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諸緣起皆歸空寂,是如來聖慧。衆生志行,皆是虛妄緣起。如來以聖慧,如 實知一切衆生之志行,皆虛妄造作。故曰衆生志行于如來聖慧中求,則得之矣。
如來聖慧于衆生諸根各異分別原際中求。衆生以六根分別六塵,各各別異。眼 分別于色,耳分別于聲,鼻分別于香,舌分別于味,身分別于觸,意分別于法。眼 分別于色生于眼識,乃至意分別法塵生于意識。
分別原際中求,原際是究竟處。諸根分別所生之識,求其究竟處了不可得,而 不可得即如來聖慧。不可得者,即是自性清淨心,即是菩提、涅槃、權實智慧,故 曰不可得即如來聖慧。
何以說諸根分別所生之識求其究竟處了不可得呢?譬如眼根對色塵所生之見, 此見若在眼根,見既在眼,應不關于色。易言之,有色固眼能見色,無色眼亦能見 色,因爲見在眼根故。故見在眼根,不合于道理。
如果說見在于色塵(因爲有色始有見,無色則無見,似是見在于色。)如果說 見在于色,應是色見,眼不見,何得謂眼見于色?所以亦不合道理。
如果說見之本身自具見能,若無眼根亦無色塵,然則見爲何物?故遍求其見了 不可得。
是知根塵識諸緣和合乃有于見,見屬因緣,本無原際自性。乃至諸根亦因緣起 諸陰界入一皆因緣所起。既是因緣所起,故知諸根陰界入,分別其原際悉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者,乃由因緣起也。以其無性隨緣,故有諸根之用。而無性不可得者, 即如來聖慧也。所以文殊答曰,如來聖慧,當于衆生諸根各異分別原際中求。
大光天子說,文殊師利,今所說者我不能了解。如果不能了解,便不能分別辨 明其義。則當愕然,愕然即是驚愕疑惑。 文殊回答說,如來之慧無能分別。因爲如來之慧,究竟如虛空,不可測度不可 思議,所以如來智慧無能分別。
大光又問,何故無能分別?文殊回答說,如來智慧無所罣礙,等虛空故。亦無 想念,離諸相故。想者取相,念者憶想。如來智慧離一切相,故無想念。不可逮得 ,因爲如來智慧,無所著,無所住故。無有言詞,亦無所行,無心意識。大乘密嚴 經雲「藏識是心,執我名意,取諸境界說之爲識。」離于言教,無有言詞者,言言 語道斷也。亦無所行,無心意識,是心行處滅也。離于言教,是說道不在文也,切 勿徇文以爲悟道也。如來之慧,離于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也。
所以文殊說,以是之故,如來之慧,無能知者,不可分別。
【又問文殊。設如來慧不可分別。諸聲聞衆雲何曉了。何因菩薩而得住于
不退轉地。答曰天子。如來至真善權方便。因時頒宣文字之說。又其慧
者無有文字。譬如不從水中而生火矣。鑽木求火及照陽燧乃出火耳。如
來若此。威神聖旨道慧無邊。廣分別說本無之慧。無有能知如來聖慧。
如來聖慧燒諸愚癡暗昧草木令不複生。彼則何謂燒諸愚癡暗昧草木。一
切分別衆行之心。演道品法六波羅蜜諸度無極。】
大光大子又問文殊菩薩說,假使如來智慧不可分別,那麼聲聞衆對于如來的言 教,怎能曉了呢?同時何因緣故菩薩而得于不退轉地呢?聲聞人之曉了佛法,菩薩 之住不退轉地,皆因分別佛之言教而得。如果如來智慧不可分別,聲聞及菩薩何能 得其成就呢?
所謂登不退轉地有叁種,一位不退,二行不退,叁念不退。若依彌陀要解,位 不退者,入聖流不墮凡夫。行不退者,恒度衆生不墮二乘。念不退者,心心流入薩 婆若海。薩婆若譯爲一切種智,是佛果德之智。菩薩因地修時曰般若,果位之智曰 薩婆若。
若依觀無量壽佛經妙宗妙,破見思惑名位不退。伏斷塵沙惑名行不退。破無明 名念不退。 大光天子作如是問,文殊回答說,如來至真等正覺有大權巧方便,因時機隨宜 而爲衆生說法,令一切衆生,無論根機大小,皆能隨宜而得契入也。故佛演一法異 類各通,此是佛之神通不可思議。佛演一法,不說二法,若演二法,即是魔說。維 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所謂一雨之潤,大小普滋也。
佛圓音一演,人天乘得乎叁皈五戒十善四無量心。聲聞乘人則得于四谛,緣覺 乘人則得十二因緣,大乘人則得六波羅蜜。正如同是一真法界,然造惡衆生,見是 叁塗惡道。行善衆生,則于一真法界見是人天善道。聲聞乘人,則于一真法界見是 聲聞境界。緣覺乘人。于一真法界見是緣覺法界。大乘人則于一真法界,見是菩薩 法界。而實際上,法界是一,所謂無界,無界者,畢竟空也。
故佛以無分別慧,應一切慧。同一畢竟空,能令衆生隨其根機,見是九法界。 此即如來之善權方便也,故曰因時頒宣文字言教。
然而佛之慧者,無有文字。所謂至道無名,名以顯道也。借指針月,而月非是 指也。
以下舉譬喻明法。譬如水中不能生出火來,必須鑽木取火,陽燧是取火鏡,用 取火鏡對正太陽,使其焦點集中于易燃物上,便會有火燃起,非是從水中出火也。 這譬喻說明,如來之慧,並不就是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也。 所以如來之威神旨意佛道智慧無邊不可思議,如來以善權方便,廣分別說于本 無之智慧。
