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是空。要不空都是有量有数有边。大乘人的涅槃是中道义。所以大乘人的菩提涅槃叫一真法界,又名常寂光。我们看大乘的果比起小乘的果大得太大了。
小乘人借佛的言教,不能会入中道,只断见思惑。大乘人借佛的言教可至无上菩提究竟涅槃。大家都听说发菩提心,云何发菩提心呢?发无相心叫发菩提心。发无住心叫发菩提心。发无分别心叫发菩提心。发不可得心叫发菩提心。发无生无灭心叫发菩提心。发不来不去心叫发菩提心。发不一不异心叫发菩提心。发无我人众寿相心叫发菩提心。发一心不二不乱心叫发菩提心。发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心叫发菩提心。发常住功德心叫发菩提心。发知一切法如幻心叫发菩提心。所以大菩萨发菩提心度众生叫修如幻三昧。发无量心叫发菩提心。何为发无量心?那很简单,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无量心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叫发无量心。发中道心叫发菩提心。发一真法界心,常寂光心叫发菩提心。发平等心就是发菩提心。发大慈大悲心就是发菩提心。发慈悲喜舍心叫发菩提心。无能发所发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者是无上佛果之因。无上佛果者是发菩提心之果,佛 因为菩萨发菩提心,能成无上佛果所以才授记。
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发菩提心,就是发空心。譬如佛为菩萨授记,佛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故,为菩萨授记。我们不得以凡情见,妄加批评。例如执着定有授记不对,因为坏毕竟空义故。如果执着定无授记亦不对,因为坏因果故。若无授记,焉有修因证果?其实说有授记,说无授记,都是我们的「见」。如果放下我们的「见」,便不见有授记,亦不见无授记了。所以放下执见,说有授记亦对,说无授记亦对。若妄起执见,说有授记亦错,说无授记亦错。须知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也。毕竟空即法界缘起,法界缘起即毕竟空也。毕竟空中无授记亦无不授记故。
以上略讲「大乘」义竟。
【遍照光明】
本来这一部经,是出于般若经。讲的是般若道理。因为讲般若道理,是三乘普照,所以称遍照光明。
佛法中有般若这个法门,一切法从般若出,固然有华严法华和涅槃及其它的很 多经,讲的道理都很圆很满,可是究竟一切法,一切诸佛都从般若出。固然华严、法华、涅槃这些经讲的是圆顿大乘法,可是我们要清楚他绝对是从般若出,绝对不是般若从华严或者从法华出,或从涅槃出。不仅如此,就是小乘法,阿含经,一切小乘法亦从般若出,所以天台宗判般若为通教,佛亦说过三世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般若出,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说遍照。大家要知道遍照,是圆摄义,与灯光日光之照不同。如何不同呢?譬如说日光照物不能照理,太阳光可以照到东西不可以照道理。这个大乘法遍照一切事与理,一切法皆照,所以说它实在是圆摄之义。就是说般若法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圆摄一切。所以叫遍照光明。
简单说光明有破暗之义,就是大家时常听着说的破妄证真,破迷成信,就是这个意思。大乘遍照,大乘是空义,上面解释很多。空是究竟了义,不是什么都没有。甚么都没有是断灭空。我们举个例子说,宇宙之间一切万法,皆是依空而立,你看宇宙之间,一草一木是否皆依空而立。可是大家想一想,那空依何而立呢?此空无所依,我们学佛,佛是无所依。胜鬘经说,依无所依,我们归依是归依于无所依。出家叫入空门,因为空就是无所依。然无所依不归断灭,是究竟了义。这就叫做 大乘。这种大乘空义出生一切法出生一切智。普通我们叫空义叫般若,甚而言之讲法华、华严、涅槃、阿弥陀经,乃至一切经一切论,皆从它所出。所以这个空义出大乘亦出小乘,亦出人天乘。它不与其它的华严经一样单讲大乘,三乘人听都听不懂。
既然我们知道大乘是究竟空毕竟空义了,空则无碍,无碍故能遍照,有障碍则不能遍照。譬如日光只能照白天不能照晚上,因为有障碍。空究竟了义,既然没有障碍了,就没有暗,这才说是遍照光明。
所以地婆诃罗第一次翻译此经,他自己感觉不恰当,第二次翻译时就改成此名。我们知道菩提留支翻译的叫无字宝箧经,很简单明了。不过我们细寻经义看起来,不如地婆诃罗翻译的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比较圆满。不比较看不出来。若一比较就知道那个圆满那个不圆满了。
我们再讲光明。光明表体,遍照明用。光明者,便是空寂。为什么光明是空寂呢?因为没有障碍的缘故。若是不空不寂,一定有所障碍。有障有碍,有明有暗,不叫光明。遍照者周遍义,既然说是遍照无所不照,所以是周遍之义。无处不是光明所照。实在说不但「空寂」是空义,周遍还是空义。要是不空便不空寂。不空亦 不能周遍。空寂与周遍是一个道理。表其体便说光明。明其用便说遍照。故曰体空寂而用周遍,用周遍而体空寂。如果体不空寂,用一定不能周遍,如果用不能周遍,一定体不空寂。这总说叫般若智能。所以我们细寻经义,这是明般若理。空寂是般若,译曰智能。大家要知道,所谓般若,具有二重意义,一是智能一是方便。不假方便不能成功德。若无方便,不能称般若。智能在梵文叫般若,方便叫沤和。智慧是方便之体,方便是智能之用。所以智能方便不过是体用而已。体空寂而用周遍,实在就是智能空寂而方便周遍。用周遍而体空寂。实在就是方便周遍而智能空寂也。
