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是借此假的五阴身心,能修善根种子。借善根种子的因缘,可以圆显佛性成佛。如果杀了五阴身心,便坏了善根种子,坏了善根种子,便障他迟成佛道。所以杀罪极重。
固然杀生不断佛性,但杀生能断其善根。所以菩萨应起大慈悲心,爱愍一切众生。
其次讲盗。不与取为盗,所以用别人的东西一定须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否则便犯盗罪。盗罪在戒律上最为微细,此地无暇细谈。
其次讲邪淫。正式夫妻是正淫,纵使正淫,亦应节制。若于夫妻以外,和别人发生不净行,便是邪淫。
口业有四,一妄语,即不实之语。例如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 不闻。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恶口是骂人,粗暴之语。绮语,是无益之语,如世间的淫词浪调等。
严格讲起来,妄语、恶口、两舌之中,皆有绮语。无字法门经直接称为邪绮。两舌,正确地讲,应叫离间语。因为有的两舌,并不含离间的意思,所以并不能算挑拨是非。
其次贪瞋痴,大家都知道了,不多作解释。
菩萨发意,即发心也。敬顺如来正教,如来正教者,是自度化他也。不能起化他行者,不能续佛慧命,即不能敬顺如来正教。故菩萨应自戒十恶,行十善,复应教他戒十恶,行十善。如是一法,是束十善为一法也。
【善男子。我见如是诸菩萨等。欲求无上大菩提者。悉为乐故而求菩提。
无有为苦求之者也。善男子。是故我说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等法。
菩萨摩诃萨应当守护。】
善男子,我见这些菩萨,悉为乐故而求菩提。欲得其乐,须修十善也。未有为苦而求之者。若欲离苦,须除十恶。此是离苦得乐之道也,我们应切实留意之。
菩萨怜愍众生,如视一子,欲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教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则究竟离苦。众善奉行,则究竟得乐。诸恶莫作者何谓也?莫作十恶业也。众善奉行者何谓也?奉行十善业也。既然菩萨求无上菩提为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总说则应己所不欲,勿劝他人。
十种善业,世间人及诸外道亦修,声闻乘人亦修,菩萨亦修,而今经之意,在于菩萨。究竟凡外二乘所修,与菩萨有何不同?今且略事分别,示其不同。
世间人及诸外道,皆以执着我故行十种善业,以贪求心,随他因缘而转。换句话说,都是为了自己修十善业。闻说修十善业,不落三涂,得生人天,于是以贪求心而修十善。这种十善,不出三界,自度尚且不能,遑论度人。
声闻乘人亦修十善业,但是心、愿、智、行不广,只宜自为。故佛为说「离」慧方便,教令成就。换句话说,佛只告诉他们出离三界的智能方便,教令成就。仅了分段生死,暂得苏息之处。非究竟佛道,非平等摄受众生行十善也。
菩萨修大乘法,心愿广大,智行广大。入三界救度三界,入生死,为令众生出生死。平等摄受一切众生,如视一子,爱重心殷。以广大智能方便,自他俱利。此是菩萨与凡外二乘不同之处。
【尔时胜思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惟愿
为我开演其义。】
胜思惟菩萨,先问「除」,次问「修」,后问「证」。
【佛言。善男子。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证。何以故。于诸法中无觉无
证。此是如来所证所觉。】
佛以一念相应慧照见一切,故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所见。何以「无所知无所见」?因为所知所见皆幻现非实,皆唯识所现,是自取心相而已。若如是知如是见,是名如实知如实见。如此妙慧彻照十方,则达无相诸法,诸法无相,知无所知,见无所见,是为无上大觉。若妄立知见即是无明。既无知见,故言无所觉所证。
一心起万法,万法即一心。故佛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于一知无量者,智也。于无量知一者,慧也。是名妙智能。此妙智能,似是一与无量相应,却非相应 ,非不相应。因为一与无量,不二不别,非纵非横。非一,非非一,非无量,非非无量。故非相应,非不相应。若定执相应,或定执不相应,皆落边见。是以非觉非非觉,非证非非证,不可定执,如果定执,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无觉无证,不碍说觉说证。说觉说证,而实无觉无证。
于一说无量是用俗,于无量说一是用真,非一非无量是用中。一即无量,是无「一」。无量即一,是无「无量」,如此是无说而说。一即无量,是非无「无量」。无量即一,是非无于「一」。既然非无一非无无量,故不碍说一说无量。虽说一说无量,然第一义中无有如是等事。故佛以二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故经中有云:「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证。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是如来所证所觉。」
如是诸法悉无所得,不得一,不得非一,不得无量,不得非无量。不得觉证,不得非觉证。即此「不得」亦复不得。若有所得,即是二边、邪外。无所得,名中道第一义,是如来所证所觉。
