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是空。要不空都是有量有數有邊。大乘人的涅槃是中道義。所以大乘人的菩提涅槃叫一真法界,又名常寂光。我們看大乘的果比起小乘的果大得太大了。
小乘人借佛的言教,不能會入中道,只斷見思惑。大乘人借佛的言教可至無上菩提究竟涅槃。大家都聽說發菩提心,雲何發菩提心呢?發無相心叫發菩提心。發無住心叫發菩提心。發無分別心叫發菩提心。發不可得心叫發菩提心。發無生無滅心叫發菩提心。發不來不去心叫發菩提心。發不一不異心叫發菩提心。發無我人衆壽相心叫發菩提心。發一心不二不亂心叫發菩提心。發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心叫發菩提心。發常住功德心叫發菩提心。發知一切法如幻心叫發菩提心。所以大菩薩發菩提心度衆生叫修如幻叁昧。發無量心叫發菩提心。何爲發無量心?那很簡單,衆生無邊誓願度就是無量心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叫發無量心。發中道心叫發菩提心。發一真法界心,常寂光心叫發菩提心。發平等心就是發菩提心。發大慈大悲心就是發菩提心。發慈悲喜舍心叫發菩提心。無能發所發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者是無上佛果之因。無上佛果者是發菩提心之果,佛 因爲菩薩發菩提心,能成無上佛果所以才授記。
我們說了這麼多,其實發菩提心,就是發空心。譬如佛爲菩薩授記,佛以因赅果海,果徹因源故,爲菩薩授記。我們不得以凡情見,妄加批評。例如執著定有授記不對,因爲壞畢竟空義故。如果執著定無授記亦不對,因爲壞因果故。若無授記,焉有修因證果?其實說有授記,說無授記,都是我們的「見」。如果放下我們的「見」,便不見有授記,亦不見無授記了。所以放下執見,說有授記亦對,說無授記亦對。若妄起執見,說有授記亦錯,說無授記亦錯。須知諸法實相,實相諸法也。畢竟空即法界緣起,法界緣起即畢竟空也。畢竟空中無授記亦無不授記故。
以上略講「大乘」義竟。
【遍照光明】
本來這一部經,是出于般若經。講的是般若道理。因爲講般若道理,是叁乘普照,所以稱遍照光明。
佛法中有般若這個法門,一切法從般若出,固然有華嚴法華和涅槃及其它的很 多經,講的道理都很圓很滿,可是究竟一切法,一切諸佛都從般若出。固然華嚴、法華、涅槃這些經講的是圓頓大乘法,可是我們要清楚他絕對是從般若出,絕對不是般若從華嚴或者從法華出,或從涅槃出。不僅如此,就是小乘法,阿含經,一切小乘法亦從般若出,所以天臺宗判般若爲通教,佛亦說過叁世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般若出,因爲這個原因所以說遍照。大家要知道遍照,是圓攝義,與燈光日光之照不同。如何不同呢?譬如說日光照物不能照理,太陽光可以照到東西不可以照道理。這個大乘法遍照一切事與理,一切法皆照,所以說它實在是圓攝之義。就是說般若法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圓攝一切。所以叫遍照光明。
簡單說光明有破暗之義,就是大家時常聽著說的破妄證真,破迷成信,就是這個意思。大乘遍照,大乘是空義,上面解釋很多。空是究竟了義,不是什麼都沒有。甚麼都沒有是斷滅空。我們舉個例子說,宇宙之間一切萬法,皆是依空而立,你看宇宙之間,一草一木是否皆依空而立。可是大家想一想,那空依何而立呢?此空無所依,我們學佛,佛是無所依。勝鬘經說,依無所依,我們歸依是歸依于無所依。出家叫入空門,因爲空就是無所依。然無所依不歸斷滅,是究竟了義。這就叫做 大乘。這種大乘空義出生一切法出生一切智。普通我們叫空義叫般若,甚而言之講法華、華嚴、涅槃、阿彌陀經,乃至一切經一切論,皆從它所出。所以這個空義出大乘亦出小乘,亦出人天乘。它不與其它的華嚴經一樣單講大乘,叁乘人聽都聽不懂。
既然我們知道大乘是究竟空畢竟空義了,空則無礙,無礙故能遍照,有障礙則不能遍照。譬如日光只能照白天不能照晚上,因爲有障礙。空究竟了義,既然沒有障礙了,就沒有暗,這才說是遍照光明。
所以地婆诃羅第一次翻譯此經,他自己感覺不恰當,第二次翻譯時就改成此名。我們知道菩提留支翻譯的叫無字寶箧經,很簡單明了。不過我們細尋經義看起來,不如地婆诃羅翻譯的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比較圓滿。不比較看不出來。若一比較就知道那個圓滿那個不圓滿了。
我們再講光明。光明表體,遍照明用。光明者,便是空寂。爲什麼光明是空寂呢?因爲沒有障礙的緣故。若是不空不寂,一定有所障礙。有障有礙,有明有暗,不叫光明。遍照者周遍義,既然說是遍照無所不照,所以是周遍之義。無處不是光明所照。實在說不但「空寂」是空義,周遍還是空義。要是不空便不空寂。不空亦 不能周遍。空寂與周遍是一個道理。表其體便說光明。明其用便說遍照。故曰體空寂而用周遍,用周遍而體空寂。如果體不空寂,用一定不能周遍,如果用不能周遍,一定體不空寂。這總說叫般若智能。所以我們細尋經義,這是明般若理。空寂是般若,譯曰智能。大家要知道,所謂般若,具有二重意義,一是智能一是方便。不假方便不能成功德。若無方便,不能稱般若。智能在梵文叫般若,方便叫漚和。智慧是方便之體,方便是智能之用。所以智能方便不過是體用而已。體空寂而用周遍,實在就是智能空寂而方便周遍。用周遍而體空寂。實在就是方便周遍而智能空寂也。