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大家要知道智能空寂而方便周遍叫无量光,方便周遍而智慧空寂叫无量寿。或者大家觉得奇怪你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法不二故。这是大乘遍照光明的意思。
【藏】
如果细论这个藏有能藏与所藏。我们为了使这部经容易明了起见,说「藏」亦是圆摄义。一切法无不是被它圆摄。被大乘遍照光明圆摄。我们所说的一切法略说 是五乘法。五乘是包括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要是特别说,是三乘法,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何不说佛乘呢?佛究竟了义不说乘。
乘,是运载义。说佛已经究竟了义如虚空,依于无所依。无所依处不能有运载乘之义了。菩萨乘就叫大乘。因为菩萨乘是从因上说,若从果上说叫佛乘。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没有二乘亦没有三乘。唯有一佛乘是何意思?圆摄义。因为二乘三乘,皆是一佛乘。甚而言之三乘五乘皆是一佛乘。所以大乘此法一切包括。
此大乘遍照光明「藏」,圆摄一切乘,一切法,一切智能。可以说五乘普度也。如此圆摄之义,实同于法华经之唯有一佛乘义。所以此经属于同教一乘。
以圆摄义,佛授记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授记有二种,一通记,二别记。记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此属通记。佛为一切菩萨或弟子等授记,汝于某时当得无上菩提,此为别记。故别记说时间,通记则不说时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当成佛,故知一切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故此大乘遍照光明藏,圆摄一切也。
【无字】
无字这二字很明显地说出般若来。般若法叫无字法门,一切法没有文字,文字不是一切法。例如「水」它是文字不是法。因为水有湿性,如果文字就是法,它应先湿我的黑板,先湿粉笔。水这法可以灭火,如果所说的水就是法,则失火的时候,你喊水,火应该就灭了,所以文字非法。
再如「火」,可以烧。但是「火」字它不烧。如果它能烧,应先烧黑板与粉笔啊。
「人」,大家都知道两条腿,圆胪方趾叫做人。可是它是字不是法。如果「文字」是法,应该我讲经,「人」字亦能听。
如果「椅」字是法,我不需要买那么多椅子给大家坐了。我就写字就行了。
「风」字亦是如此,如果它是法,我不须开电扇,就写风字就能凉爽了。
「雨」字,明明不是法,若雨字是法的话,那等天旱时,我就写一个雨字,就下雨了,就解决问题了。法没有字,可惜我们平时,只知取文字,却不去会法。如 果不听佛法,就不知什么是法了。
广说的话,一切相一切名皆是文字不是法。所以大乘遍照光明藏,没有字。
【法门】
法有轨则义,门有出入义,遮止义。所谓遮止一切邪外也。若以本经义旨来讲,即是「此大乘遍照光明藏其法,能出生一切法,普度一切众生也。」
【经】
此是通题。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是本经的别题。经字是一切经都有的,故为通题。
梵文修多罗,译为契经。修多罗要按照十二部经讲,是经的长行文。大家知道经中有偈颂。偈颂是解释长行文的。有孤起颂,有重颂。重颂便是解释长行文的。但大家注意有一例外,在论藏却正相反。菩萨所作的论却是以长行解释偈颂,叫长行释义。
经,译是契经。契有二义,谓契理、契机。上契佛理,下契众生根机。契理才 能使众生成就佛道。契机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我们即略说经义到此为止。
现在我们借古德的一番话,总结「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的整个意义。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者,本觉唯心也,法身性地也。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说有则妙体虚玄,谈无则道遍一切。言生则三界无物,云灭则一体常灵。言一则各任其形,说异则同归实相。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这本经是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再第二次翻译。大唐是中国的唐朝。天竺就是印度。三藏是经律论称为三藏,通达经律论的叫三藏法师。这位法师叫地婆诃罗。因为这本经地婆诃罗翻译过二次,这是第二次翻译的,所以叫再译。
地婆诃罗在我们唐朝武则天的时候来到中国。他是印度人。地婆诃罗翻译华语叫日照。他译经不很多,曾经在唐朝弘福寺译经,他译过华严经入法界品,就是四十华严。再就是翻这本经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二次。其它是否还有翻译,我 们就很少见到了。这是把翻译经的人介绍完毕。
讲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