因为一切法空,一切法不生,所以无有一法如来所觉所证。所谓空、不生,非 是断灭,而是尽未来际清净湛寂,所以又说此是如来所觉所证。此即诸法不生,般若生的意思。此即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如来证此常住之法,故曰无有一法如来所觉所证也。
复次,如来断德已圆,所以无明不生。如果还生的话,仍在因地,不得谓断德圆。如来智德已圆,所以菩提不生。如此不生不生,故曰无有一法如来所觉所证。而不生不生,正是断德圆智德满,故曰此是如来所觉所证。
讲到这儿,想到我们众生,我们如能断一分烦恼,修一分佛道,虽不能如佛那般圆满,但总是一味。譬如析身毛百分,以一分毛取一滴大海水,其水虽微,但总与大海水同味也。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佛心如虚空无染,劫末时大火焚烧,虚空不被烧。澍大雨,大水淹而虚空不湿。大风吹而虚空不动。佛心亦复如是。故曰无有一法如来所觉所证。心如虚空无染者,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此是如来所觉所证也。
【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法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灭如来觉证。一
切诸法性离二边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实如来觉证。】
此明如来之觉证。如来所觉证者,是一切诸法,本无「有」;本无「灭」;性 离二边;本无有实。换句话说,一切法无有,一切法无灭,一切法离二边,一切法无实,是如来觉证。
一切法本无有法者,是说一切法无生也。所谓二边,如断常、有无、生灭等,皆是二边。一切诸法不可得,故无断常、有无、生灭等。
一切法无实者,因为一切法皆因缘而有。既然有属因缘,故一切法皆无自性。如果法有自性,便不必待因缘而有了。一切法无有自性,故因缘幻有非实。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
犹如电光。如是业缘如来觉证。是故我说以因缘故而诸法生。以因缘故
而诸法灭。若离因缘则无业报。如是等事。如来觉知。】
一切凡夫乃至于佛,不能无行。然而「行」若无烦恼因缘,无惑因缘,无无明因缘,则不受后有业报。而凡夫无智,不知一切境缘,原是心作。于是随缘转变,分别彼此是非。动妄情起妄业,于毕竟空寂中.搅起掀天波浪,落入生死有法。故古德云,罪福等报,皆是自赠,不关他人。所以经云,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
因缘亦复因缘而起,悉无自性。故念念不住,毕竟空寂,如是业缘,如来觉证。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
【善男子。如是所觉一切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标出遍照光明藏义。一切法性本空,故尽乎十虚。一切法缘起,故周遍法界。虽周遍法界而体性空寂,如万流之归大海。虽空尽十虚而施设建立一切法,如一水之印百川。如是觉悟空即一切,一切即空,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善男子。何故法性名之为藏。以诸众生世出世智。皆依此藏而得生故。
如以实智观彼法性。智依彼生故名为藏。】
空即一切名智,一切即空名慧。此是以真实智观彼法性,无谬无差,生出世智,故名曰藏。何故世间虚妄之智亦依此藏而生呢?因为此之法性,周圆无外,无微尘法不依法性得生也。不过世间智迷,出世智觉而已。故曰真外无妄,真彻妄。妄外无真,妄彻真。
【复次善男子。我亦复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等事如来觉证
。又善男子。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
因缘所生诸法,似有即空。故曰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如水中月,大家深深体会,水里有个影子是月,若说水中月一定有,那么水中捞月,应该捞上来啊。如果说水中无月亦不对,因为水中明明有月的影子呀。镜中之花,亦复如是。若说无花,明明照出花来。若说有花,把它闻闻,一点不香。我们在六道轮回生死,好比水中月镜中花。如果不会如幻义,如何能了生死呢?想想我们众生,说没有嘛,明明有众生,说有嘛,明明如幻。各位若说有生死,明明生死无。说无生死明明在生死之中。这是何道理?我们完全迷在水中月镜中花里,不知我们大家镜花水月何时了呀。
诸法性相,一味解脱。相者诸法幻有,性者诸法真空。幻有必是性空,性空方谓幻有。故空有二见,自在无碍。空非碍有之空,即性空而常相有。有非碍空之有,即相有而常性空。故曰一味解脱。菩萨知性空而常相有,故不住空而兴大悲。知相有而常性空,故不滞有而具大智。悲导智则常化有情,智导悲则常住真际。
【善男子。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总结上文。
【复次善男子。又有一法如来觉证。何等一法。所谓诸法不生不灭。不增
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如是等法。如来觉证。】
所谓生灭,增减,来去,取舍,因缘,皆是有所得心。而法性空寂,法相如幻,皆不可得。如是不可得义,圆摄无外,故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