說,若無精 進不成佛道。故正當的精進是必要的。那麼怎樣是不正當的精進,又怎樣才是正當 的精進呢?
文殊回答說,假使計著說,我身精進,便是不應當的。所謂我身精進者,便是 取相了。如果自身精進,而有所計著,便是依倚于世間而有所求。計有所應,便是 有所求的意思。所以大哀經說,道無精進,亦無不精進。因爲道本清淨,道本平等 故。
如是平等清淨,無縛無解,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妄想無分別,無高無下無作 無不作,無暗無明,無惱無不惱,無生死無涅槃。這樣精進是名真精進。
【仁者。欲知爲精進者等遵所修。此之謂也。以等精進則曰平等無所應進
。已無所應則無放逸。】
欲知爲精進者,是言仁者,要知道行精進者,應當平等而修行。
因爲平等而精進修行,便無精進亦無不精進(亦無放逸)。所以說平等精進者 ,便無所應,換句話說,便無所求了。既無所求,便無放逸了。
【假使仁者。眼無所進不行于色。是則名曰平等精進。耳無所進不行音聲
。鼻無所進不行衆香。舌無所進不行衆味。身無所進不行細滑。意無所
進不行諸法。是則名曰平等精進。】
假使仁者,眼無所進者,是言眼無所貪求也。若眼無所貪求,便不行于色,是 名平等精進。若能如是,自然眼不行于色。不行于色者,不貪于色也。耳鼻舌身意 無進,亦複如是。這樣六根不貪求六塵,是名平等精進。相反 地,若六根貪求六塵,便非平等精進了。
【複次仁者。假使不行一切塵勞。而以斷除衆生愛欲垢穢。是則名曰菩薩
所行平等精進。若于叁界而無所行。救濟叁界。倚著衆生諸惱之患。是
爲菩薩平等精進。行于布施無所想念。修以四恩攝諸悭貪。行于禁戒而
無想念。攝諸犯惡衆生之類。行于忍辱而無所想。攝諸瞋恚人民之衆。
行于精進無所想念。攝諸懈怠。行于禅定無所想念。攝諸亂意。行于智
慧無所想念。攝諸惡智。是爲菩薩平等精進。】 菩薩修行,不取著一切法,于一切塵勞不生造作,是曰不行一切塵勞。只爲度 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斷除愛欲垢穢,這便是菩薩所行的平等精進。若菩薩于叁界 無所造作,而能救濟叁界內,取著衆生的諸煩惱禍患,這便是菩薩平等精進。所以 菩薩精進不爲自求,爲度一切衆生也。
行于布施以下,是言菩薩行于六度而不取相,欲度一切爲煩惱所害的衆生,這 便是菩薩平等精進。
菩薩行于布施,不取著布施相,故曰行于布施,無所想念。是爲上報四重恩, 用以攝諸悭貪的衆生。四重恩者,父母恩,衆生恩,國王恩,叁寶恩。菩薩修以四 恩而行布施,爲攝悭貪的衆生。
菩薩行于禁戒,而不著持戒相,是雖爲而無想念。爲攝受犯惡衆生,而持戒也 。菩薩行于忍辱,而不取著忍辱相,是爲了要攝受多瞋恚的衆生。菩薩行于精進而 不著精進相,是爲了要攝受諸懈怠衆生。如此精進,便是平等精進了。平等精進, 有大功德。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 。
精進如一雨之普潤,能令先世福德增長成就。菩薩精進爲除衆生懈怠。懈怠之 法,能破在家人財利福利。能破出家人生天與涅槃之樂。
菩薩行于禅定,不著于禅定,是爲了攝受亂意的衆生。菩薩行于智慧而不取著 于相,是爲了攝受惡智邪見的衆生。菩薩不取著于相,正是真智慧也。大般若經雲 ,菩薩摩诃薩,不見一切相,則見般若波羅蜜。如此不取于相,爲一切衆生故行于 六波羅蜜,是爲菩薩平等精進。
菩薩平等精進除滅懈怠,而行六波羅蜜,始能自他俱利。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 印法門經雲「無懈怠者能行布施。行布施者,而能持戒。若持戒者,能起精進。起 精進者,能修禅定。修禅定者,能集智慧。集智慧者,能行自利。能行自利,而能 利他。」
【文殊師利複謂大光其有曉了空無慧行。不想空無是爲思念。精進行空遊
于諸見。悉察諸見而無所見。觀諸邪見不離空無。是謂行空。所謂空者
。諸見則空。以空之故。故曰空空。由是空空故曰爲空。因是空故諸法
