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

  目录

  讲述无字法门经的缘起前言讲经题讲经文

  述无字法门经的缘起前言

  

  讲述无字法门经的缘起

  民国七十年,本苑戒子从戒坛带回「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数册。是朱培荣老居士所书写本,字体工正,令人一见喜悦。

  展读之下,惊喜万分。因为我曾印过「佛经选集」二册,本拟将此经纳入佛经选集。但是等到书出版后,此经竟被遗漏了。所以重睹之下,倍增法喜。

  于是与朱老居士连络,欲请百本与众讲解。承蒙朱老居士慨允惠赠,始促成讲此经的因缘。

  所谓「讲」经,不过自美其名而已。愚痴如我者,诚如经云,「凡所有说,皆是虚妄也。」

  慧修随堂听讲,录制成册,欲留作纪念。此又妄上加妄了。

  讲解此经,全依朱老居士书写本。当时未与藏经校对,但我相信朱老居士所书,不会有错的。

  比丘智谕

  

  

  前言

  此经有三种译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卷。第一种译本为元魏时菩提流支所译,名「无字宝箧经」。元魏系拓跋氏所建,因为孝文帝改姓元,故称元魏。亦称后魏、北魏。

  第二种译本,即地婆诃罗初译本,名「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第三种译本,地婆诃罗再次翻译,名「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此经所阐,以般若为宗。般若沤和互为里表,般若译为智能,沤和译为方便,为三乘所共秉,人天所遵循。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而得成就。般若波罗蜜即是佛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曰「般若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三世诸导师,皆由此法出。」今以方便故,出二字法门。二字法门者,除修之道,智断之功也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智谕法师讲述

  讲经题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乘】

  大乘是华语,梵文叫摩诃衍。摩诃是「大」。衍,译作乘。大乘是对小乘立名,所谓大小二乘。其实二乘有二种说法:一、声闻缘觉叫二乘。二、大乘小乘叫二乘。又有所谓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缘觉皆名小乘,菩萨是名大乘。大乘在因上说叫大乘,如果在果上说叫佛乘。所以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有说一乘究竟,有人说大乘究竟,有人认为一乘不二所以一乘究竟。有人认为大乘无外,所以大乘究竟。又有人说一乘是果大乘是因。若详细分辨经义实无这些分别。

  大乘说何道理?摩诃衍论云,摩诃衍者,空义也。空义是究竟了义,亦叫第一义。不过很多人不知空义,他把空对有来分别,他不知佛所说的有即是空。佛灭以后提倡大乘法的,都知道是马鸣菩萨与龙树菩萨,马鸣菩萨的时候,尚未特别提出 空义。到龙树菩萨时特提出空义。他说的空义不对于有而说空的,所以龙树菩萨说,若人于空义取着于空相是为邪见人。所以空不可执着,执着空是戏论,戏论就是不实之论。所以接着龙树菩萨说,若人了达空而不取着于空是佛道初相。我们知道初地菩萨初初了达于空,这空叫中道义。

  小乘声闻缘觉亦了达空,可是他们是偏空,大乘虽然了达空而不偏于空。以后无着、天亲二位菩萨出现于世,他们依如幻边立法相宗,后人说他们是说有的,我们要知道,佛不说有,佛说一切有法如幻。以如幻故当体即空。我们可以说,法相宗是从如幻边说空。甚么是如幻义呢?如幻是假的,假非实有,所以如幻就是空义。一切法相皆如幻,若人了达诸相如幻,是人为如实知法相。若人执着法相为实有,此人便生邪见。

  所以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千万不要听到说相宗就执着相是实在的,那是颠倒见邪见之人,所以说佛法就是明真空理,故出家叫入空门。

  大乘与小乘分别在何处?这个大乘从智方面说比小乘大,小乘智小。声闻缘觉 所求是有所得智叫一切智。何谓一切智?知一切法皆空。所以小乘人是偏空。一切法皆空这是实在没错,可是他没打转身,不会全体之义。

  有人说小乘人是知法的总相。其实小乘人实在不是了达法的总相。为什么呢?经云,于空知无量,于无量知空。于空知无量,是了达法的差别相,谓之差别智。于无量知空,才是了达法的总相。了达法的总相,谓之无分别智。若人得无分别智,即能分别一切。

  小乘人的智能不同,小乘人只得偏空之智,不能于空知无量,所以不能算是知法的总相。

  今举例说明,譬如我们的身体,大家都认为是实有的。其实我们的身体,是无量细胞所组成。除去细胞,找不到身体的存在。如果实有身体存在,应该离开细胞,还有身体才对。现在离开细胞的组织,根本无有身体,故知身体实空。这便是于无量知空的道理。于无量知空者,乃于法界缘起知是毕竟空也。

