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在法。实法是不可得性。凡有所得都不是实在法。

  其实善不善与实不实是一个。善不善是从用边说。实不实是从体边讲。无我法是实法,有我就是不实法。无分别法是实法,有分别法皆是不实法。离相是实法,着相皆虚妄不实法,心无所住是实法,心有所住是不实法。所以无所得是实法,有所得都是不实之法。

  故说法者,若能如实说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分别,一切法离相,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不可得,若如此说者,是名如实说法。如实说法者,不出二谛。如实说于真谛,则谓之善义。如实说于俗谛,谓之善语。如实之法,皆是实法。

  若不如实说法,即名戏论,戏论者即不如实也。例如凡所有名相,悉皆虚妄。 而说实有名相,是则戏论。一切法悉无自性,无自性则无我。而说一切法实有我,是则戏论。一切法空,而说一切法有,是则戏论。一切法不可得,而以有所得心说法,是则戏论。一切法不二,而说一切法有分别,是则戏论。一切法无生住灭,而说一切法实有生住灭,是则戏论。一切法不一不异,非有非无,而说一切法一异、有无,是则戏论。何故不一不异非有非无?因为毕竟空中不可得一异有无故。若不如实说法,悉非实法。

  照了二空,住胜妙地。照了之「照」,不是能照所照之「照」,而是慧朗曰照。此照常寂,此寂常照,常照而寂,常寂而照。

  二空者,即人我空,法我空也。是等菩萨皆能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了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空二我──人我法我。由此可知,这些大菩萨的地位是极高的。若能照了二空,便是一真法界义,常寂光义,无量义。故曰住胜妙地。

  得大名称,永安隐眠。名闻十方曰大名称。如是菩萨,能化现十方,普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悉皆闻名称念,故曰大名称。

  永安隐眠,离诸苦名安隐,心无分别名入于安隐。因为心无分别则不生憎爱, 无有憎爱则离生死,故涅槃名安隐处。在身曰安,约心曰隐。自凡夫以至圣人,凡离苦得乐名安隐。所谓眠者,是离粗重义。离盖缠烦恼是离粗重义,调伏诸根是离粗重义,照了二空是离粗重义,究竟寂灭是离粗重义。故永安隐眠有正定义。菩萨正定,无定无不定。四威仪无不在定中,故曰永安隐眠。

  大家万勿自作聪明,将「隐」字改为「稳」字。须知隐字有其甚深含义,同时很多经都曾作过解释。例如大宝积经,及大方广三戒经等。兹略引大方广三戒经的解释,供大家参考。三戒经说:「云何安隐?谓无分别。(大宝积经亦说,云何安隐?谓无分别。)若起分别,则便有常。若已有常,则有对碍。若有对碍,则便有住。若已有住,则便相续。若已相续,则便有违。若已相违,则重相违。若重相违,则有虚错。若已虚错,则有狂乱。若已狂乱,则有虚诳。若已虚诳,则有忧恼。若已忧恼,则有悔恨。若有悔恨,则有所害。善不善法,随所爱着。然实无有定法可着。但以想转,为想所缚。……」兹仅略引经文,无暇多作解释。

  决定修行最上之法。是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永离胎藏下劣之身,示现受生。业报身不得自在,故是胎藏下劣之身。是等菩萨已离业报身,故能自在示现受生。示现受生有二种,一、意生身。二、究竟法身。意生身者,地上菩萨,已舍业报身,犹未得究竟法身,以大悲愿随意受生,故名意生身。菩萨意生身以非业系故,具有三种功德:一、遍到。二、速疾。三、无碍。究竟法身唯佛具有。故胜鬘经云:意生身直至究竟无上菩提。简单来说,永离胎藏下劣之身,是说这些菩萨都已证得法身。

  讲到这儿,众生能往生极乐,实得大利益。极乐世界的众生,莲华化生,即是法性之身,永离胎藏下劣之身也。

  示现受生守护国土。菩萨已证法身,云何还来三界受生?此等菩萨为利益众生故,受三界生,不过是示现而已。不是因为业报而受生也。

  守护国土以下称叹菩萨之利他功德。菩萨守护国土者,自己不造诸恶,亦教化众生不造诸恶。所以菩萨守护国土,是自利利他共利。自己不造诸恶业,亦度化众生都不造诸恶业,如此则国土清净,那叫守护国土。

  诸所施为普遍贤善。这些大菩萨有所施为悉叫作佛事。什么叫佛事?佛没有其 他的事情,唯有一件事,欲度一切众生皆成佛这叫佛事。施为之「施」,是假施设。因为于毕竟空中一切空寂,凡有施为都是假施设。既然一切法毕竟空寂,为什么要有施为呢?为利众生故。怜悯众生故才有施为。怜悯众生不知道本来是无生无灭,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而虚妄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实在可怜悯。

  普遍贤善。普遍十方度一切众生称之为贤善。这是说这些大菩萨利他的功德。

  离于三界,能救三界。是说菩萨行。说这些大菩萨都不同于小乘,只顾自度,不度众生。离三界叫无漏。有漏是指三界讲。出于三界的叫无漏。生于三界之中叫有漏。

  小乘人离于三界证无漏法叫无漏五阴。菩萨离于三界证无漏,可是不住于无漏。无漏是叫做空。菩萨行空而不证,不取于涅槃。涉有不着,涉有是入三界度众生而不着不染,行空不证故菩萨不住涅槃。涉有不着故不住生死。所以菩萨得亦漏亦无漏五阴。离于三界,能救三界。

