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似今人,请法时往往轻率无礼。偏袒者,西域以肉袒为敬,风俗如此。有云偏袒右肩,示承事方便。有云西域人平时,衣覆双肩。礼佛请法时,为作事方便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是互跪,双膝落地是长跪,佛制男众互跪,女众体弱,听使长跪。合掌表一心恭谨,有云表理事合一。四众是出家二众,及在家二众。出家二众是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是优婆塞优婆夷。二字者,是分别义,方便义,旨在化俗明真。因为法本不二,既是不二,应无言说。若无言说,众生何以明除修之道,断智之境?为令四众明乎断、智,遵乎除修,故请佛解说分别之义。换句话说,胜思惟菩萨的意思是,既然第一义谛不可说,今欲问佛世谛义也,故经中问佛除灭与守护二义也。
令我等辈咸得利益者,请世尊解说世谛,令我等未悟者得悟,已悟者得增益。
利益有四种,一、现前得利益后世不得利益。二、现前不得利益后世不得利益 。三、现前不得利益后世得利益。四、现前得利益后世亦得利益。前二种不为利益,后二者是利益。
【尔时世尊。告胜思惟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岂为一众生故出现于世。乃
为利益无量众生出现于世。善男子。汝今乃能为四众故。请问于我二字
之义。随汝所问当为汝说。】
岂为一众生出现于世者,岂为一乘众生出现于世也。一乘者即佛乘也,一乘大菩萨已入不思议门,得圆融无碍智,故不须问二字之义。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者,普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也,故为利益无量众生出现于世。或者说,岂为少数众生出现于世。佛大慈大悲,欲度一切众生也。
此是说明此经五乘普摄之意。佛以一念相应慧,悉知悉觉悉见一切诸佛,一切佛法,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世间,一切三世因果,一切虚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语言,一切施设界,一切寂灭涅槃界。然于其中不生分别,非有非无,非一非二。故能以究竟法界智,于一切世界,示现种种身,普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大事因缘。
【于是胜思惟菩萨。蒙佛听许。白佛言。世尊。有何等法。菩萨摩诃萨应
当除灭及以守护。复有何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如是二义惟愿为说。】
文义明了,不须讲解。胜思惟菩萨请问二义。
【尔时佛赞胜思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无量福慧。复为如来
加威神力。乃能问我如是之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
菩萨修二种忍,所谓生忍法忍。修生忍可成就无量福,修法忍可成就无量慧。
佛智不思议,纵令大菩萨亦无由问起。佛有一种光,名无碍辩光,佛以此光照菩萨身,菩萨始能发问。故曰如来加威神力。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欲贪。如是
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所谓「贪」,是于顺境染爱之谓。「欲贪」是欲界之染爱,贪着外五欲也。再者贪心希欲前境,故名欲贪。欲贪唯在欲界,非上二界。于欲界中,能致三涂果报,能障人天果报。
又可说欲贪是指淫欲贪爱而言。如果淫欲念断,一切欲贪皆可除灭。便不障碍 生色界天,可得定。故淫欲伏禅定就生,淫欲断,禅定就起。如果淫欲不断说得定,那是邪魔外道。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瞋恚。如是
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瞋恚」者,是于违境忿怒之谓。瞋与贪,同样唯在欲界,上二界无之。此法亦能得三涂果报,能障人天果报。如果大家生瞋念时,切莫立刻发脾气,先努力念佛。千万声以后,瞋念便可消了。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愚痴。如是
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痴」即无明,暗惑取执,无正智能名痴。于事言之,当孝不孝,当忠不忠,当仁爱不仁爱,当信义不信义,当和合不和合皆曰痴。于理言之,昧于谛理,取见邪执,都名为痴。前二法局于欲界,痴之一法,则遍内外凡圣。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我执。如是
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于一切烦恼中,唯有我执能现前即断人慧命。我执见,于凡夫外道中甚粗,然微细的我执,圣人中亦有。三果圣人,尚有微细自举之心,即是我慢。此法能障无为上果,故三果学人除之可证四果。
粗论我执,止于凡夫,细论我执,通乎菩萨。所谓凡夫有人我执。凡夫之人,迷身心总相,妄于五阴中建立我人。二乘与大力菩萨有法我执。于五阴法取性执相,以为实有,不了五阴皆空。
