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不似今人,請法時往往輕率無禮。偏袒者,西域以肉袒爲敬,風俗如此。有雲偏袒右肩,示承事方便。有雲西域人平時,衣覆雙肩。禮佛請法時,爲作事方便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是互跪,雙膝落地是長跪,佛製男衆互跪,女衆體弱,聽使長跪。合掌表一心恭謹,有雲表理事合一。四衆是出家二衆,及在家二衆。出家二衆是比丘比丘尼,在家二衆是優婆塞優婆夷。二字者,是分別義,方便義,旨在化俗明真。因爲法本不二,既是不二,應無言說。若無言說,衆生何以明除修之道,斷智之境?爲令四衆明乎斷、智,遵乎除修,故請佛解說分別之義。換句話說,勝思惟菩薩的意思是,既然第一義谛不可說,今欲問佛世谛義也,故經中問佛除滅與守護二義也。

  令我等輩鹹得利益者,請世尊解說世谛,令我等未悟者得悟,已悟者得增益。

  利益有四種,一、現前得利益後世不得利益。二、現前不得利益後世不得利益 。叁、現前不得利益後世得利益。四、現前得利益後世亦得利益。前二種不爲利益,後二者是利益。

  【爾時世尊。告勝思惟菩薩言。善男子。如來豈爲一衆生故出現于世。乃

  爲利益無量衆生出現于世。善男子。汝今乃能爲四衆故。請問于我二字

  之義。隨汝所問當爲汝說。】

  豈爲一衆生出現于世者,豈爲一乘衆生出現于世也。一乘者即佛乘也,一乘大菩薩已入不思議門,得圓融無礙智,故不須問二字之義。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一大事因緣者,普度一切衆生皆成佛也,故爲利益無量衆生出現于世。或者說,豈爲少數衆生出現于世。佛大慈大悲,欲度一切衆生也。

  此是說明此經五乘普攝之意。佛以一念相應慧,悉知悉覺悉見一切諸佛,一切佛法,一切衆生,一切國土,一切世間,一切叁世因果,一切虛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語言,一切施設界,一切寂滅涅槃界。然于其中不生分別,非有非無,非一非二。故能以究竟法界智,于一切世界,示現種種身,普度一切衆生,成就一大事因緣。

  【于是勝思惟菩薩。蒙佛聽許。白佛言。世尊。有何等法。菩薩摩诃薩應

  當除滅及以守護。複有何法。如來克證及以覺知。如是二義惟願爲說。】

  文義明了,不須講解。勝思惟菩薩請問二義。

  【爾時佛贊勝思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無量福慧。複爲如來

  加威神力。乃能問我如是之義。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

  。】

  菩薩修二種忍,所謂生忍法忍。修生忍可成就無量福,修法忍可成就無量慧。

  佛智不思議,縱令大菩薩亦無由問起。佛有一種光,名無礙辯光,佛以此光照菩薩身,菩薩始能發問。故曰如來加威神力。

  【善男子。有一種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何等一法。所謂欲貪。如是

  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

  所謂「貪」,是于順境染愛之謂。「欲貪」是欲界之染愛,貪著外五欲也。再者貪心希欲前境,故名欲貪。欲貪唯在欲界,非上二界。于欲界中,能致叁塗果報,能障人天果報。

  又可說欲貪是指淫欲貪愛而言。如果淫欲念斷,一切欲貪皆可除滅。便不障礙 生色界天,可得定。故淫欲伏禅定就生,淫欲斷,禅定就起。如果淫欲不斷說得定,那是邪魔外道。

  

  【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何等一法。所謂瞋恚。如是

  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

  「瞋恚」者,是于違境忿怒之謂。瞋與貪,同樣唯在欲界,上二界無之。此法亦能得叁塗果報,能障人天果報。如果大家生瞋念時,切莫立刻發脾氣,先努力念佛。千萬聲以後,瞋念便可消了。

  【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何等一法。所謂愚癡。如是

  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

  「癡」即無明,暗惑取執,無正智能名癡。于事言之,當孝不孝,當忠不忠,當仁愛不仁愛,當信義不信義,當和合不和合皆曰癡。于理言之,昧于谛理,取見邪執,都名爲癡。前二法局于欲界,癡之一法,則遍內外凡聖。

  【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何等一法。所謂我執。如是

  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

  于一切煩惱中,唯有我執能現前即斷人慧命。我執見,于凡夫外道中甚粗,然微細的我執,聖人中亦有。叁果聖人,尚有微細自舉之心,即是我慢。此法能障無爲上果,故叁果學人除之可證四果。

  粗論我執,止于凡夫,細論我執,通乎菩薩。所謂凡夫有人我執。凡夫之人,迷身心總相,妄于五陰中建立我人。二乘與大力菩薩有法我執。于五陰法取性執相,以爲實有,不了五陰皆空。

  有人我執,障乎小聖。若能破之,可了分段生死。有法我執障乎大道,破之可了變易生死。如果人我執重,便不得涅槃。如果法我執重,便不證菩提。若人我執法我執究竟皆破,即名究竟解脫。