皆空。假使曉了此慧明者而不自大。是謂菩薩平等精進。】
此一段文,是言菩薩平等精進,不住于有,亦不住于空。所謂行空不證,涉有 不著也。 其有曉了空無慧行,不想空無是爲思念。若有覺了空無智慧之行者,不想是不 取空相,不想空無是爲思念,思者願求,念者憶念。菩薩雖曉了此空無慧行,而不 取著于空相而有所願求憶念。雖精進行空,卻是不舍墮于諸見的衆生。此是說菩薩 行空不證也。
悉察諸見下,是說菩薩雖然遊于諸見,而無所見。因爲諸見諸相皆是因緣所現 。相現既屬因緣,故皆是假名,其性實空。能見所見皆是自心,自心所現,還取自 心,實無外境而爲所見也。故菩薩能悉察諸見而無所見。
觀諸邪見不離空無,是言菩薩雖遊于諸見而入于有,卻是熟知諸邪見悉是因緣 假有而無實體。故曰不離空無。非是于空無以外另有邪見,而是邪見即空也。這是 說菩薩涉有不著也。如此行空不證,涉有不著,名之曰行空。
所謂空者,非是有法可空,而是空諸見也。有見空,空見亦空,故曰空空。如 是空空,是爲真空,若不如是,是謂邪見空。故龍樹菩薩說真空中有空空叁昧,邪 見空無空空叁昧。
由于這種真空,所以諸法皆空。因爲本無一切法,而衆生妄見諸法。諸法既是 妄見,故知諸法非實。故唯識雲「于假說我法」。假使有人曉了此空慧而不自大者 ,便是菩薩平等精進。故非是空法,而是空見,其見若空,便不見有亦不見空了。
自大便是我慢,若有我慢,便是邪見空人。故大智度論雲「邪見人雖口說一切 空,然于愛處生愛,瞋處生瞋,慢處生慢,癡處生癡,自诳其身。」
【複次天子。修行于此無所想著。不念無想。皆與一切衆念俱遊。不舍衆
念不有所念。所念無想不想所念。等于諸想及一切念。若能曉了一切想
念。設于此慧。不以知慧而憍慢者。無所逸樂。是爲菩薩精進之行。】
文殊又和大光說,複次大光天子,修行于無所想著者,亦不憶念于無想。而能 與一切衆念俱遊,與一切衆念俱遊者,不取無念也。換句話說,修行于無想著的人 ,既不想著于有想,亦不想著于無想。既不想著于無想,故雖修無想著,而與一切 衆念俱遊。
不舍衆念不有所念,雖與一切衆念俱遊,卻不想著有念。這便是分別一切法, 而不著于分別想。 譬如至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明白,此時心中定然不 著我人衆壽相。既不著我人衆壽相,自然無想。雖然無想,而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明 白,分明是想。雖然分明是想,卻又分明無想。而正因爲分明無想,始想得清楚明 白。正因爲想得清楚明白,才分明無想。這便是無所想著了。
所念無想,不想所念,雖然心念分明,卻不取著于想相,故曰所念無想。不想 所念,不取相于所念也。如是寂而照,照而寂,寂故能照,照故能寂。雖寂而不著 于寂,故不礙于照。雖照而不著于照,故不礙于寂。如是照而常寂,常寂而照。寂 而常照,常照而寂,便是菩薩精進之行了。
等于諸想及一切念。不著于諸想,亦不著于所念。令一切想一切念平等如如。 若能如是曉了于平等一切想念。設具此智慧,又複不以智慧而起憍慢,亦無有貪著 逸樂。這樣便是菩薩精進之行了。
所謂平等于一切想及一切念者,是于一切想念,不取相不分別,不生有無見也 。
【文殊師利複謂大光。其行無願隨心所生。有所志慕心無所著。不行所願
其趣所生。已離諸見及衆駛水。舍于二事。不計有身亦無吾我。而等除
去終始生沒。其有能行如是精進。是爲菩薩平等精進。】
文殊師利複謂大光天子說,其行無有願求,隨心而生。隨心而生者,隨清淨心 而生也。清淨心者,知法而不著法也。
有所志慕,心無所著。菩薩志慕,唯求度生也。菩薩度盡無量無數衆生,但不 取相。故金剛經雲,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不行所願者,是不行于愛取也。雖行而無所愛取,便是不行所願。
其趣所生,已離諸見。菩薩雖生叁界,是以大悲心度衆…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