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可是借此假的五陰身心,能修善根種子。借善根種子的因緣,可以圓顯佛性成佛。如果殺了五陰身心,便壞了善根種子,壞了善根種子,便障他遲成佛道。所以殺罪極重。

  固然殺生不斷佛性,但殺生能斷其善根。所以菩薩應起大慈悲心,愛愍一切衆生。

  其次講盜。不與取爲盜,所以用別人的東西一定須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否則便犯盜罪。盜罪在戒律上最爲微細,此地無暇細談。

  其次講邪淫。正式夫妻是正淫,縱使正淫,亦應節製。若于夫妻以外,和別人發生不淨行,便是邪淫。

  口業有四,一妄語,即不實之語。例如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 不聞。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惡口是罵人,粗暴之語。绮語,是無益之語,如世間的淫詞浪調等。

  嚴格講起來,妄語、惡口、兩舌之中,皆有绮語。無字法門經直接稱爲邪绮。兩舌,正確地講,應叫離間語。因爲有的兩舌,並不含離間的意思,所以並不能算挑撥是非。

  其次貪瞋癡,大家都知道了,不多作解釋。

  菩薩發意,即發心也。敬順如來正教,如來正教者,是自度化他也。不能起化他行者,不能續佛慧命,即不能敬順如來正教。故菩薩應自戒十惡,行十善,複應教他戒十惡,行十善。如是一法,是束十善爲一法也。

  【善男子。我見如是諸菩薩等。欲求無上大菩提者。悉爲樂故而求菩提。

  無有爲苦求之者也。善男子。是故我說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等法。

  菩薩摩诃薩應當守護。】

  善男子,我見這些菩薩,悉爲樂故而求菩提。欲得其樂,須修十善也。未有爲苦而求之者。若欲離苦,須除十惡。此是離苦得樂之道也,我們應切實留意之。

  菩薩憐愍衆生,如視一子,欲化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故教一切衆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諸惡莫作,則究竟離苦。衆善奉行,則究竟得樂。諸惡莫作者何謂也?莫作十惡業也。衆善奉行者何謂也?奉行十善業也。既然菩薩求無上菩提爲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故總說則應己所不欲,勿勸他人。

  十種善業,世間人及諸外道亦修,聲聞乘人亦修,菩薩亦修,而今經之意,在于菩薩。究竟凡外二乘所修,與菩薩有何不同?今且略事分別,示其不同。

  世間人及諸外道,皆以執著我故行十種善業,以貪求心,隨他因緣而轉。換句話說,都是爲了自己修十善業。聞說修十善業,不落叁塗,得生人天,于是以貪求心而修十善。這種十善,不出叁界,自度尚且不能,遑論度人。

  聲聞乘人亦修十善業,但是心、願、智、行不廣,只宜自爲。故佛爲說「離」慧方便,教令成就。換句話說,佛只告訴他們出離叁界的智能方便,教令成就。僅了分段生死,暫得蘇息之處。非究竟佛道,非平等攝受衆生行十善也。

  菩薩修大乘法,心願廣大,智行廣大。入叁界救度叁界,入生死,爲令衆生出生死。平等攝受一切衆生,如視一子,愛重心殷。以廣大智能方便,自他俱利。此是菩薩與凡外二乘不同之處。

  【爾時勝思惟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來克證及以覺知。惟願

  爲我開演其義。】

  勝思惟菩薩,先問「除」,次問「修」,後問「證」。

  【佛言。善男子。無有一法而是如來所覺所證。何以故。于諸法中無覺無

  證。此是如來所證所覺。】

  佛以一念相應慧照見一切,故了了知無所知,了了見無所見。何以「無所知無所見」?因爲所知所見皆幻現非實,皆唯識所現,是自取心相而已。若如是知如是見,是名如實知如實見。如此妙慧徹照十方,則達無相諸法,諸法無相,知無所知,見無所見,是爲無上大覺。若妄立知見即是無明。既無知見,故言無所覺所證。

  一心起萬法,萬法即一心。故佛于一知無量,于無量知一。于一知無量者,智也。于無量知一者,慧也。是名妙智能。此妙智能,似是一與無量相應,卻非相應 ,非不相應。因爲一與無量,不二不別,非縱非橫。非一,非非一,非無量,非非無量。故非相應,非不相應。若定執相應,或定執不相應,皆落邊見。是以非覺非非覺,非證非非證,不可定執,如果定執,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無覺無證,不礙說覺說證。說覺說證,而實無覺無證。

  于一說無量是用俗,于無量說一是用真,非一非無量是用中。一即無量,是無「一」。無量即一,是無「無量」,如此是無說而說。一即無量,是非無「無量」。無量即一,是非無于「一」。既然非無一非無無量,故不礙說一說無量。雖說一說無量,然第一義中無有如是等事。故佛以二谛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故經中有雲:「無有一法而是如來所覺所證。于諸法中無覺無證。是如來所證所覺。」

  如是諸法悉無所得,不得一,不得非一,不得無量,不得非無量。不得覺證,不得非覺證。即此「不得」亦複不得。若有所得,即是二邊、邪外。無所得,名中道第一義,是如來所證所覺。

