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魔逆經通義▪P3

  ..續本文上一頁生故。而菩薩已離見, 非被業系也。及衆駛水,是譬舟行而是隨水所流也。衆生生于叁界,是隨業流轉, 猶舟之隨水而行也。菩薩則不然,非是隨業報來受生死,是乘大悲願來入叁界也。

  舍于二事者,言菩薩來入叁界,非是業系,故已舍生死二事也。亦可說舍于分 別二見也。

  不計有身亦無吾我。菩薩已舍生死,故無身見,亦無我見。而等除去終始生沒 ,終始生沒者,生滅見也。

  若有能行如是精進者,是爲菩薩平等精進。

  【文殊師利複謂大光。菩薩修業常以平等。其于智慧聖明之達。無所修行

  。曉了善權。將攝衆德之本。分別慧者。無我無人無壽無命。則以善權

  精進。開化一切衆生。聖明達者。于一切法無應不應無淨不淨。曉善權

  者。精進攝于一切正法。進智慧者。悉了于一切不壞法界。了善權者。

  供養奉事無央數佛。達智慧者。進聖無爲。曉善權者。宣暢一切文字之

  教種種別異。智慧聖者。修行佛身了無穿漏。解善權者。叁十有二大人

  之相而自莊嚴。智慧聖者。使諸生死無所生。解善權者。則爲所念常向

  衆生。智慧聖者。修行于空無相無願。曉善權者頒宣斷除六十二見衆想

  之著。志有所求。智慧聖者。勸助精進至于六通。解善權者。神通變化

  多所救濟。智慧聖者。精進不見諸種陰入衆衰之難。解善權者。執持將

  護諸種陰入。智慧聖者。遵修泥洹本性清淨。解善權者。爲諸衆生開化

  化導示。無上正真所當修行。智慧聖者。謂得慧眼所無極。解善權者

  逮致天眼化諸著者。智慧聖者。不得諸法所行精進。解善權者。敷演文

  字而講說法。智慧聖者。分別諸法義之所趣。解善權者。宣暢如應辯才

  之慧。智慧聖者。曉了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解善權者。究盡衆人如

  應說法。智慧聖者。識達八萬四千諸行。解善權者。能爲一切頒宣指示

  八萬四千諸品法藏。是爲菩薩平等之業精進行也。】

  此下論說菩薩離諸魔事,平等精進,應具智慧與善權。智慧者,菩薩實智也。 善權者,菩薩方便智也。然權實二智互顯,故菩薩修業,智慧善權,常以平等而修 。

  菩薩以聖智慧究盡無上佛道,以善權方便,成就無量功德。聖智慧者,清淨無 爲是第一義。善權方便者,體具無量妙用,成就世間義。智慧方便平等無二,故菩 薩修業常以平等也。

  其于智慧聖明之達,便是菩薩聖智慧。菩薩聖智慧則無所修行,以清淨無爲故 。菩薩曉了善權方便,于是將護攝持一切衆德之本。清淨心是一切衆德之本,菩薩 曉了善權,故將護攝持清淨心。

  分別慧者,即聖智慧也。無我無人無壽無命,是不取于相也。然以善權方便精 進開化一切衆生。菩薩不著我人壽命相,而能成就其化德。

  聖智慧者,于一切法無相應亦無不相應。無淨亦無不淨,因爲一切法不可得故 。曉善權者,以不可得爲方便攝受一切善法。

  聖智慧者,了達一切法同一法界,而法界即畢竟空界。故一切法不可破不可壞 ,因爲一切法入于法界,悉不可得故。通達善權者,以不可得爲方便而供養奉事無 盡數佛。

  聖智慧者,證入無爲。曉善權者,于無爲法示種種差別相,宣說流布一切文字 言教。

  聖智慧者,修行佛身了無穿漏。此言佛法性身也,佛法身非有非無不來不去無 生無滅,故無有穿漏。解善權者,以叁十二相而自莊嚴。叁十二相者,報化身所具 也。

  智慧聖者,知生死如幻而實無生死。解善權者,則以大悲心愍念有情,一切功 德回向衆生。 智慧聖者,修習于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大般涅槃經雲,定相名空叁 昧,慧相名無願叁昧,舍相名無相叁昧。曉善權者,頒宣斷除六十二見衆生之著。 頒是流布的意思,宣是宣揚宣說。衆生著于邪見,邪見略說有六十二種,稱爲六十 二種邪見。凡夫于五受陰起我見妄想計著,便生六十二種邪見。天臺,嘉祥諸師, 于我見中成六十二見。因爲外道于五陰計我,例如一、計即色有我,二、離色有我 ,叁、我在色中,四、色在我中。于受想行識亦如是計,于是成二十種見。此二十 種見複曆叁世,于過去未來現在均如此計,于是成六十見。再加上斷常二種根本見 ,便成六十二種邪見。其余大般若經依十四難開六十二見,今且從略,不作介紹。 衆生著如是等邪見,皆是以有所得心,志有所求也。

  智慧聖者,勸助精進而至于六通,六種神通即六種無礙也。即天眼天耳神足他 心宿命漏盡等六種無礙,此言其自利也。解善權者,以神通變化,救濟一切衆生, 此言利他也。

  智慧聖者,精進不見諸種陰入衆衰之難者,菩薩精進于不起衆衰生增減諸見。 不見諸地水火風四大種生滅增減,亦不畏色受想行識五陰,及六根六塵十二入等有 生滅增減衆衰之難。故能入生死度衆生也。解善權者,雖知諸種陰入無衆衰之難, 卻加意執持將護度一切衆生,不令染于世間。所謂「諸種」者,地水火風四大種也 。