我們修淨土念佛法門大家要知道智能空寂而方便周遍叫無量光,方便周遍而智慧空寂叫無量壽。或者大家覺得奇怪你怎麼這樣說呢?因爲法不二故。這是大乘遍照光明的意思。
【藏】
如果細論這個藏有能藏與所藏。我們爲了使這部經容易明了起見,說「藏」亦是圓攝義。一切法無不是被它圓攝。被大乘遍照光明圓攝。我們所說的一切法略說 是五乘法。五乘是包括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要是特別說,是叁乘法,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爲何不說佛乘呢?佛究竟了義不說乘。
乘,是運載義。說佛已經究竟了義如虛空,依于無所依。無所依處不能有運載乘之義了。菩薩乘就叫大乘。因爲菩薩乘是從因上說,若從果上說叫佛乘。法華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沒有二乘亦沒有叁乘。唯有一佛乘是何意思?圓攝義。因爲二乘叁乘,皆是一佛乘。甚而言之叁乘五乘皆是一佛乘。所以大乘此法一切包括。
此大乘遍照光明「藏」,圓攝一切乘,一切法,一切智能。可以說五乘普度也。如此圓攝之義,實同于法華經之唯有一佛乘義。所以此經屬于同教一乘。
以圓攝義,佛授記一切衆生皆當成佛。授記有二種,一通記,二別記。記一切衆生皆當成佛,此屬通記。佛爲一切菩薩或弟子等授記,汝于某時當得無上菩提,此爲別記。故別記說時間,通記則不說時間。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悉當成佛,故知一切衆生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故此大乘遍照光明藏,圓攝一切也。
【無字】
無字這二字很明顯地說出般若來。般若法叫無字法門,一切法沒有文字,文字不是一切法。例如「水」它是文字不是法。因爲水有濕性,如果文字就是法,它應先濕我的黑板,先濕粉筆。水這法可以滅火,如果所說的水就是法,則失火的時候,你喊水,火應該就滅了,所以文字非法。
再如「火」,可以燒。但是「火」字它不燒。如果它能燒,應先燒黑板與粉筆啊。
「人」,大家都知道兩條腿,圓胪方趾叫做人。可是它是字不是法。如果「文字」是法,應該我講經,「人」字亦能聽。
如果「椅」字是法,我不需要買那麼多椅子給大家坐了。我就寫字就行了。
「風」字亦是如此,如果它是法,我不須開電扇,就寫風字就能涼爽了。
「雨」字,明明不是法,若雨字是法的話,那等天旱時,我就寫一個雨字,就下雨了,就解決問題了。法沒有字,可惜我們平時,只知取文字,卻不去會法。如 果不聽佛法,就不知什麼是法了。
廣說的話,一切相一切名皆是文字不是法。所以大乘遍照光明藏,沒有字。
【法門】
法有軌則義,門有出入義,遮止義。所謂遮止一切邪外也。若以本經義旨來講,即是「此大乘遍照光明藏其法,能出生一切法,普度一切衆生也。」
【經】
此是通題。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是本經的別題。經字是一切經都有的,故爲通題。
梵文修多羅,譯爲契經。修多羅要按照十二部經講,是經的長行文。大家知道經中有偈頌。偈頌是解釋長行文的。有孤起頌,有重頌。重頌便是解釋長行文的。但大家注意有一例外,在論藏卻正相反。菩薩所作的論卻是以長行解釋偈頌,叫長行釋義。
經,譯是契經。契有二義,謂契理、契機。上契佛理,下契衆生根機。契理才 能使衆生成就佛道。契機才能普度一切衆生。我們即略說經義到此爲止。
現在我們借古德的一番話,總結「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的整個意義。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者,本覺唯心也,法身性地也。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說有則妙體虛玄,談無則道遍一切。言生則叁界無物,雲滅則一體常靈。言一則各任其形,說異則同歸實相。
【大唐天竺叁藏地婆诃羅再譯】
這本經是大唐天竺叁藏地婆诃羅再譯,再第二次翻譯。大唐是中國的唐朝。天竺就是印度。叁藏是經律論稱爲叁藏,通達經律論的叫叁藏法師。這位法師叫地婆诃羅。因爲這本經地婆诃羅翻譯過二次,這是第二次翻譯的,所以叫再譯。
地婆诃羅在我們唐朝武則天的時候來到中國。他是印度人。地婆诃羅翻譯華語叫日照。他譯經不很多,曾經在唐朝弘福寺譯經,他譯過華嚴經入法界品,就是四十華嚴。再就是翻這本經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二次。其它是否還有翻譯,我 們就很少見到了。這是把翻譯經的人介紹完畢。
講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