有人我执,障乎小圣。若能破之,可了分段生死。有法我执障乎大道,破之可了变易生死。如果人我执重,便不得涅槃。如果法我执重,便不证菩提。若人我执法我执究竟皆破,即名究竟解脱。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懈怠。如是
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懈怠者,于正法不精进也。故精进能破懈怠。其实懈怠懒惰,皆由我执生。若不执我,身心当可精进也。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睡眠。如是
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心重欲眠曰睡,心昧离觉名眠。此法由懈怠起,人懈怠时,能令未起睡眠起,已起睡眠增。
睡眠即是无明,行人贪着睡眠,不但令时日空过,且能障失禅定,故应除之。
睡眠是善恶不定,只要不贪着纵恣,并不算恶。所以调睡眠须不节不恣。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染爱。如是
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经以爱、着、染、淫,四种次第,明其轻重。爱最轻最广,大菩萨尚有一分法爱。着则次之,染又次之。淫则最粗重最狭小,局于欲界。
但凡夫染爱,却是烦恼之根,生死之源。经云爱即无明,能生攀缘,攀缘能生虚妄分别,虚妄分别能生执着,执着能产生一切过咎。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疑惑。如是
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疑惑是对于正法犹豫,于诸谛理不生决定信。谛理有竖说与横说,竖说有二谛 、三谛、一谛、无谛。横说有四谛。疑则无信,所谓疑师疑法,疑师疑法则对于佛法僧戒不起净信。以无信故,于是坏佛道及一切功德,故菩萨摩诃萨应除之。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无明。如是
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无明者,即是于毕竟空暗惑无正知,取着相、名、妄想。无明之法通一切处有,界内界外皆有无明。然无明非有实体,只是昧而不觉,假名无明也。
方便言之,有所谓迷理无明,与迷事无明。迷理无明者,昧于谛理,于是暗惑乃起。迷事无明者,于阴界入等法不能正解,于是造诸行业。
此无字法门经一开始讲欲贪,欲贪是无明出,瞋恚是无明出。大家都知道所谓「无明火」。愚痴是从无明出,愚痴亦叫无明,我执还是从无明出。懈怠、睡眠都是无明。染爱是无明。大集经云:爱即无明。疑惑当然是无明,若不疑不惑,便是明。迷倒叫无明。颠倒者失掉真智迷于如如。相名是空,而执着为实有,这就是迷惑颠倒。
于心迷倒为惑,于身口起行迷倒是业,所以身口意十种恶业,皆是迷倒,皆是无明。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若能破得一分欲贪,便是破除一分无明。若能破除一分瞋恚,便是破除一分无明。乃至破除一分愚痴、我执、懈怠、睡眠、染爱、疑惑,皆是破除一分无明。这是对于我辈凡夫,方便而言也。
【善男子。汝问于我。复有何法。菩萨摩诃萨应守护者。今为汝说。】
以前所说乃除灭之法,以下所说乃修习之法。除灭则过尽,修习则德圆。菩萨守护于法,以化他为怀。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常当守护。何等一法。所谓己所不欲。
勿劝他人。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常应守护。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守护
此法。即是守护诸佛如来一切戒藏。】
所谓有一种法常当守护者,即明十善业常当守护也。文中先总说,后别明。
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义,不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重在自律。而勿劝他人者,义兼化他。菩萨自守十善业,不劝他修十善业者, 是菩萨粗业。菩萨有粗业,即不为修菩萨行。菩萨若自守十善业,复能劝他人修十善业,是名菩萨庄严佛净土。
何以说守护此法,即是守护诸佛如来一切戒藏?原来十种善业又名十种净戒。一切诸戒,如五八十具乃至菩萨戒,皆从此十种净戒出。故守护十善,即是守护诸佛一切戒藏。所以佛净戒,是五乘共法。
【如诸菩萨。自爱命者则不应杀。自爱财者则不应盗。自爱妻者不应侵他
。自爱实语不应诳彼。自爱和合不应间他。自爱正直不应邪绮。自爱柔
软不应恶骂。自爱止足终不于他而生贪欲。自爱仁恕终不于他而生瞋恚
。自爱正见终不教他令生邪见。善男子。如是菩萨发意说言。我今敬顺
如来正教。应当勤心守护此法。是名菩萨摩诃萨守护一法。】
此是分别说十种善业。则不应杀,则不应盗,不应侵他,此是身业不可犯杀、盗、邪淫。
以下明不犯口四过。不应诳彼是不妄语,不应间他是不两舌挑拨是非,不邪绮是不犯绮语。绮语一过遍通其余三种口业──妄语、恶口、两舌,皆有绮语业。故修道人应慎戒邪绮。不应恶骂,是戒恶口业。
不于他生贪欲是戒贪,不于他生瞋恚是戒瞋,不教他令生邪见是戒痴。
以下分别和大家解说,先来解说身三业。第一项是杀业。若人犯了杀业,要受地狱果报。为何杀罪那么重呢?因为杀害众生,会断他的善根种子,障他不成佛道,所以其罪很重。
有人不解这种道理,认为五阴皆空,杀了五阴身,有什么罪?他不知道,五阴皆空,便是众生的法身佛性,五阴虽假,…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