  其行清净善达自他。其行清净者,三业清净也。善达自他者,自度而度人也。

  皆得具足如是功德。是总结上文,叹其功德也。上来叹德已竟,继则称菩萨名号。

  【其名曰胜思惟菩萨。胜趣行菩萨。妙音菩萨。美音菩萨。辩具菩萨。辩

  聚菩萨。珠髻菩萨。千辐菩萨。法辋菩萨。法响菩萨。莲花面菩萨。莲

  华眼菩萨。持地菩萨。持世菩萨。声遍大地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

  一切皆是童子像类。于此众中而为上首。各各与己眷属等俱。】

  童子表志性纯真,梵行清净也。

  众中上首,略同今世「代表」之义。因为大菩萨及比丘僧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俱,略举是十五位菩萨以为代表,同时各代表其所率眷属。故下文有各各与己眷属等俱。

  各各与己眷属等俱。都与他的眷属在一起。所谓眷属不只限于家属或是亲属,而是同参道友、师徒都可以包括到眷属里。譬如说释迦牟尼佛讲经,无量人天大众俱,这都是佛的大眷属。

  【尔时观世音菩萨。与无量无数灌顶受职诸菩萨众之所围绕。】

  以下分别示诸菩萨眷属。观世音菩萨所将灌顶受职菩萨众。天竺风俗,王子将 绍王位时,取四大海水行灌顶礼。今此受职灌顶,系法云地菩萨,超佛子地,成就自在法身,堪绍佛位,所行之灌顶礼。换句话说,观世音菩萨所将眷属,皆系十地菩萨。

  【得大势菩萨。与无量亿大梵天众之所围绕。】

  色界诸天,通称梵天,故大梵天众,表色界天众也。

  【胜思惟菩萨。与无量菩萨及天主帝释之所围绕。】

  欲界第二重天名忉利天。忉利翻译为三十三,居须弥山顶。中央一天名帝释天,天主者,即帝释天主。

  【虚空藏菩萨。与无量四天王众之所围绕。】

  四天王众居须弥山腹,为欲界第一重天。

  【众所知识菩萨。与无量采女之所围绕。普贤菩萨。离疑菩萨。不空见菩

  萨。止诸盖菩萨。无量善巧药王菩萨。药上菩萨等。各与无量菩萨大众

  之所围绕。】

  明各菩萨眷属众竟,以下明声闻眷属。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干连。摩诃迦叶等。各与一切大阿罗汉之所围绕。】

  长老者德腊俱尊之圣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为佛弟子。舍利弗智能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因当时有多人名目犍连,故加摩诃二字以示有别。摩诃迦叶者,头陀第一。大阿罗汉,示与阿罗汉不同。非唯尊称冠之以「大」也。阿罗汉者曰应供、杀贼、无生。阿罗汉应供,应受人天供养。大阿罗汉应供,应受人天及界外圣人供养。阿罗汉杀贼,灭见思烦恼。大阿罗汉杀贼,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进破无明烦恼。阿罗汉无生,离分段生死,大阿罗汉无生,离分段生死,复渐了变易生死。

  【乃至十方恒河沙等。一切世界所有日月诸天子等。各以威光来至佛所。

  以佛神力彼彼威光不能照曜。犹如聚墨比阎浮金。】

  日月之光比于佛光,犹如聚墨比阎浮金。何以故?因为日月诸光,均对暗显明。而佛光无暗,无所不烛故。阎浮金者,阎浮新译瞻部,其地在须弥山南。曰阎浮洲,即吾人所居之地。其中有树名阎浮,树下有河,河中出金,名阎浮金。其金赤黄色,略带紫光。佛身光明无以伦比,故日月威光相较之下,犹如聚墨。

  以下是天龙八部。

  【又有无量那罗延天。及以水天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等。亦与眷

  属之所围绕。美音干闼婆王。亦与无量干闼婆众之所围绕。无浊迦娄罗

  王。与七亿迦娄罗王眷属围绕。】

  此于八部略说四部。干闼婆曰香阴,为帝释的俗乐神。迦娄罗即金翅鸟。有人说那罗延天即力士天,亦有说即摩醯首罗天。

  【乃至十方恒沙世界。一切菩萨。各请已佛与眷属俱。来至此间娑婆世界

  。持诸上妙出世供具。供养于佛及菩萨已。各礼佛足住一面。坐莲华

  座瞻仰世尊。】

  住一面应避六法:一、不可太远。因为太远深恐宿德说话你听不到很费他的力气。二、不可太近。深恐触忤到宿德没礼貌。三、不在上风。怕身上的臭气熏到宿德。四、不在高处。因为不敬故。要规规矩矩地站在一面讲话。五、不当眼前,恐怕宿德瞻视难故。六、不在后。恐怕宿德与语难故。

  十方恒沙世界之菩萨,各请已(己)佛允许后,与眷属俱来此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然后退下来住止一面,坐莲华座瞻仰世尊。

  【尔时胜思惟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

  是言。世尊。我为四众。欲问如来二字之义惟愿如来为我解说。令我等

  辈咸得利益。】

  起座偏袒互跪合掌,表当时请法之礼仪…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说魔逆经通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