  因爲一切法空,一切法不生,所以無有一法如來所覺所證。所謂空、不生,非 是斷滅,而是盡未來際清淨湛寂,所以又說此是如來所覺所證。此即諸法不生,般若生的意思。此即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也。如來證此常住之法,故曰無有一法如來所覺所證也。

  複次,如來斷德已圓,所以無明不生。如果還生的話,仍在因地,不得謂斷德圓。如來智德已圓,所以菩提不生。如此不生不生,故曰無有一法如來所覺所證。而不生不生,正是斷德圓智德滿,故曰此是如來所覺所證。

  講到這兒,想到我們衆生,我們如能斷一分煩惱,修一分佛道,雖不能如佛那般圓滿,但總是一味。譬如析身毛百分,以一分毛取一滴大海水,其水雖微,但總與大海水同味也。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佛心如虛空無染,劫末時大火焚燒,虛空不被燒。澍大雨,大水淹而虛空不濕。大風吹而虛空不動。佛心亦複如是。故曰無有一法如來所覺所證。心如虛空無染者,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此是如來所覺所證也。

  【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有法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滅如來覺證。一

  切諸法性離二邊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實如來覺證。】

  此明如來之覺證。如來所覺證者,是一切諸法,本無「有」;本無「滅」;性 離二邊;本無有實。換句話說,一切法無有,一切法無滅,一切法離二邊,一切法無實,是如來覺證。

  一切法本無有法者,是說一切法無生也。所謂二邊,如斷常、有無、生滅等,皆是二邊。一切諸法不可得,故無斷常、有無、生滅等。

  一切法無實者,因爲一切法皆因緣而有。既然有屬因緣,故一切法皆無自性。如果法有自性,便不必待因緣而有了。一切法無有自性,故因緣幻有非實。

  【複次善男子。一切諸法皆從自業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緣念念不住

  猶如電光。如是業緣如來覺證。是故我說以因緣故而諸法生。以因緣故

  而諸法滅。若離因緣則無業報。如是等事。如來覺知。】

  一切凡夫乃至于佛,不能無行。然而「行」若無煩惱因緣,無惑因緣,無無明因緣,則不受後有業報。而凡夫無智,不知一切境緣,原是心作。于是隨緣轉變,分別彼此是非。動妄情起妄業,于畢竟空寂中.攪起掀天波浪,落入生死有法。故古德雲,罪福等報,皆是自贈,不關他人。所以經雲,一切諸法皆從自業因緣力故而得生起。

  因緣亦複因緣而起,悉無自性。故念念不住,畢竟空寂,如是業緣,如來覺證。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是因緣,于法無所有。

  【善男子。如是所覺一切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標出遍照光明藏義。一切法性本空,故盡乎十虛。一切法緣起,故周遍法界。雖周遍法界而體性空寂,如萬流之歸大海。雖空盡十虛而施設建立一切法,如一水之印百川。如是覺悟空即一切,一切即空,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善男子。何故法性名之爲藏。以諸衆生世出世智。皆依此藏而得生故。

  如以實智觀彼法性。智依彼生故名爲藏。】

  空即一切名智,一切即空名慧。此是以真實智觀彼法性,無謬無差,生出世智,故名曰藏。何故世間虛妄之智亦依此藏而生呢?因爲此之法性,周圓無外,無微塵法不依法性得生也。不過世間智迷,出世智覺而已。故曰真外無妄,真徹妄。妄外無真,妄徹真。

  【複次善男子。我亦複說一切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等事如來覺證

  。又善男子。諸法性相一味解脫。如是等事如來覺證。】

  因緣所生諸法,似有即空。故曰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如水中月,大家深深體會,水裏有個影子是月,若說水中月一定有,那麼水中撈月,應該撈上來啊。如果說水中無月亦不對,因爲水中明明有月的影子呀。鏡中之花,亦複如是。若說無花,明明照出花來。若說有花,把它聞聞,一點不香。我們在六道輪回生死,好比水中月鏡中花。如果不會如幻義,如何能了生死呢?想想我們衆生,說沒有嘛,明明有衆生,說有嘛,明明如幻。各位若說有生死,明明生死無。說無生死明明在生死之中。這是何道理?我們完全迷在水中月鏡中花裏,不知我們大家鏡花水月何時了呀。

  諸法性相,一味解脫。相者諸法幻有,性者諸法真空。幻有必是性空,性空方謂幻有。故空有二見,自在無礙。空非礙有之空,即性空而常相有。有非礙空之有,即相有而常性空。故曰一味解脫。菩薩知性空而常相有,故不住空而興大悲。知相有而常性空,故不滯有而具大智。悲導智則常化有情,智導悲則常住真際。

  【善男子。如是解脫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總結上文。

  【複次善男子。又有一法如來覺證。何等一法。所謂諸法不生不滅。不增

  不減不來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緣。如是等法。如來覺證。】

  所謂生滅,增減,來去,取舍,因緣,皆是有所得心。而法性空寂,法相如幻,皆不可得。如是不可得義,圓攝無外,故諸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說魔逆經通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