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魔逆經通義

  佛說魔逆經通義

  目錄

  導言

  釋經題

  釋經文

  

  導言

  魔逆經義理高妙,每讀不忍釋手。只是譯筆似詞簡而文深,所以讀來頗覺不易 。願讀者耐心細尋其味,然後可得其旨也。

  數年前曾讀此經,法喜充滿。今者複誦其文,益感歡喜萬分。竟至不揣庸愚, 妄思作解。然經義甚深,雖有其心,而無其力。故錯誤之處在所難免。但願與經本 義,差距不太遠也。莫落猕猴擬天之失,則萬幸矣。

  

  此經在明第一義,故專弘大乘。呵諸取相分別,皆爲魔事也。所謂第一義,則 一切諸法,無非第一義。故今于經中,只破執著見,不破于法也。讀者其留意之。 佛說魔逆經通義

  

  釋經題

  【佛說魔逆經】

  【佛說】

  佛是大聖,自覺覺他覺滿。梵文菩提譯爲覺,自覺者,共聲聞緣覺菩提,覺他 者共菩薩菩提,覺滿者是佛獨證不共叁乘之無上菩提。十方諸佛,諸惡永盡,衆善 圓滿,空二執除二障,盡二死是名曰佛。

  以上是通論,若別論者,此之佛字,系指本師釋迦牟尼佛而言。意即釋迦牟尼 佛說此魔逆經也。

  然尋諸經文,此經實是文殊師利菩薩所說,何故雲佛說魔逆經呢?因爲佛以二 谛說法,凡說法者,無論弟子、菩薩,乃至化人,只要所說法不違二谛,均蒙佛印 可,故曰佛說。再者,余人說法,皆系佛威神力加被。不蒙佛力加被,無有能說法 者,故曰佛說。

  說,有悅可衆心之意。凡有所說,上契佛理下應衆機,普令聞者歡喜受益,故 說此經。

  【魔逆】

  此有二意,一者因魔波旬興意違逆,以是因緣而說是經,故曰魔逆。二者示佛 法平等,無有選擇,等視諸逆,一皆化度,故曰魔逆。

  【經】

  梵文修多羅,譯曰契經。契者契合之義,上契諸佛果德,下契衆生因心,此所 謂契理應機也。佛所說法能應衆生之機,普令歡喜。佛所說法,雖以隨順衆生爲方 便,而不失第一義,故能普令衆生得度,故曰契經。

  經者經緯之經也,經線能貫穿緯線,爲緯線之所依。故經者線義,有貫穿義, 所謂貫華結鬘。而貫穿義者,乃以理貫文也。至理無名,因文而顯,非文無以顯理 。文以理立,非理無以成文。文者言教也,故約文名之理教,約理名之教理。如此 理教,爲佛之一代時教,名曰契經。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西晉是朝代名,系司馬炎所建。至元帝之後,謂之東晉。竺法護系晉武帝時人 也。

  叁藏,即叁藏法師,略稱曰叁藏。叁藏者經律論也,通達經律論者,號曰叁藏 。竺法護洞達叁藏,爲時所重,當時之人,以竹林七賢比之。

  竺昙摩羅剎是其本名,譯晉語曰竺法護。月支人,世居于炖煌郡。八歲出家, 依外國僧人竺高座爲師。日可誦經萬言,才智甚高。曾譯正法華等經。

  

  佛說魔逆經通義

  

  釋經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俱千二百五十。摩

  诃菩薩不可計。及欲行天諸色行天淨居天人。】

  此是證信序,證明此經爲佛所說。並舉出時間、地點,大衆以爲證明。

  聞如是,余經作「如是我聞」,意思相同。是結集經人語,言此魔逆經是我從 佛所聞,當某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某些大衆宣說此經,今此大衆皆可證 明。

  一時是說經之時。因爲欲令經法流布十方,不便以年代記載之,故以「一時」 代表。

  佛是說經之人,即釋迦牟尼佛是也。

  舍衛國,舍衛原是城名,其國名曰憍薩羅。因恐與南方的憍薩羅國相混,故以 城名,曰舍衛國。舍衛譯爲豐德,狀其城物産豐富,而人民有德也。佛在世時,該 國爲波斯匿王所居,祇桓精舍在焉。

  祇樹給孤獨園,該園系悉達長者,(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向波斯匿王太 子祇陀所買,用以供佛者,故名給孤獨園。悉達長者既買園已,而園中之樹仍爲祇 陀太子所有。當時祇陀太子亦起隨喜心,以園中之樹供佛,故曰祇樹。

  比丘是出家衆,出家受具之男衆曰比丘,出家受具之女衆曰比丘尼。比丘有叁 義,即乞士、怖魔、破惡。乞士者,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如果乞食 而不乞法者,不名比丘。比丘出家受具,諸魔恐怖,故曰怖魔。破惡者,比丘出家 受具,破身口七支惡也。破身口七支者,即不殺不盜不淫,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不 兩舌,故曰破惡。

  大比丘,所謂大有叁義,即大多勝。大者,言是等比丘于余衆中道德戒臘俱尊 。多者,言是等比丘識見多,遍通內外經典。勝者,言是等比丘知見殊勝,勝過九 十六種外道。

  「衆」者,即僧團也。依律比丘四人以上爲衆,因爲四人即可作白二羯磨也。 叁人以下,羯磨不成。俱者,在一起也。

  千二百五十,這些大比丘僧,有千二百五十人。此中叁迦葉師徒一千人。優樓 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 弗師徒百人,大目犍連師徒百人。另外耶舍長者子率衆五十人,共計千二百五十人 。此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依佛出家後,均證聖果。因感佛恩,常侍佛左 右,是佛常隨衆。