  【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何等一法。所謂懈怠。如是

  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

  懈怠者,于正法不精進也。故精進能破懈怠。其實懈怠懶惰,皆由我執生。若不執我,身心當可精進也。

  【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何等一法。所謂睡眠。如是

  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

  心重欲眠曰睡,心昧離覺名眠。此法由懈怠起,人懈怠時,能令未起睡眠起,已起睡眠增。

  睡眠即是無明,行人貪著睡眠,不但令時日空過,且能障失禅定,故應除之。

  睡眠是善惡不定,只要不貪著縱恣,並不算惡。所以調睡眠須不節不恣。

  【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何等一法。所謂染愛。如是

  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

  經以愛、著、染、淫,四種次第,明其輕重。愛最輕最廣,大菩薩尚有一分法愛。著則次之,染又次之。淫則最粗重最狹小,局于欲界。

  但凡夫染愛,卻是煩惱之根,生死之源。經雲愛即無明,能生攀緣,攀緣能生虛妄分別,虛妄分別能生執著,執著能産生一切過咎。

  【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何等一法。所謂疑惑。如是

  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

  疑惑是對于正法猶豫,于諸谛理不生決定信。谛理有豎說與橫說,豎說有二谛 、叁谛、一谛、無谛。橫說有四谛。疑則無信,所謂疑師疑法,疑師疑法則對于佛法僧戒不起淨信。以無信故,于是壞佛道及一切功德,故菩薩摩诃薩應除之。

  【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何等一法。所謂無明。如是

  一法菩薩摩诃薩應當除滅。】

  無明者,即是于畢竟空暗惑無正知,取著相、名、妄想。無明之法通一切處有,界內界外皆有無明。然無明非有實體,只是昧而不覺,假名無明也。

  方便言之,有所謂迷理無明,與迷事無明。迷理無明者,昧于谛理,于是暗惑乃起。迷事無明者,于陰界入等法不能正解,于是造諸行業。

  此無字法門經一開始講欲貪,欲貪是無明出,瞋恚是無明出。大家都知道所謂「無明火」。愚癡是從無明出,愚癡亦叫無明,我執還是從無明出。懈怠、睡眠都是無明。染愛是無明。大集經雲:愛即無明。疑惑當然是無明,若不疑不惑,便是明。迷倒叫無明。顛倒者失掉真智迷于如如。相名是空,而執著爲實有,這就是迷惑顛倒。

  于心迷倒爲惑,于身口起行迷倒是業,所以身口意十種惡業,皆是迷倒,皆是無明。

  于是我們可以知道,若能破得一分欲貪,便是破除一分無明。若能破除一分瞋恚,便是破除一分無明。乃至破除一分愚癡、我執、懈怠、睡眠、染愛、疑惑,皆是破除一分無明。這是對于我輩凡夫,方便而言也。

  【善男子。汝問于我。複有何法。菩薩摩诃薩應守護者。今爲汝說。】

  以前所說乃除滅之法,以下所說乃修習之法。除滅則過盡,修習則德圓。菩薩守護于法,以化他爲懷。

  【善男子。有一種法。菩薩摩诃薩常當守護。何等一法。所謂己所不欲。

  勿勸他人。如是一法菩薩摩诃薩常應守護。何以故。若菩薩摩诃薩守護

  此法。即是守護諸佛如來一切戒藏。】

  所謂有一種法常當守護者,即明十善業常當守護也。文中先總說,後別明。

  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義,不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重在自律。而勿勸他人者,義兼化他。菩薩自守十善業,不勸他修十善業者, 是菩薩粗業。菩薩有粗業,即不爲修菩薩行。菩薩若自守十善業,複能勸他人修十善業,是名菩薩莊嚴佛淨土。

  何以說守護此法,即是守護諸佛如來一切戒藏?原來十種善業又名十種淨戒。一切諸戒,如五八十具乃至菩薩戒,皆從此十種淨戒出。故守護十善,即是守護諸佛一切戒藏。所以佛淨戒,是五乘共法。

  【如諸菩薩。自愛命者則不應殺。自愛財者則不應盜。自愛妻者不應侵他

  。自愛實語不應诳彼。自愛和合不應間他。自愛正直不應邪绮。自愛柔

  軟不應惡罵。自愛止足終不于他而生貪欲。自愛仁恕終不于他而生瞋恚

  。自愛正見終不教他令生邪見。善男子。如是菩薩發意說言。我今敬順

  如來正教。應當勤心守護此法。是名菩薩摩诃薩守護一法。】

  此是分別說十種善業。則不應殺,則不應盜,不應侵他,此是身業不可犯殺、盜、邪淫。

  以下明不犯口四過。不應诳彼是不妄語,不應間他是不兩舌挑撥是非,不邪绮是不犯绮語。绮語一過遍通其余叁種口業──妄語、惡口、兩舌,皆有绮語業。故修道人應慎戒邪绮。不應惡罵,是戒惡口業。

  不于他生貪欲是戒貪,不于他生瞋恚是戒瞋,不教他令生邪見是戒癡。

  以下分別和大家解說,先來解說身叁業。第一項是殺業。若人犯了殺業,要受地獄果報。爲何殺罪那麼重呢?因爲殺害衆生,會斷他的善根種子,障他不成佛道,所以其罪很重。

  有人不解這種道理,認爲五陰皆空,殺了五陰身,有什麼罪?他不知道,五陰皆空,便是衆生的法身佛性,五陰雖假,…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說魔逆經通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