  再解释于空知无量。虽然我们知道身体实空。但是空非有外之空,如果有外立空,则其「空」便是另一型态的有,不得谓之空也。须知空即是有,有当体即是空 。因为无量的有,皆是因缘所成。既是因缘所成,故无自性。若有自性,无须待因缘成。既然法无自性,故名曰空。所以空者,实是因缘有。这便是于空知无量的道理。所以身体空,便是细胞有的缘故。故曰毕竟空,建立无量法界缘起。于空知无量,是知法的差别相。于无量知空,是知法的总相。此是大乘空义,亦名第一义空。所以大乘者,智能大也。

  其次,大乘人心量大,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不尽。这个心量有多大!大乘人要度一切众生。小乘人没这些心量,大乘人是你要害我,我要度你。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佛说我得道以后第一个先度你。小乘人心量小,你要害我,我没你办法,我就躲开你。

  大乘人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声闻乘人父母妻子儿女都不管,我只管自己,叫自了汉。缘觉乘人多少好一点,还度他的亲缘眷属,可是比较起菩萨要度尽一切无量众生,那心量不可比拟。

  大乘人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曾譬喻说,好比夜晚,声闻乘人拿一个火把照亮回到家里。他不肯把火把交给别人亦照亮回家,他把火把丢在地下,用脚踩灭,回家睡觉去了。 所以佛说声闻乘人不能续佛慧命,不得名为佛子。大乘比小乘的心量大。

  再讲,大乘果大,大乘之果唯是一人,唯是一人是谁?「佛」也。大乘所得的果大,因为「乘」字有运载的意思。大小「乘」,是指言教教法讲。小乘的教法,可把小乘人运载到有余涅槃;大乘的教法,可把行人运载到佛果。先说小乘所得到的法。总而言之修学佛道的人都是要舍业报身得法身。大家没得法身,没舍业报身,所以叫凡夫六道。圣人舍业报身,得法身,所以说他了生死。小乘人如何了生死得法身呢?小乘人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那五分呢?一戒法身。二定法身。三慧法身。四解脱法身。五解脱知见法身。戒定慧三个是因,解脱与解脱知见是果。所以小乘人所得的果是解脱与解脱知见。小乘人得到解脱法身称为涅槃。他认为所得的解脱有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他获得的解脱知见,他称为菩提。解脱知见者即所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大家要知道小乘人没有究竟了生死,了的分段生死,不是究竟涅槃。小乘人得的偏空一切智,不是究竟菩提。比较起来在果上讲,小乘人所得的果小,大乘人的果可至佛地,所以大乘的果大。

  所谓涅槃佛果,就是大乘所修的真空。佛本是无,清净则有。清净即是空。究竟菩提无上菩提是什么呢?无上菩提就是空义。所以说了达于空义即名为菩提。

  空义是什么呢?空义即是无相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义即是无住义。菩提者无所住而生心。空义者无分别义,假使可分别,如何能叫空?空义者不可得义,假使可得,如何能说是空?空当然不可得。空当然没有分别,空当然是无相。空是无生无灭义,空焉有生有灭?空是不来不去,有谁能说空可来可去?要是有来有去当然不空啊。空是不一不异义,若有一有异,就不空了。空是无我人众寿义。大家仔细想一想,上面说那么多不过是说一个空。空是一义。所谓无义。不要认为一义是有「一」义。如果有一个「一」,便不叫一,那是二。一义者,佛在经上说一相所谓无相。空是不变随缘义,随缘不变义。空是常住功德义。空是如幻义。空是无量义。这是大乘人所得的菩提果,比小乘人所得的果大。根据经上论上说,空是中道义。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是中道。这便是大乘得的菩提。

  大乘人所得的涅槃是什么义呢?大乘所得的涅槃是无相义。小乘人所得的涅槃是有相义。大乘人的涅槃是无住义,小乘人所得的涅槃是有住。佛的涅槃叫无住涅槃。大乘涅槃是无分别义,小乘涅槃取有分别义。大乘涅槃是无所得义,小乘涅槃有所得义。大乘涅槃是无生无灭义,小乘涅槃是取灭义。所以乘明菩萨说:「若人说有灭度,此人不能教化众生。」就是因为他是小乘的原因。大乘涅槃是不来不去义,小乘涅槃有来有去义。大乘涅槃是不一不异义,小乘涅槃有一有异义。大乘涅槃是无我人众寿,小乘涅槃有我人众寿。大乘人的涅槃是一义,是无义,小乘涅槃是二义,是出生死入涅槃。大乘涅槃是不变随缘义,本无来无去而现来现去,现来去而实在没来没去。小乘人不得。他是出生死为涅槃,不敢再入生死随缘度众生。大乘涅槃是常住功德义。一切法本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因为常住故,有佛无佛大乘性相常住。常住就是清净义。清净具有无量劫的无数无边的功德。大家看大乘起信论或胜鬘经就知此道理了。

  大乘的涅槃是如幻义。大家要知道,若人说有涅槃可证者,是人是邪见。若人说无涅槃,亦是邪见。有者如幻随缘,无者是性空。大乘的涅槃是无量义,大家莫 认为无量是其量很多。明明是告诉你无量啊,所以不可作有量会。如果说其量,这无量无数无边…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说魔逆经通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