  智慧聖者,修于涅槃本性清淨之道。涅槃不生不滅,故本性清淨。解善權者, 菩薩爲開悟衆生,度化衆生,誘導衆生,示以無上正真菩提所當修行之道。

  智慧聖者,所謂得慧眼,此言佛之清淨眼曰慧眼。慧眼清淨,故所睹無極。無 極即清淨也,所謂眼清淨則見塵清淨也。解善權者,逮得天眼。天眼者能見細色, 菩薩爲化執著衆生,故假天眼察乎世間。但憑慧眼不能度衆生,爲什麼呢?因爲慧 眼無所分別故。所以菩薩爲度生故,生于天眼。

  智慧聖者,不得諸法所行精進者,一切法悉如幻化,皆不可得,菩薩即以不可 得爲方便,精進修行于般若波羅蜜,解善權者,以不可得爲方便,開敷演說諸文字 言教。

  智慧聖者,分別諸法義理之所趣。諸法甚深義理,皆歸畢竟空也。解善權者, 宣說暢演,于諸衆生有所難問,皆能如應而答,辯才無礙。 智慧聖者,曉了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者,是言菩薩以一相智慧能曉了一切差 別也。佛以無相慧,能曉了一切相。以無分別慧,能曉了一切分別。以無住慧,能 曉了一切衆生心念之所住著。金剛叁昧經雲「若住大海,則括衆流。住于一味,則 攝諸味。」華嚴經也說「能于一念悉了知,一切衆生無有余,了彼衆生心自性,達 無性者所行道。」所以智慧聖者能以一相慧應一切慧,故知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 。解善權者能究盡衆生根性心欲,而能順其根性,如感而應爲其說法。這一段文是 說菩薩以聖智慧知一切衆生之根性心欲。以善方便順其根性心欲,而爲說法度化。

  智慧聖者,識達八萬四千諸行皆悉無常,而能以善權方便,爲一切衆生,宣說 指示八萬四千諸品法藏。諸品法藏者,即指示八萬四千修道之行也。

  以上所說智慧善權,是菩薩平等之業精進行也。

  【文殊師利。分別說此平等精進。示衆會時。八千天子。尋發無上正真道

  意。五百天子。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發無上正真道意者,即發無上菩提心也。初住位是發心住,此心一發,永無退 轉,故名入正定聚。 無所從生法忍者,即無生法忍也。破無明證法性,安住于不生滅法,是曰住無 生法忍。約位言在于初地,因爲菩薩登初地,即能破無明證法性也。有雲七地以上 得無生法忍,初二叁地得音響忍,四五六地得柔順忍,七地以上得無生忍。若依華 嚴問答,初二叁地得音聲(響)忍,四五六地得順忍,七八地得無生忍,九地十地 得七種譬喻忍。七種譬喻忍即如幻忍,如炎忍,如夢忍,如響忍,如電忍,如化忍 ,如空忍,依仁王經複開出五忍:習種性(住位),性種性(行位),道種性(回 向位),均爲伏忍位。初二叁地爲信忍位,四五六地爲順忍位,七八九地爲無生忍 位。十地至妙覺爲寂滅忍。

  其實音聲忍與柔順忍皆是無生忍之別名。聞甚深無生法而不驚怖,名音聲忍。 能順乎真實無生之法,而生決定印可名柔順忍。今五百天子得無生忍,應是登初地 也。

  【世尊即贊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仁快說此諸菩薩衆平等之行。于是大

  光白文殊曰。如來贊仁甯踴躍乎。文殊答曰。卿意雲何。假使化人贊于

  化者。又其化者甯踴躍乎。答曰不也。其化人者無所系著。亦無所受。

  報曰。如是一切諸法自然之相。悉如幻化。如來之相亦複如此。吾當何

  因而踴躍乎。譬如呼響。于善惡聲無所是在。亦無所受。一切諸法亦複

  如是。猶如呼響本悉清淨。如來文殊其淨亦如。吾當何因而踴躍乎。】

  如來稱歎文殊師利說,善哉善哉,仁者說此諸菩薩衆平等之行,實令人暢快心 懷也。

  于是大光天子問文殊菩薩說,如來稱贊仁者,仁者一定很歡喜罷?

  文殊師利說,大光天子,我問你,假使能作幻化者,稱贊他所幻化的人,他所 幻化的人會不會歡喜呢?

  大光天子回答說,不會的,因爲那個化人,非是實有,只是一種幻化,所以無 有想著,亦無所受,怎會有歡喜呢?

  于是文殊師利說,如是如是,一切諸法自然之相,皆是因緣所現。十方一切諸 法,無非因緣現者。既是因緣所生,則知諸法所現,悉是因緣,而無實法。如大智 度論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既然一切諸法自然之相,皆是因緣所現,故知一切法相如幻性空。

  文殊師利說,如來之相亦是如幻性空,我當何因而歡喜呢?

  以下舉譬喻說明,譬如我們在山上高呼一聲,必然有回響而應,這種回響于善 惡聲,無所取著,亦無所受。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下,是以譬合法。一切諸法亦是這樣,猶如呼響一樣,本悉 清淨,無有取著,無有所受。

  如來和我文殊之清淨,不二不異。亦「如」之如字,是如如義,即不二不異, 無有分別也。既然如此,我當何因而歡喜呢?

  【大光又問。何故如來贊于仁者。文殊…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