如來聖慧,無有能知者,因爲如來聖慧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故。
衆生愚癡暗昧,猶如穢雜之草木,如來有大方便,以此本無之慧,能燒毀一切 衆生愚癡暗昧草木。愚癡暗昧草木者,形容衆生之煩惱生死也。能令衆生煩惱生死 斷盡,永不複生也。衆生之煩惱生死,即一切分別衆行之心也。
爲是之故,佛演道品法,及六波羅蜜法。道品法即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者 ,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六波羅蜜者,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無極者,即波羅蜜也,即到彼岸也。
【又問文殊。無有草木不生瑕穢亦無瘡病。雲何說之。答曰。所暢說者無
緣起分。所言無毀無合無散。所頒宣者不說生死無泥洹教。無所蠲除亦
無所斷。不有造證無所遵修無得無歸。此所言者乃爲寂寞堅要之辭。】 一切法因緣而有,無微塵許法不是因緣而有。既然有屬因緣,故知法無自性。 法無自性,故曰諸法本無。以本無故,所以一切法本來清淨。一切法本來清淨,故 無有草木,不生瑕穢,亦無瘡病。因爲一切法本來清淨,空寂無所有故。既然一切 法空寂無所有,怎麼可以言說呢?大光天子如此問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回答說,雖然一切法皆是緣起,緣起無性空寂,當體即是第一義空。 以緣起即空寂故,所以如來所暢說者,無有緣起分。無緣起分者,無緣起之因也。 于第一義空中,一切法無因無始無生無作無起也。
所言無毀無合無散。若法本來清淨本來空寂,故無毀無合無散。假使有法,始 有毀有合有散,今一切法本來清淨空寂,于無法中焉有毀有合有散?佛以無所得爲 方便演說諸法,以無相爲方便演說諸法,以無住爲方便演說諸法,實是假借言說以 明空寂,從空寂而立言說。雖有言說,而實無說而說。借明第一義空,雖說而無說 也。若無言說,無以明第一義空。無第一義空,亦無以立乎言教。不同凡夫二乘, 聞言教則徇文,聞道理則滯空也。 如來所頒宣者,不說生死,亦不說涅槃教。因爲生死者因緣生法,因緣生法無 性空寂,現有生死皆猶幻化。以皆如幻化,故無有生死,所以如來不說生死。而涅 盤即是本來清淨,無性空寂,佛以此境界假名涅槃,實亦無有涅槃可得,所以佛亦 不說涅槃。
或者有人會問,佛出現于世,即爲度一切衆生皆入涅槃,何以說無有生死無有 涅槃呢?
須知佛出現于世,實不爲度生死入涅槃,生死如幻,如幻之法,焉有可度?涅 盤本具,既無有出,亦無有入,焉有能入涅槃?故佛出現于世,以大悲心憐憫衆生 迷妄,欲度衆生之生死涅槃二見耳。若人舍于生死涅槃之二種見,假名曰入涅槃也 。一切法本來清淨,衆生迷妄,于清淨中妄自毀犯染著,故佛興大悲,出世度衆生 。
大哀經雲「所謂淨者,無所著故,亦無所犯。愚癡凡夫不覺其實,反爲客塵而 見染汙。我當解彼本淨顯曜,是故如來于諸衆生而懷大哀。」
蠲即除也。無所蠲除亦無所斷,因爲諸法本無故。于本無法,故無蠲除亦無所 斷。
不有造證下,是言無修亦無證,既無果可得,亦無法可歸依也。
佛如此宣說,乃爲寂寞堅要之辭也。寂寞堅要之詞者,是雖有言說,本來清淨 也。
【天子報曰。難及難及至未曾有。文殊師利。今所說者微妙巍巍無極之慧
。超異如是而魔波旬不來至此。欲廢亂之行于逆乎。】
大光天子聞文殊師利說法後,極度贊歎說,難得難得,此是我未曾聽過的妙法 也。文殊師利菩薩,你現在說這種微妙崇高清淨智慧之法,難道你不怕魔波旬,前 來擾亂而有違逆的行動嗎?
【適說是語須臾未久。時魔波旬在于虛空。興大雲雨謦揚大音。其音普聞
一切衆會。時衆會者各心念言。此何等聲流溢乃爾。爾時世尊告文殊師
利。仁甯見魔所興亂乎。答曰唯然天中天。】
正當大光天子說這話時,很短的時間內,魔波旬便來到法會的空中。
謦揚便是揚聲大咳,輕聲者曰謦,重聲者曰咳。其聲令一切衆會普皆聞之。大 衆都奇怪的想,這是甚麼聲音竟這樣地狂妄放肆。于是世尊告訴文殊師利說,仁者 ,你見到魔來擾亂了嗎?文殊師利回答說,是的世尊,我知道了。天中天是稱贊世 尊,爲天中之天。
【文殊師利。即如其像叁昧思惟。令魔波旬自然見縛。尋便墮地。喚呼稱
怨恚恨罵詈。文殊師利。今當杻械鎖縛我身。】
如其像叁昧,便是如幻叁昧也。叁昧者定也。文殊入如幻叁昧後,令魔波旬自 見受縛,而墮落地上。
魔波旬喚呼埋怨,忿恨地罵道,文殊師利,你爲甚麼扭械鎖縛于我?刑具加身 謂扭械,鐵索系身曰…
《佛說魔逆經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