  摩诃譯曰大,摩诃菩薩即大菩薩。不可計數也。

  欲行天即欲界天人,色行天即色界天人。淨居天人原亦是色界天,不過此天是 叁果聖人所居,不同凡夫故單列。此天有五,即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 天。是阿那含所居,又名五不還天,不還欲界也。依成實論,行人若生淨居天,是 人不複到無色界處,以樂慧故。若入無色界者,是人終不生淨居天,以樂定故。

  【彼時世尊與無央數衆會眷屬。周匝圍繞而說經法。有一天子。名曰大光

  。在于座中。翼從文殊師利而侍衛焉。于是大光白文殊師利。所可謂言

  。諸菩薩衆有魔事者。何謂魔事。】

  以上略明佛說此經的時間、說法人、地點及大衆等因緣成就後,今說此經的發 起因緣。弟子結集經律,均須說明佛于何時何地與某些人說,以何因緣而說,必如 此始足證明此經或律爲佛所說,真實不虛,一般來說,此一段文又名發起序。

  世尊,是尊稱于佛,梵文曰婆伽婆。佛十號具足,十號者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前五號自如來至善逝,明其自利德 圓滿也。後四號自世間解至天人師,贊歎佛慈悲濟物化他德也。佛之一號總贊自利 化他二德圓備也。世尊一號,總稱十號圓滿,言佛衆德具備,世所欽重也。諸佛所 說叁藏十二部,無非在稱揚此十號也,故若人稱佛名號,即獲無量功德。

  無央數,即無盡數也,梵語稱阿僧祇。

  「翼」有侍衛輔護意。大光天子侍衛輔護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譯爲妙吉祥 ,此菩薩于諸菩薩摩诃薩中,智慧最爲第一。

  當時大光天子問文殊菩薩言,所可謂言,即所謂之意。所謂諸菩薩衆有魔事者 ,何謂魔事呢?

  【文殊答曰。有所興業而有所作。則爲魔事。若使志願有所受取。而有所

  奪則爲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諸著識念求望則爲魔事。】 

  凡有所行,若不以無明愛取因緣則不爲業。所謂「有所作」便是以無明愛取造 業的意思。如大般涅槃經雲,無造業故,故名無作。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若有所行 而以無明愛取因緣造作,則爲魔事。

  若使志願有所受取,即是說,假使志願欲求,有所執受愛取,則爲魔事。「有 所奪」之奪字,即是執取義。

  假令所欲,有所欲求也,有所貪著也。有所願求曰思,思能令心造作意業。愛 初起名貪,貪已名求,求即是思。想是取著假相,故曰取相爲想相。不知所取之相 ,皆自心所現也。想所取緣有叁種,曰怨親中。于叁緣中生叁種受,曰苦樂舍。于 怨緣生苦受,于親緣生樂受,于中緣生舍受。由叁受生叁毒,曰貪瞋癡。故佛說想 有過,應當斷除。思想諸著,欲求取相于所執著之事也。識念求望,記識憶念,求 而望得,則爲魔事。

  故由思想故,便生諸著。識知而憶念,不舍欲求希望,這便是魔事。

  【複次仁者。倚著菩薩志欲至道則爲魔事。心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

  而依智慧則爲魔事。識念布施妄想持戒。受于忍辱放逸精進。及倚禅定

  專惟智慧。則爲魔事。】

  倚著即取著意,若人倚著修菩薩道,只志求于成佛,不思度衆生便爲魔事。

  放光雲,諸有倚著者,難得解脫。有倚相者,不得逮覺,亦不能成就阿耨多羅 叁藐叁菩提。

  凡倚著者,皆是取著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不得逮覺。

  心倚著于六波羅蜜,便是魔事。因爲倚著取相祇是世間功德,非是波羅蜜也。

  識念是取相,妄想是取相,受、放逸、倚、專惟等,皆是取相,故曰魔事。

  【複次仁者。心樂閑居行得于觀。則爲魔事。若使想念止足獨處節限名德

  。則爲魔事。若行空無。依無相願。修無放逸。住于如來所說言教。則

  爲魔事。假使仁者。思想識念有所受取。志在所應。見聞念知分別經典

  。皆爲魔事。】

  以上講菩薩行六波羅蜜無著方便,而生倚著便爲魔事。今講菩薩修行時,若無 善方便,退墮二乘則爲魔事。菩薩無善方便退墮二乘,亦爲破戒也。

  心樂閑居,行得于觀。心樂閑居者,乃不樂度化衆生也。行得于觀者,聲聞乘 人,四向爲四行,四果曰四得。即初果向,二果向,叁果向,四果向名四行。初果 二果叁果四果名四得。若起四「行」四「得」之觀想,便是魔事也。

  若使想念止足獨處,節限名德,此是緣覺人的行徑。緣覺人少欲止足,獨處山 林,不入世間,不染世間名利,故曰節限名德。如是之行,便爲魔業。

  若行空無,依無相願下,是總說二乘行徑。

  空、無相、無願,名叁解說,又名叁空,又名叁叁昧。理寂故名空,理寂則絕 諸相,故名無相。無願亦名無作,又名無起,理寂則于中無有貪求…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